APP下载

悬吊技术对提高脑瘫患儿上肢肌力的疗效观察

2017-04-06曾姣峰梅雪蕊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肌张力肌群脑瘫

曾姣峰,尚 清,梅雪蕊

(郑州儿童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3)

悬吊技术对提高脑瘫患儿上肢肌力的疗效观察

曾姣峰,尚 清*,梅雪蕊

(郑州儿童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3)

目的:应用悬吊技术进行脑瘫患儿上肢肌力训练,评价该技术对于患儿核心肌群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双盲的设计思路将62例脑瘫患儿分成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运动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训练内容,评价粗大运动功能及肌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GMFM-66总分值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评分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运动联合悬吊运动训练能够降低脑瘫患儿上肢肌张力,改善生活活动能力;基于悬吊技术的运动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躯干运动控制能力有明显改善和增强作用,适合在家庭日常训练中应用,具有推广价值。

悬吊技术;脑瘫儿;上肢肌力;疗效

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其中以痉挛性脑瘫最为常见,约占脑瘫患儿的60%~70%[1]。由于痉挛性脑瘫多表现为典型的运动障碍和姿势非对称性,因此早期开展功能训练对改善肢体功能,促进康复和健康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2]。所谓的悬吊运动训练,简单而言就是将患儿部分身体悬吊于绳索上,在不稳定状态下开展对核心肌群的平衡和控制能力的训练,以达到增强肌力,改善运动协调性的一种方法。本研究课题选取62例痉挛性脑瘫患儿,分别采取常规运动疗效与常规运动疗法配合悬吊运动治疗小儿脑瘫,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符合关于痉挛性脑瘫的诊断及分型标准;无手术史,术前未服用可能影响肌张力的药物;依从性尚可;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严重心、肺、肾等严重疾病,和有急性炎症、传染病及癫痫等患者。

1.2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62例脑瘫患儿纳入研究视野, 随机分成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2~7岁,平均(3.5+0.6)岁;病程48d~1年,平均(6.2+2.1)个月。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8岁,平均(3.9+1.2)岁;病程40 d~10个月,平均(6.4+2.0)个月。2组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1.3.1 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方法,主要内容:a)物理疗法,常见有Bobath疗法、Rood技术和Vojta疗法,目的是调整正常姿势,抑制异常姿势,建立正常运动模式。同时辅助按摩手法,松弛痉挛肌肉肌张力,40 min/次,1次/d;b)作业疗法,通过训练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形式有做游戏、手工作业、日常穿衣洗漱用餐等,30 min/次,1次/d;c)针灸疗法,针刺头皮覆盖区域特定部位,如运动区、平衡区、足运感区等,一日三个区域,每次留针2h;d)水疗法,利用水浮力、涡流、水波冲击以及水温刺激,缓解痉挛肌力。水温保持39℃,20 min/次。此外还有中药熏蒸、物理电治疗等。

1.3.2 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训练内容,包括:a)蹬踏训练,将踏板放于悬吊带中,患儿患侧足部放于踏板上,双上肢握住悬吊绳,通过下肢向上蹬的力量来完成此动作;b)伸髋肌群训练,患儿仰卧,患侧下肢踝部置于悬吊带中,训练其抬臀、伸髋、伸膝、背屈,健侧下肢同时抬起与患侧平行;c)骨盆旋转练习,仰卧位,一侧膝关节下方放置钢性悬吊带,另一腿无悬吊,腰部加支持带。训练其伸髋、伸膝、抬臀,同时旋转骨盆,双腿保持分开一定距离;d)起蹲训练,双上肢抱胸, 健侧下肢踝部置于悬吊带中, 患侧下肢作屈膝、伸膝运动。上述各训练内容30 min/次,1次/d,连续3个月。

1.4 评定指标及标准

1.4.1 运动功能评定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66)评价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该量表由五个功能区组成,分别是A区卧位与翻身功能区、B区为坐位功能区、C区为爬行和跪位功能区、D区为站立位功能区和E区为行走、跑步和跳跃功能区。记录各功能区分值,计算总分值。

1.4.2 肌张力 采用改良 Ashworth 量表评价治疗前后肌张力状况,分成0~Ⅳ级,分别对应0~5分。得分越低肌张力改善情况效果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GMFM-66总分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GMFM-66总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GMFM-66总分值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GMFM-66总分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GMFM-66总分值比较(±s) 分

注:1)与治疗前比较,P<0.05;2)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肌张力

两组治疗前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AS评分均比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MAS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AS评分比较(±s) 分

注:1)与治疗前比较,P<0.05;2)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3.1 基于生理构造下的核心区域稳定的重要性

所谓生理构造方面核心区域,主要是指自胸的中部到大腿中部,涵盖正面、两侧及后面能调控人体重心到达维持躯干的平衡稳定的肌肉,具体分为两大群,一类群是深层核心肌群,包括腹横肌、腰内斜肌、腰方肌等;另一类是表浅核心肌群,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臀部肌群等。大量研究表明,核心区域的稳定性对支撑人体运动、脑瘫康复发挥着重要作用[3]。核心肌群通过维持骨盆、脊柱的稳定性,以达到维持人体重心的平稳的目的,还能起到对上下肢力量传递过渡的枢纽作用。有研究发现脑瘫患儿核心稳定性改善后,其上肢运动稳定性明显增强,上肢伸展范围也得以扩大,生活活动能力较过去改善[4, 5]。偏瘫患儿在行动过程中,无法实现患侧骨盆带、肩甲带的正常回旋,因此会直接表现出姿势与运动的非对称性,而本研究探讨的悬吊运动训练方法实质就是强化躯干和骨盆运动控制能力,即“核心功能”,改善并增强患儿运动稳定性和协调能力。

3.2 悬吊运动训练方法应用于脑瘫患儿的优势

目前悬吊运动训练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小儿脑瘫康复训练中,其疗效也得到大量临床研究证据证实。林小苗等[6]研究建议对脑瘫患儿先行核心肌力训练,待躯干、骨盆稳定性增强后再开始步行训练。与传统训练方法相比,悬吊运动训练的优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a)可深入到腹横肌、多裂肌等深层稳定肌群,较传统训练更加有效;b)能够显著改善肌肉协同收缩能力;c)能实现感觉运动器官刺激,从而提高感知与运动的协调能力。本次研究发现,治疗组治疗后3周,其粗大运动功能、肌张力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传统运动训练配合悬吊训练能大大提高脑瘫患儿核心肌群力量,改善运动稳定性和协调性,患侧肌力也得到一定的增强,因此可作为日常康复治疗中的必备的训练手段应用。

[1] 吕美萱,马冬梅,康贝贝,等. 应用悬吊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疗效观察[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14, 37(6): 53-54.

[2] 王 寒. 推拿配合悬吊运动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站走能力的临床分析[J]. 饮食保健,2016, 3(18): 81-82.

[3] 吉增良,邓增稳,王晓东,等. 悬吊治疗技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髂腰肌痉挛的疗效观察[J]. 河北医药,2015, 37(11): 1674-1676.

[4] 张耿标,郑文华,冯重睿. 脑瘫患者跟腱延长术后加强小腿三头肌肌力训练的意义[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9): 70-71.

[5] 张保军,韩威利,杜增利. 右美托咪定对脑瘫患儿行肌力肌张力调整术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0): 2259-2261.

[6] 林小苗,宋 雄,邹林霞,等. 针灸配合语言治疗对脑瘫儿童语言障碍的临床应用[J]. 中国妇幼保健,2016, 31(13): 2648-2650.

本文编辑:王知平

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1503205)

曾姣峰,女,治疗师,从事儿童康复临床工作

尚 清,女,主任医师、教授,E-mail:sqing1965@163.com

R496

A

1671-0126(2017)01-0019-03

猜你喜欢

肌张力肌群脑瘫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核心肌群
——稳定身体的“磐石”
更正
脑瘫患儿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早期干预效果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