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风道整体营建模式探析
2017-04-06朱亚斓
■ 朱亚斓
城市风道整体营建模式探析
■ 朱亚斓
城市风道即风的通道,其空间形态可以是点、线、面中的任何一种,或几种彼此相连,它充分利用风的流体特性,使郊区新鲜洁净的空气导入城市,同时城市污染的空气随风稀释排出,成为城市和区域间的热传递网络,从而使城市大气循环良性运转。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成果,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城市气候学和景观生态学等学科相关理论,基于风的作用原理和城市整体尺度,提出具有广泛适用性的“RCR”(风源空间、廊道空间和作用空间)的城市风道的整体构建模式,并对风道系统的风源空间、廊道空间和作用空间的产生、类型和基本主要要素进行了阐述,旨在为城市风道规划和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一、城市风道构建模式研究进展
我国对城市风道的开展起步较晚,进展较缓,从本世纪初开始有专门的城市风道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定性和概述性层面进行的研究。
我国武汉、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已在2006年以来相继开展城市风道的规划建设。《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保护建设了6片放射状楔形生态绿地,建立联系城市内外的生态廊道,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以五河十路绿化带和楔形绿地为骨架,以河流、道路和农田林网为脉络,完善第一道和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加强中心城、新城和小城镇等各级绿地系统的有机联系”。上海在2010年以黄浦江、苏州河等为主建设了滨水绿带,并准备紧贴外环线道路,环上海市区一圈建立长达97公里的环城林带。杭州市、南京市等城市也启动了城市通风道建设。
城市有机空间
二、整体模式的提出—RCR模式
基于风的发生、运行规律;基于城市中风能解决的主要污染现象和城市建设相关要素,本文提出了“RCR(Resource、Corridor、Reaction)”的整体营建模式,该模式旨在营建一个能让风发生、流动和作用于城市的系统,犹如自然界的水系,有源有尾,在流动过程中,不受阻碍,还能一路带来自然风景,让人自得其乐。
(一)风源空间
1.城市整体尺度
城市的形态已经存在,为了更加有效地引导风的运动路径,应在城市的持续更新建设中控制规模和尺度,不能摊大饼式的无限制蔓延。对于已建成的城市,将城市看作整体,风源空间主要来源于城市周围和农田,这里的空间开敞,自然发生的风往往能为城市输送新鲜空气。选择城市的盛行风向,将城市外围的林带和农田楔形嵌入城市状,加大风源的输送距离和城市的交换强度。
2.局部尺度
城市热岛效应显著,是城市的病态气候,但是依据空气的冷热转换产生风的运动原理,如果在热岛附近制造冷空气发源地,可制造风的环流。城市中的绿地和滨水景观温度较低,是冷空气的优良产生地。因此,可在热岛附近设计绿地和滨水景观。只有成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水域才可产生风。冷空气通道的理想宽度为400~500m,最小宽度为200m,这是能产生冷空气的最低限制。当然,城市天然的林地、坡地、山地、开阔水域也是冷空气生成的宝地,这些资源要充分保存,必要时拓展其面积。
冷空气生成区域外围的建筑或者构筑物的布局应呈凹凸式的交错状,加大接触面和风的交换面积,而不是呈现整齐划一的边缘(图2)。
图1 城市风道整体构建模式研究框架图
(二)廊道空间
1.类型和分布
生态环境良好可缓解热岛效应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风的廊道呈现线性形态,犹如城市的道路网,连接风源地和城市的各个空间。这些空间本身障碍物少,污染低,且和风源发生地直接相连。城市中的河流、道路、绿带都可以成为优良廊道空间。这里的道路主要指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由于有大量汽车尾气排放,往往成为污染度较高区域。因此,城市中主要交通干道应视为污染区,不应种植树冠过大的树木,尽量将其道路上空打开,让污染快速排出。据相关文献记载:在2m/s的微风条件下,如果林带疏密得当,大气中性(没有垂直对流也没有逆温层),污染源靠近地面并距离林带分别为10m、100m、150m时,50m宽的林带吸尘率依次为80%、38%、30%。因此,在紧邻机动车道两侧可种植较为宽的绿带,宽度至少10米以上,减少城市交通干道带来的污染。此外,城市中废弃的铁路、未开发的耕地也是优良的廊道运输空间。
图2 冷空气生成区域周围建筑的凹凸布局
2.指标值
风在其间运行的有效距离、运行方向、交换频率由廊道的宽度、开合变化、粗糙度、连接性、封闭度等要素决定。
开合变化:
根据伯努利定律(图3),若想产生压力差,通道应该有宽窄变化,因此作为风的廊道空间,不应该是两条平行线形成的空间,一定是具有开合变化的边缘(图4)。
图3 伯努利定律实验图
图4 宽窄变化形成压力差
粗糙度和封闭:
风受到的阻力越小,运行越畅快。因此,作为风的廊道,应该降低其粗糙度,比如减少地面障碍物、立面无大型建筑或植被突出物、顶面无过多的封闭盖。这和生物廊道不相同,生物廊道是为了增加物种多样性,因此讲究植物种类丰富、生境多样性,但是风的廊道主要目地是为了让风在其中畅快通行。
宽度和连接度:
据测试,廊道在某一方向上的长度至少为500m,最好能够达到1000m以上;宽度至少为边缘树林或建筑的1.5倍,最好达到2~4倍;在任何情况下通道宽度不应小于30m,最好达到50m;冷空气通道的理想宽度为400~500m,最小宽度为200m。
风的廊道空间要和风源空间直接相连,但不能垂直,要有一定夹角,因为风的行进路线以一个向右偏斜的角度进行。此外,廊道空间和作用空间的连接布局需要一定的偏角,不宜和主要风向完全一致,以便气流分向两侧。
(三)作用空间
风从发生到运输,主要目的是为城市中人们生活的空间载体降温,减少污染。建筑空间、建筑外围的公共空间是清洁风交换的主要场所。建筑和建筑形成的城市空间犹如城市系统的本底,其孔性和连接度是决定风交换效率的主要因素。增加该作用空间的孔性和连接度能提高风的交换效率。主要措施如下:
1.建筑群体
布局采用顺应风来的方向由低到高排列,建筑和公共空间交错式布局,有利于增加风的作用面和广度。街道峡谷效应容易产生湍流,从而使含有灰尘的气流不是平稳移动,而是在街道上下空间移动,无法快速移走,为避免形成这种现象,建筑形成的街道宽度和建筑高度比例要大于1.5,且建筑的排列不能一条直线排开,应直曲交互。
2.建筑单体
要在建筑单体内部形成穿堂风,建筑自身要留有空隙,在主导风向开设门窗,形成风的通道。此外,设置中庭空间、采用退台式的外型设计都有利于风和建筑发生交换,降低建筑形成的城市空间的温度和污染。
3.公共空间
可作为城市局部风源和风的廊道空间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其他的公共空间以不同大小和形式广泛分布在建筑外部城市空间中,这些空间也是风的作用对象,这些公共空间以绿化为主。据检测,植物对大气污染具有吸收净化效应。如果这些公共空间和风的廊道直接连通,那么风便将污染物带到植物形成的空间内,植物将其吸收净化,然后风继续流通,将清洁空气携带到周围区域,从而有效改善空气质量,因此以绿化为主的空间要结构疏透、能够通风过滤。
三、结语
城市风道是门综合性学科,涉及气候学、景观生态学、建筑学、计算机流体力学等各个学科,需要认真研究,逐步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予以完善。这需要过程,更需要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和管理。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