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乒乓球俱乐部教学与创新思路探究
2017-04-06郑允勇
郑允勇
摘 要:乒乓球作为我国的国球,在各大高校有着十分广泛的学生基础。本文通过对高校乒乓球俱乐部教学与运营状况进行调研,探讨当前高校乒乓球俱乐部教学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乒乓球俱乐部课内、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高校乒乓球运动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高校;乒乓球;俱乐部教学;创新
作为一项对运动者脑力、体力、技能、心理素质要求较高的运动,乒乓球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前,高校乒乓球俱乐部教学及运营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加快高新乒乓球教学模式创新,对促进高校乒乓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选取青岛农业大学2012、2013级学习乒乓球课程的学生,以及青岛农业大学乒乓球俱乐部的学生,共90名作为实证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整理、研究相关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依据。(2)问卷调查法。根据本文研究目的,问卷设计的原则,设计问卷调查表;通过咨询专家、反复修改后,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专家效度评定。共向90名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共回收90份,回收率100%。(3)实验法。以青岛农业大学2012级、2013级学习乒乓球课程的45名学生作为对照组,青岛农业大学乒乓球俱乐部的45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实验组采用俱乐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对比实验班、对照班的教学效果,为高校乒乓球俱乐部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依据。(4)数理统计法。结合问卷调查结果采用excel 20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获取所需数据资料。
3.结果与分析。根据本次实验,就学生乒乓球成绩进行评定,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数据满足统计学要求,就所参加实验的学生共90名依据统一考核标准进行测评。(1)实验前两组成绩对比结果显示,两组乒乓球三项基本技术成绩相当、技术水平基本一致,无显著差异(P>0.05)。(2)实验后两组成绩对比结果显示。较对照组而言,实验组乒乓球三项基本技术成绩显著提高(P<0.05)。表明俱乐部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乒乓球运动技能,提高教學效果。(3)根据问卷调查法研究结果,学生对于俱乐部教学方法的认可度普遍较高。90%的学生同意采用俱乐部教学方法,85%的学生认为俱乐部教学可以显著提高学生自信心,89%的学生认为俱乐部教学目标及要求较传统教学方法更合理,对自己的学习也更有帮助,98%的学生希望继续采用乒乓球俱乐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二、当前高校乒乓球俱乐部教学及运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亟待建设。根据高校青岛农业大学乒乓球俱乐部教学及运营情况可知,从事乒乓球教学的教师多数是从综合体育教师中分化而来,在理论水平、技术能力方面,同专业教练都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导致教学指导、训练方面缺乏足够的专业性,学生锻炼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2.俱乐部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开展俱乐部教学后,增加了课外活动,因而工作量增大,教师需要依赖学生团体的配合。在乒乓球俱乐部管理操作方面,缺乏完善的制度细则,如怎样实现俱乐部高效管理,怎样提升学生参与俱乐部教学的积极性等。根据实际情况,俱乐部发展缺乏有力的支持,学校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3.教学方式单一化。虽然改善了俱乐部教学方法,但很多教师依然停留在“言传身教”的传统教学方式上,导致俱乐部教学模式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积极性都不高。因此,必须加快教学模式的创新。
三、高校乒乓球俱乐部教学运作模式的创新建议
为促进俱乐部的良好运作,必须设置科学、完善的组织结构,必须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机制。
具体而言,可以构建俱乐部教学五级组织结构,由主管校长负责,在校团委、体育部、教务处的配合下,对学习乒乓球教育工作加以管理。校团委专门负责课外乒乓球俱乐部的建设、运作与发展;体育教师负责课内教学;教务处负责教学监督与管理。此外,宣传部负责宣传工作;外联部负责吸纳资金;活动部负责帮助教师组织上课,课外负责结合学生开展体育活动;资源部负责乒乓球隐形资源的开发;监督部负责对乒乓球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并对教师、学生间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价。
确保工作内容的一体化。团委、体育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俱乐部改选,做好新生宣传、纳新工作;制订完善的工作、活动方案、计划,开展日常乒乓球活动、竞赛等。由校团委、教务处共同颁布俱乐部的规章制度,体育教研室应加强体育教师培训,选派专业的教师负责俱乐部教学工作。全面推行学分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乒乓球俱乐部。
一言以蔽之,高校乒乓球俱乐部教学,必须注重建立健全的课内、课外教学衔接机制。同时,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逐步完善乒乓球俱乐部管理模式,充分开发和利用与乒乓球教学相关的资源,为广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毅,何炼成.会员制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营销管理及发展趋势[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5(1):136-140.
[2]唐建军,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俱乐部(组织)发展的条件及其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22(1):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