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品德课理论顺耳入心的教学策略
2017-04-06张泽华
张泽华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现实要求的反映。学生课堂是否需要与教育工作者提供的产品有着紧密的关系。教师的课堂行为就是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来抑制学生的分心和疲倦,因为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地汲取知识的,而思想品德课作为理论性、知识性、现实性都比较突出的学科,能否让学生在思品课理论学习中真正入耳入脑,并使他们在课堂上保持一种亢奋状态是教师必须深思的。笔者就此谈几点教学实践尝试。
一、用生动性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
课堂如舞台,如果你单单叙述一件事情,就无法打动人心。所以你必须生动活泼地把理论用事实编造成一种喜剧的形态,也就是以喜剧的手法来处理你的人生,使你的周围洋溢着欢欣鼓舞的气氛。
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紧紧扣住学生的大脑优势兴奋中心,想方设法创设教学优美情景,帮助学生度过疲劳波保期。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那就是要恰到好处地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原本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简明易懂的生活实例。
在九年级思品课讲到环境保护时,我介绍了这样一个情景: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已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重创,国人们已经醒悟:“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结合校园环保,我们提出:伸伸手,弯弯腰,校园变得更乖巧;青青绿荫地,三思而后行。从形象的比喻和顺口溜中,学生不禁开怀一笑,他们在笑声中理解了党的政策和我们的作为,从而实现了由抽象理论到具体现实的有机结合。
语言的生动之所以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就在于它凝炼、文学色彩分明、富有哲理、磁性和感召力。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学习,不断积累,精于总结,热爱生活,富有个性,素质决定成败。
二、用启发性荡起课堂的涟漪
斯宾塞认为:“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按步就班地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学生对思品理论课的厌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师生苦不堪言。那么如何打造有效课堂,用最简洁的语言、最凝炼的教学模式将最丰富的教学内容卓有成效地传给学生呢?
比如九年级思品在讲到我国对外开放时,结合我国政府现实作为列举了:有人说,中国现在并不富裕,还有7千万贫困人口尚未脱贫,即使不贫困的中低收入人群也很多,为什么国家在非洲大量免除最不发达国家债务上百亿美元而不用于国内贫困人口?中国穷大方?还有人说:习总提倡的“一带一路”给沿线国家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现代农业和工业大量投资,为何不用于本国?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开展探讨,最后做了这样的总结:中国提出了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我们支持非洲朋友是践行真诚、亲善,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实現互利共赢的外交政策,这为深入持久建立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创建“一带一路”是拓宽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支持沿线国家发展,也使我国的先进装备和人才走出去,化解产能过剩,解决就业,实现互利共赢;只有沿线国家发展了,我们的经贸往来才活跃,我们会获利更多,这首先也是从中国利益出发实施的战略决策。通过这样的呈现,学生对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有了更深的认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学生的新奇感得到满足,对现实的疑难得到解决。
三、用互动性感受学习的美丽、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应由传统走向开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是参与者,课堂应有他们的空间和地位。现代课堂应构建:平等、民主、互助、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教学过程中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正如一位特级教师所说:“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了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的了。”因此,我们将学生的“长桌”变为“圆桌”,将学生从“台下”请到“台上”,将“自己说”变成“大家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不重要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及鼓励始终存在,如:一些段落可由学生单读或齐读;问题可由学生提出,学生解答;学生问题也可让教师回答,考考教师;也可通过教室多媒体让学生搜索相关内容,大家分享。教师要恰到好处地“画龙点睛”与完整准确地“定位总结”。
互动性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中进行,他们的被尊重性得到体现,个性得到张扬,对于错不再纠缠,学习不再孤单与寂寞,被压抑的身心得到解放,学习愉悦。
四、用真实性铸就不惑的信仰
真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思想品德课理论来源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总结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智力成果。思品理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做到“老祖宗不能丢,新问题不能躲”,不要逃避现实,不要回避热点、难点、疑点,敢于触及一些敏感问题,对生活中的阴暗面不要刻意去遮掩、去粉饰,要把事实列出来,让学生去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比如:八年级思品在讲到《市场经济》的时候,有的学生就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贫富分化日益严重,产生了大量人口向城市迁移,农村萧条,大量土地荒芜,而城市拥堵,看病难,读书难,市场经济难道好吗?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也是我们学生耳闻目睹最多的现象,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在讲解的过程中,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我们是这样向学生解释的,首先要引导学生一份为二看待,应当看到它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勤劳致富热情高涨,社会富裕程度不断上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但由此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我们的党和国家正在积极解决问题,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对贫困人口进行扶贫开发,实施异地搬迁,低保兜底;对城市进行基础设施改造,解决畅行问题;通过加强乡村卫生设施建设和城市医疗卫生建设,解决就医难问题,对农民工子女实施就近入学政策;同时通过全面依法治国,对不正当获取财富行为和关系予以制约。通过这样的讲解,使学生觉得你并没有回避矛盾,并未说假话,帮助他们树立了客观、辩证看待问题的人生态度,克服了片面性,心中的问题和矛盾也就自然化解了。让他们看到了社会的美好,对国家大政方针充满坚信,对党和政府坚定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