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要走近学生

2017-04-06杨鹃如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8期
关键词:平等健康尊重

杨鹃如

摘要: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是最常见的人际关系,也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顺利推进,也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尤其在新课程改革中,师生关系的重构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师生关系本身既是人与人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更是学生作为人而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

关键词:师生关系;尊重;平等;健康

G456

社会的急剧变革影响着个体的生存状态。面对着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学校的压力大了,家长的责任重了,学生肩膀上的书包也更重了。很多学生从小娇生惯养,任性、自私、个人主义倾向严重,耐挫折能力差,表现欲望过强,叛逆性格明显,许多学生还沉迷网络,这个群体更让习惯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教师们不知所措,似乎在这些学生身上我们看不到任何闪光点,可是又有谁能真正倾听一下这些孩子心里的声音呢?其实,只要我们能细心观察学生的喜怒哀乐,采用正确的途径,及时地对学生的心理困惑与矛盾给以疏导,就能减轻学生的精神焦虑,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他们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傲、逆反心理、社交困难等心理与行为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也会影响到学生今后优秀的人格、品德的形成。因此,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是当代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尊重是走近学生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人的自尊心。”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只有注意尊重、爱护和培养学生要求上进的自尊心,才能获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

现代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作为一名教育者,教师首先必须拥有较高的心理素质,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会诸如控制情绪,处理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等方法。因此学生会在宽容的教师那里学会宽容,在暴躁的教师那里学会暴躁。

二、平等是走近学生基础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只有充分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认真倾听学生的呼声,与学生平等相待、坦诚相见,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才能真正走近学生。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里发出来,才会打入学生心灵深处去。”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不难,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在于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教师能否致力于创设一种亲密和谐的良性互动氛围,使学生由紧张到放松,由猜疑到信任,由惴惴不安到无拘无束,并逐渐对教师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使自己真正走近学生的内心。

教师要學会“反弹琵琶”,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将批评的话,赞扬地说;严肃的话,幽默的说;直白的话,婉转的说;从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柔和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柔和是一种品质与风格。它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拔弩张,依旧守尊严的艺术。”所以教师要学会“反弹琵琶”,为学生留下自我教育的时间。这不但能使学生在前进中看到希望,也让那些失败过的学生在失败中看到希望,树立信心,增强勇气。所以。我们该学会运用柔和的力量,走进学生心灵世界。

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一大重点。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多么顽皮的学生,无论多么冷漠的学生,其内心深处都非常渴望被别人赏识。赏识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这种情况深处都非常渴望被别人赏识。赏识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这种情感因素正是学生成长的关键。“先有伯乐,而后又千里马。”因此,教师应该具有伯乐的眼光和识人的技巧,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多用“赏识教育”。通过赏识教育,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让他们学会维护自尊,学会自爱,减少攻击性行为,从而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面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走进学生的心灵则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一步。广大教育者应多思考、勤实践、常总结,力求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构建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传道、授业、解惑”往往被看做是教师的全部责任,从而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教师即权威,教师所讲授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就使教学变成了一项单向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堂下,师生之间的界限清晰,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导致学生学习疲劳,教师职业倦怠。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放下架子,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敢于向学生打开自己的心扉,甚至敢于把自己背后隐藏的“私”字亮出来,让学生明白教师也是有人情味的,这样就会无形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觉得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陪伴自己的生活,学习的大朋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强调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背景。既然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那么我们有什么权利不让学生对教师了解得更多一点呢?有的教师唯恐学生知道自己的一些事情,总是教导学生“问有关学习的问题,不该问的不要问”。几年下来,学生只记得教师的一副面孔,连教师的年龄、家庭住址都不知晓,就更不要谈与教师成为朋友了。

新课程改革倡导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使教师更有效地教,使学生更愉快地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师生的交流、探究、使教师与学生双方不再停留于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当然也不是由一方去征服另一方,而是彼此受到影响,使各自的认识 偏见得到克服,正所谓“教学相长”。不仅如此,教师如果能够蹲下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师生间的交往就会变得更加和谐,无论教师或是学生都会拥有更强的成就感。

三、健康是发展师生关系的趋势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健康不仅包括躯体、生理健康,还包括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造成人们心理压力过重。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着很大的升学压力,导致他们心理脆弱。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期在青春期,中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关系。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与素质教育下的育人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师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师在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心理生活,走进孩子的心灵,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因为学生只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对孩子的爱。”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星,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黑暗,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因此,教师要像母親一样关系学生、爱护学生。首先,学校作为学生走出家庭融入社会的一种中介机构,教师在其中起着桥梁作用。学生很自然地把他们与父母交往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感情、期望与“爱的需求”转移到教师身上,渴望教师也像父母那样关系照料他们,体贴爱护他们。这时,教师就需要将自己的母亲般的爱心奉献给学生。其次,由于学生心智发展水平还没有完成成熟,他们会在无形中模仿老师的行为,并作用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教师的体贴会使学生学会体贴地对待父母,甚至是自己饲养的小动物,教师的勤劳、善良会使学生树立起性善观,教师的知书达理会使学生学会处事中“礼”字在先。所以,教师不仅需要精湛的专业知识,认真负责的敬业态度,还需要怀着一颗母亲般细腻、温柔、无微不至的爱心关怀、体恤、包容和扶持学生们的成长,让孩子们在教师的温暖关爱中放飞梦想。

教师的工作是琐碎而细致的,又是极具创意和挑战的。用真心换真情是教师工作的精髓所在。用一颗平等的心与学生交往,尊重学生,讲究沟通的技巧和方法,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欣赏学生,真情互动,就能使教育在学生的心底开花,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缪水娟.教师角色转变细节[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钟启泉,崔允.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平等健康尊重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