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体系研究
2017-04-06刘鄢立
摘 要:高校就业能力评估体系是分析研究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核心和关键。湖北省“技能高考”是面向中职生招生和录取的创新考试制度,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深造后的就业能力评估体系亟须研究。本文以“技能高考”毕业生为研究对象,根据文献资料和调查数据,对“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体系进行分析,建立了湖北省“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体系。
关键词:湖北省;技能高考;就业能力;评估体系
湖北省“技能高考”是面向中职毕业生的、以“技能为主、文化为辅”的考试制度,中职生通过技能操作考试和文化理论考试进入高校深造。就目前来看,研究“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评估体系非常有必要。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及构成要素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涉及“就业”和“能力”两个方面的研究。
1.国外相关研究
国际劳工组织(ILO)将就业能力描述为一种可持续发展、及时应变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获得就业工作机会和保持工作状态,并对工作环境的变化做出积极的响应和正确的应变。
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STD)将就业能力归纳细化为5个类别和16项技能,5个类别分别为一般基本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影响能力;16项技能包含阅读、写作和计算能力,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团队合作、社交能力和沟通协商能力,了解组织文化、适度分权的能力等。
2.国内相关研究
郑晓明首次提出就业能力的概念,他认为就业能力不是单纯从事某一具体工作的特定知识和技能,而是一种与工作相关的综合能力的集合。
国内学者对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较为深入,主要从社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等进行评估分析。
二、湖北省“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
湖北省“技能高考”面向中职生招生和培养的技能人才,与高职院校之前的人才培养方式有所不同,其就业能力的具体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特点。
1.职业技术能力较强,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技能高考虽然有技能操作考试和文化考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技能操作成绩占70%,具有决定性作用,而文化成绩只占30%。中职生因此更看重技能,认为技能成绩好,文化成绩差一点也能进入高校学习。考试形式和方式是具有导向性的,因此“技能高考”毕业生职业技术能力较强,但是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2.重视职业技能培养,缺乏职业素质教育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侧重点仍然是技能操作能力,在教学课程设计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高职院校日常教学中,技能实训课程往往占有很重的比例,而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相对缺乏。中职生因为受教育程度和年龄等方面原因,缺乏一定的职业素养。
3.就业准备不足,求职能力较弱
求职能力是就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才能提高应聘成功的概率。在校两年期间,很多“技能高考”毕业生对就业求职准备不足,对即将面临的职业选择没有考虑,求职能力更是缺乏。
4.就业形势认识不准,求职心态问题突出
目前,90后成为就业主力军,在择业时所表现的求职心态问题非常突出,集中表现是求职盲目化和理想化。盲目化表现在求职时随便、跟风,虚荣攀比,“等靠要”;理想化表现在过于看重就业所在地区,选择就业单位要求过高,对就业起始薪酬预期偏高。求职心态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毕业生最主要的因素。
5.综合素质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思维能力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特殊阶段,对培养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往往因为对创新能力认识不足,不敢、不愿意去创造新的事物。而且,在创新的过程中,很多人因为没有恒心和毅力,没有去尝试和实践。
三、高职院校就业能力模型
1.就业能力的“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是用于阐述就业能力特点的模型。“冰山模型”是一种很直观的就业能力模型,它将就业能力描述为水上能力和水下能力两个方面,其中水上能力是一种容易发现和评价的能力,包括行为、知识技能和应知应会的能力等,而水下的能力是一种较难发现和评估的能力,包括价值观、态度和个性品质等能力。
2.基于“心理与社会性建构”的就业能力模型
福格特在2004年提出基于“心理与社会性建构”模型,该模型将就业能力分为三个维度:职业生涯识别、个人适应性、社会和人力资本。其中,职业生涯识别指的是在对个人了解、职业生涯和职业领域的了解程度上,将个人职业发展和实现积极实施的行为能力;个体适应性指在适应和满足社会环境需求的基础上,对自我的知识、技能、行为做出积极的变化的能力;社会和人力资本指个人所拥有的社會资源,用于拓展个人身份并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的社会资源和资本。
3.CareerEDGE就业能力模型
2007年,英国研究就业能力的大学提出CareerEDGE模型。该模型认为就业能力是五类基本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而且,专业知识、理解力、技能、一般技能和情商五个基本要素能对学生自尊、自我效能和自信进行评价,进而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评估。
4.USEM就业能力模型
2014年,英国学者从心理学角度提出USEM模型,将就业能力划分为学科理解力(U)、技能(S)、自我效能(E)和元认知(M)。学科理解力(U)是指毕业生通过高校人才培养之后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职业能力素质和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技能(S)是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通用技能;自我效能感(E)是指为完成某项任务而激发的动机、认知资源和其他一系列的行动,从而表现出的一种自信心;元认知能力(M)是对从事的活动和行为的认知,从而对自我进行指导和调节并选择有效策略执行,对大学生而言,元认知能力具体表现为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两方面。
四、湖北省“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指标确定
1.“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界定
“技能高考”就业能力是指:为了获取就业机会,而锻炼的就业心态和求职能力;为了适应职业环境,而培养一般通用能力;为了职业后续发展,而学习的职业技术能力;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具备的创新能力
2.“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因素设计与调查分析
“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分为五个维度:通用能力、职业技能、求职能力、就业心态和创新能力。本研究对400人进行网上问卷调查,除去无效问卷37份(答案完全一样),13份未提交,有效数据共350份。调查结果表明,技能操作能力首先是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职业能力因素,就业心态和求职能力因素再次之,而创新能力因素的影响最小。
五、“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模型
“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和多因素的评价体系。本课题在前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技能高考”毕业生的特点,选取通用能力、职业技能、求职能力、就业心态和创新能力五个指标,将“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评价目标层,第二层为评价准则层,第三层为评价因素层。
“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体系的三个层次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评价因素层是评估体系的最底层,也是毕业生就业能力定性和定量的基础;评价准则层是评估体系的核心,五个维度是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直接体现。因此“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体系能从总体上反映评价对象本质的指标。
参考文献:
[1]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
[2]杨晓南.北京市某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3]黄敬宝.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M].北京: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4]李安丽,方铮.湖北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浅析[J].才智,2013(29).
[5]于莎莎.武汉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9.
[6]黄金玉.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的建構与验证[D].苏州:苏州大学,2014.
[7]王培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1).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与模式研究”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B459)。
作者简介:刘鄢立(1983— ),男,汉族,湖北宜昌人,现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创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