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中学生法律权利意识的培养

2017-04-06张瀚樱

法制与社会 2016年36期
关键词:意识培养中学生

张瀚樱

摘要 权利意识是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评判与估测,而法律则是国家为社会发展制定的规则。所谓法律权利意识,就是指国家通过强制性手段对人民权利的保障。当下,由于中学生尚处在价值观不成熟、判别能力不够强的特殊阶段,目此,在他们身边的诱惑以及伤害也数不胜数。如果不具备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权利的意识,就会很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对中学生开展法律权利意识培养刻不容缓。

关键词 中学生 法律权利 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369

一、引言

所谓法律权利,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国家通过强制性手段保障法律关系主体对某些行为的选择能力。所有的法律权利都可以得到保护,一旦权利被侵害,相关法律主体可以向人民法院或是有關主管机关申述或者是请求保护。权利以及法律权利是社会在不断发展中的必然产物,是文化传承以及进步的印记。现在,人们口中常说的权利意识,指的是法律关系主体对权利的认识以及态度。

当前,社会里的大部分人都具备法律权利意识。但是,中学生作为思想观念尚未形成完全的特殊群体,身边的不平等现象屡见不鲜,但是由于当代的中学生普遍法律意识以及法制观念不足,使得他们不能用合理手段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除此之外,社会、学校、家庭都不能及时正确地认识到中学生的法律权利意识的重要性。特别是当下未成年人犯罪率的增长,罪犯的犯罪年龄越来越小,手段越来越粗暴残忍,还有校园暴力的现象不断发生等等原因都是中学生法律意识不足、法律权利意识不足的表现。总的来说,当下对中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教育工作刻不容缓。

二、中学生法律权利意识缺乏的原因

(一)教育体制不够重视

中学生法律意识的缺乏与教育有不可磨灭的联系。众所周知,当下我国的教育呈现出了考试为上的理念,大多数老师只会选择考试中可能出现的知识点讲解,而对于考试里没有的知识更是“了解就好”,更谈不上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了。我国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即是太过看重知识教育而忽略了做人。当然,国家教育也认识到了这一弊端,自开展九年义务教育以及高中的新课程标准以来,教育一直是将学生的人性发展这一理念放在主导地位上。

然而,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深远,使得教育仍面临着许多难题。而在法律权利意识的教育工作中,学校又过于强调义务而忽视了权利,学校只是强调学生应该走到遵纪守法,履行作为公民的各种义务,而不阐述中学生拥有哪些权利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利。

(二)思想发育的不成熟

由于中学生尚处在思想发育不完全、价值观不成熟的特殊阶段,如果处在诱惑较多的环境下,很容易丧失自身意识,做出有害家庭、有害社会风气的事情。而如果身处在相对弱势的一方,又很容易因为惧怕而放弃保护自己的机会。所以,对中学生开展法律权利教育的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坚定的面对诱惑,更能让他们在受到不公正待遇后可以有效保护以及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中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

加强对中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的意义可以体现在五个“有助于”上——有助于树立良好的行为意识、判断准则、教育观念、预测意识以及意识形态。

(一)有助于帮助中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意识

公民首先要深刻认识到法律对公民最大的作用与意义就是帮助指引作用,即能有效帮助公民树立起良好的行为意识,帮助他们更好的规范自身的行为。对于中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而言,法律的这一作用体现的更为明显。法律的帮助指引作用能通过禁止性规范以及业务性规范这两种形式以实现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正常交往、公共秩序、公共财产、网络通信使用等方面的教育以及指导,确保中学生能正确面对生活里的各种诱惑,有自己的辨识力以及判断力,能正确有效的分辨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看,什么不该看。只有这样,中学生才能在这个独特的阶段有正确的意识以及状态。

(二)有助于帮助中学生树立良好的判断准则

法律除了有明显的帮助和指导作用之外,还具备的一个重要作用即是可以帮助中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判断准则。法律的严谨性可以帮助中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以及判断能力,不至于被蛊惑或是被欺骗。除了可以判断自身行为是否存在不当现象之外,法律还可以帮助中学生判断其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合法。在当下的行为评价体系中,对中学生的评价不应该只限于道德、纪律以及成绩的评价,这是因为成绩、道德以及纪律这三者的评价没有强制性以及深层意义上的约束力,不能让中学生从心底里认识到法律的强制性以及行为的重要性。

(三)有助于帮助中学生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

法律除了上述的几个显著作用之外,还有教育作用。即可以帮助中学生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法律的教育观念体现在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促使中学生可以自觉遵守法律。中学阶段作为人一生中最为敏感的时期,其意识形态尚未完全形成,对很多事物的判断能力还不够,在这种时期,法律就需要发挥其强大的教育作用。

而在这一阶段的教育工作中,法治类教育必须要结合好中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在这一阶段的特殊心理状态,切不可脱离实际与中学生的心理承受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法律的教育作用,才能真正帮助中学生形成一个具有法治精神的正确的、向上的世界观以及教育观、人生观。

(四)有助于帮助中学生树立良好的预测意识

预测意识就是指中学生能清楚的明白哪些行为会导致哪些后果。这也是法律所具备的重要作用之一——预测作用,具体的就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者是所否定的性质和这种行为将会带来的后果,这样,中学生就能准确判断出自己或是身边的人的行为可能会产生哪些后果以及趋向。

所谓的深化法治教育其实就是指能帮助中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必须对自己做出的行为付出责任。通过法律的预测作用,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做出一些事情之前一定要先预备好结果,一定要具备可以承受承受自身行为结果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中学生由于欠缺思考而鲁莽行事最后对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的行为发生。

(五)有助于帮助中学生树立良好的意识形态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中学生处在思想意识发育的特殊时期,在这一个思考能力、判断能力都不成熟的阶段,中学生的教育就尤为重要。对法律知识的普及不仅可以帮助中学生培养、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学生除了判断力不强之外,还普遍存在着情绪偏激、冲动、办事容易意气用事的缺点,而当前,我国又处在转型期,社会中还存在着各种诱惑以及阴暗面,这就容易导致中学生在困惑以及诱惑中随波逐流而迷失自己,这对中学生以及社会来说,无疑是影响深远的。

所以,对中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是时代转型的必然趋势,因为中学生对社会的作用不言而喻,对他们的教育的必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四、加强中学生法律权利意识的方法

(一)加强权利意识的教育

要想培养起学生的法律权利意识,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白权利是什么、权利代表着什么。所以,学校应该加强中学生在权利意识方面的教育。因为法律的作用就是为了保障公民的权利,换而言之,权利意识如果不足,法律意识就一定会浅薄。所以,在开展法律权利意识的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自己享有哪些权利。

(二)加强中学生对法律的意识

在清楚了解了自己的权利之后,中学生就必须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即法律可以有效保证自己的权利。所以,加强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同样重要。具体的方法有:

1.学校要帮助树立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师作为学生在学校接触时间最长的人之一,一定要抓住任何机会以让学生明白法律意识的重要性。最直观的教育方式是:通过法律来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很多教师在处理同学矛盾时往往只会阐述:“你应该怎么怎么样,你不应该怎么怎么样,所以,你做错了,要跟他道歉”,而从来不会分析为什么这个行为是错的。而为了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老师可以说“我国法律第几条有规定,不可以怎么怎么样,你这样做就是侵犯了他的什么权利。”老师将法律贯穿于生活,学生自然就可以逐渐树立起法律意识了。

2.学校要依法建校:

除了老师之外,学校也要做好法律意識的教育工作。在学生进校之初,学校就要强调学生的法律意识。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适时组织有关法律的活动、游戏以及比赛,学生还可以组织有关法律的演讲、主题班会等。总而言之,学校要切实将依法建校落到实处。

五、总结

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被可以称作是处在社会中的人一生追求的目标。中学生作为社会的后备力量,其法律权利意识的高低将会对社会是否能和谐发展带来巨大影响。所以,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该依法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从而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出一个安全、洁净的氛围和空间。

猜你喜欢

意识培养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运动训练中足球技战术意识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困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高中体育教学要注意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试析安全生产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