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前概念为起点提高科学课堂教学实效
2017-04-06朴斗太
朴斗太
摘要:前概念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前概念是学生头脑中应有的知识基础,他们在以往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并形成了自己对各种事物或现象的看法,这就是所谓的前科学概念。本文以学生前概念为起点,阐述教师如何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学生前概念 教学起点 课堂教学 提高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86-01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有一部分学生对本节课的新授知识不理解,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似懂非懂的状态。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仔细分析,我认为,并非是因为学生智力,而是由于他们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存在着不协调因素,造成了认知上的迷茫和困难。当科学概念和前概念比较一致时,学生就容易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相反,学生们就会觉得难以扎实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因此,我认为在实际的科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准确了解把握住学生的前概念,就会使得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就能更好地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常展示他们的前概念,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小学生的前概念虽然是客观存在,但并非在任何情况下可以随时随地表现出来,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是为学生搭建展示前概念的最佳舞台。只有在一个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可能并乐意把他们头脑中已有的前概念释放和表达出来。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多多关注孩子,认真分析了解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发现他们学习的困难所在。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前概念。要帮助学生加以消化理解,决不能像法官一样武断地否定一些“不科学”的前概念。教师要尽量多提供一些,让学生发现自己前概念中的错误之处的机会,让学生在后续的探究中自己去发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已有经验与事实间的不一致甚至矛盾之处,引发其认知冲突,促使其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促使其在现有水平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这样,学生才会更有兴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二、相信学生,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前概念
可以说,小学生的前概念的隐蔽性非常强,这无疑就需要教师在科学课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来激活他们的前概念。教师在教学上首先要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要围绕学生现实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出问题。其次,教师也可以在课堂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回答,以此获得学生的前概念。教师还要对它们进行一些分析、梳理和归类,然后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如在教学《预测》一课时,课前准备了一组有结构的材料:一个放入300毫升水的量杯,一盒钩码。上课伊始,老师准备把一个钩码放入一杯水中,要求学生预测量筒内水位变化。学生根据自己的已知前概念,进行预测“水会上升”,实验结果证明,学生的预测是正确的。但是当老师让学生预测水位上升的具体数据时,学生原有的前概念受到了挑战,产生了困惑,问题出现了。自动进入下一环节学习。这样的设计既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又建构了问题场景,让学生主动探究成为可能。再如:学习《盐与水的分离》一课时,学生对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器材的名称,总是喜欢用他们的语言来描述。当教师边实验边讲解饱和后的盐水叫饱和溶液后,引导学生如何将盐与水进行分离这个实验。这时需要学生分组使用酒精灯来完成这个实验。
三、帮助学生,利用教学策略改变错误的前概念
要想改变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并非一件易事。有些学生的前概念非常顽固,改变学生错误前概念一定要讲究策略,否则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如在教五年级下册《磁铁》这一课时,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在以前已经接触过磁铁,对磁铁的相关知识有了比较多的了解。但有少数学生的前概念中存在错误,认为:“磁铁也可以吸其他金属”。在课堂中,我采取的方法是:让这些同学试一试,用磁铁去接触不同的金属,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作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实验现象与自己的前概念产生冲突,从而认识到自己的前概念是错误的,最后逐渐调整认知结构使其与真实事物现象之间达到一致,这样改变错误的前概念也就容易多了。
对于如何把握和运用学生的前概念,更好地为课堂服务,使我们的小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是每位教师都应该认真探究的课题。以上是我在本学期中的一点认识。
参考文献:
[1]琚淑娟.提升课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科學前概念[J].考试周刊,2015(11):175-176.
[2]徐水平.关注学生“前概念”,提高科学课堂效率[J].新课程学习,2014(9):1.
[3]姚正东.为转变“概念”而教——小学科学基于前概念的教学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1(1):68.
责任编辑:孙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