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适切性探析
2017-04-06周菊菊
[摘要]高等教育的发展既要与時俱进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又要恪守高等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高等教育的适切性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对高等教育适切性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等教育;适切性;历史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246
1高等教育的适切性
高等教育包括“由大学或其他由国家主管当局批准为高等院校的教育机构提供的所有各类中学后的学习、培训或研究培训”。高等教育的适切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归纳来自世界各国的不同经验以及各会员国、各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高等教育当局、决策者和研究人员所表达的观点后,于1995年在《关于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提出的高等教育三大理念,即适切性、质量观与国际化之一,“适切”即适应,切合。
高等教育的适切性对外指高等教育是否适应、切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内指是否与高等教育使命相一致,是否与教师的要求和利益相矛盾,是否适应、切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2高等教育适切性的历史发展
高等教育适切性是高等教育在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孕育和倡导下,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大力推动下,在高校不断改革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21中世纪高等教育适切性已见雏形
正规的高等教育始于中世纪。在此以前,高等教育主要是一些修辞学校和早期大学以及一些主教和僧院学校所实施的教育。这些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治人治国的统治者、官吏和高级僧侣等。虽然也对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发展有所强调,但总地来说,教育内容严重脱离生产,高等教育是贵族和僧侣的特权,因此,可以说此阶段的高等教育除了满足少数统治阶级和特权阶级的统治的需要外,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会和个人的适切性可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开始形成,世俗性的正规大学——中世纪大学开始建立。这些大学主要是一种学者行会,其初衷是志趣相投的学者们对知识的追求,满足一种精神上的需要。其目的在于传播知识,并为少数关键性的行业提供训练。可见,中世纪大学的主要功能是追求和传播知识,其适切性主要表现在对一些学者个人的精神追求和需要上,但同时它也为少数关键性的行业提供训练,因此可以说中世纪的教育在为社会的服务方面的适切性已见雏形。
22文艺复兴时期的高等教育适切性稍有发展
从14世纪末起,资本主义开始在西欧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对教育有了自己的要求,他们倡导人文主义新教育。在个人的培养方面,新兴的资产阶级挖掘了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自由人”的特权,目的是发展自由人的高贵人性,它不是也不应该是一种职业的准备,教育应使人“自由”,使人文雅。虽然也有不少人文主义新大学开办了一些医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但古典文学、哲学、希腊文等人文学科仍是大学的主要课程,因此总地说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教育也与生产实践相脱离,这种脱离对以后的大学影响非常之大,以至于到了当今社会仍有不少大学还不能摆脱这种不切实际的思想樊篱,即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生产和谐发展,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
2317~18世纪高等教育适切性有较大发展
大学与社会生产相脱离的状况直到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才开始慢慢发生变化。德国是促成教育与社会相结合最早的国家之一,在17世纪哈勒大学就率先向旧大学的经院主义发起挑战,改革课程和教学的内容,创立新的教学方法,建立实验室和陈列室,到18世纪德国大学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部分西欧北美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是在18世纪以后才发生较大变化的。例如法国在18世纪创办了公共工程中心学校,俄国创立的彼得堡矿业学校,还有英国的“新大学运动”。
2419~20世纪上半叶高等教育适切性得到极大发展
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多发生在19~20世纪。一方面由于人们生活水平已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中等教育已基本普及,人们的民主平等意识也开始觉醒,使得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不仅生产实践亟须大量高级人才,也需要高校不断地进行高、精、尖技术的钻研,所有这些都推动了高等教育与社会生产的进一步结合,高等教育的针对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今天,不少发展中国家也正朝着这个高校与生产相结合的道路上前进。
25“二战”后高等教育适切性的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促使人们对科技发展和教育的得失进行反省。人们首先肯定了教育和生产的相互结合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强调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随着民主、人权、平等和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人们也愈来愈清醒地发现由于过于关注教育与生产之间的经济关系忽视了教育的其他功能所产生的后果:忽视了人的能力的全面培养,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使高等教育在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方面不够完善。
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题为“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的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就提出:高等教育要“培养非常合格的毕业生”。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应成为高等教育关心的主要问题,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3高等教育针对性的现实回归
现在高等教育的适切性比以往更强调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强调高等教育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功用,要求高等教育要为减少贫困、保护环境、改善卫生保健和营养服务;强调培养人的全方位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高等教育机构尤其是大学,是整个社会的良心机构,它的发展既要立足于当下更要顾及长远的未来。要提高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适切性至少需要做到如下五点:一是高等教育要在教育规模、教育形式、招生方式、招生标准等方面作相应改变,以适应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更多更高的需求;二是根据社会和市场需要及时调整、创设新学科,使高校所设的专业能切合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是脱离生产实践;三是树立新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是高校要加强与职业界的联系,鼓励产学研合作,既能获知市场的最新需要,又能利用职业界的实践经验为教育教学服务,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效果;五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也为了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应搞好科研工作。高校是高级人才的集中地,拥有比较先进的教学和科研设备,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成为高、精、尖技术的开拓者。
对高等教育适切性的探讨使我们意识到高等教育虽然不能完全兼顾各方面对于教育的不同需求,但至少我们已经明白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事物是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的适切性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对高等教育适切性的不断总结和研究将有力地促进高等教育为全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承认高等教育学历与资格的建议[Z].1993
[2]申培轩论高等教育的适切性及其质量观[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12)
[3]滕大春外国教育史新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25,328,333
[4]肖建芳国际视野中高等教育针对性的发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作者简介]周菊菊(1987—),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