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与城市文化互动关系

2017-04-06贺丹��

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互动关系城市文化城市化

贺丹+��

摘要:为探索城市化和城市文化互动提升路径,在厘定城市化与城市文化互动关系的基础上,以伦敦、东京为例分析了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化战略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模式。研究认为,城市文化是历史和现实的产物,是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生动体现;在新媒体时代,城市文化逐步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第一力量,应通过规划规定、政策跟进、项目推动来促进城市化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力;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6)03015106

[GK-2!-2]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城市文化作为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原动力,既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核心力量。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發展催生了城市数量的增加,加快了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得城市内部的组织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因过多地对城市经济的强调而忽略了城市文化建设,导致城市文化日趋匮乏。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需要审时度势,不断地总结经验,自觉吸收他人的优秀成果,有意识地去引导中国的城市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力,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作铺垫。

一、城市化与城市文化互动关系厘定

城市化与城市文化之间并非建设与被建设的单向度关系,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社会经济空间变迁的动态演进过程,是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城市文化作为物质财富和精神力量渗透于经济领域乃至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加速城市经济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之,城市化的推进也有利于城市文化的传播,刺激城市文化的建设,丰富城市文化的内涵。综合来说,城市化与城市文化互动关系的应然状态可以概括为两个层面:一是城市化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外在力量;二是城市文化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内在动力。

关于城市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关系,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美国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谈到,城市不仅仅能用具体的形式体现精神宗教以及世俗的伟力,而且城市又以一种超乎人的明确意图的形式发展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1]。英国诗人库柏有一句名言:“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

城市。”旨在强调城市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当代人更高级、更复杂的有意识的规划、设计与建设[2]。吴锡标指出,在构建城市和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文化是以“文化力”和“文化资本”的形态体现和发挥作用的,它影响着城市个性的培育、城市形象的树立、城市魅力的增加和城市灵魂的塑造[3]。王琪延等认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特色和表征,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城市的本质就是人的聚集、文化的聚集[4]。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为了生活,聚集于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留居于城市。”可见,城市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之密切。然而,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烙有城市文化印记的建筑物的不断更新,使得人们对城市越来越陌生,所谓的城市人文意向也不复存在。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曾这样说过:“众所周知,城市是各种机构的集中地,它保存着各种档案,它的过去被载入史册,并被奉为神圣而加以珍藏。城市是供电、教室、图书馆、档案馆和各种伟大纪念物的所在地。”[5]而美国学者帕克等也说:“城市给人留下的印象,首先是它那庞大而繁复的结构。但是,这种结构特性终究还是发端于人类特性的,就是人类特性的一种表现形式。”[6]这充分说明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文化。

二、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化战略与城市文化互动发展模式

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可以称之为国际化大都市。如果单单从文化的角度去审视城市的发展,不难发现,在全球化的今天,强大的文化就是强大的国际影响力,而城市文化也已经逐渐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让城市文化的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让城市呈现出的鲜明的文化精神和理念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同,从而实现真正的国际化,我们通过伦敦、东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发展脉络来感受一下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文化魅力。

(一)伦敦:政府导向型发展模式

政府导向型发展模式即在政府强有力的干预和主导作用下,通过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分配资源等方式,来参与、引导、规范城市文化在城市化各个阶段的发展,在保证各个领域均衡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城市文化快速、健康的发展。该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政府的广泛参与和指导。在政府的干预下以英国伦敦为代表的国际化大都市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工业革命为人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也为城市的发展造就了广阔的空间。而英国作为欧洲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在工业化大生产的影响下直接孕育了现代型大城市——伦敦。伦敦的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工业化时代以前、工业化时代、后工业化时代。

第一个阶段:工业化时代以前。工业化时代以前的伦敦是一个古老的港口城市,这一时期的伦敦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其城市化特点主要表现为人口城市化:“大约在1485~1600年期间,伦敦的人口增长到了20万,到17世纪末期时,激增到575万,超越巴黎,成为欧洲第一大城市。”[7]在与人口城市化相伴随的城市文化方面,这一时期伦敦城的城墙内外进行着大规模的修建,例如居民广场考文特花园的建设。而古典建筑样式也是在这一时期被引进伦敦的,像宴会大厅、女王教堂等建筑物上都存有古典建筑的印记。这些城市建筑的改观客观上促进了伦敦城市化的进程,也为今后伦敦城市文化进一步的发展起到了铺垫作用。

第二个阶段:工业化时代。蒸汽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伦敦城市化进程第二个阶段的到来。这一时期,伦敦快速发展,人口持续增长,使得伦敦不仅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城市,同时也成为了英国经济的动力中心。但是伴随着伦敦城的商业发展,居住在伦敦城的居民人数却在逐渐下降。这个时候,铁路就成了改变这座城市的重要引擎。整个伦敦城被铁路站所围绕,交通的便捷使得城乡之间的居民往来方便,城市经济发展也有所提高。新的伦敦塔桥的正式通车也使得其逐渐成为伦敦最著名的地标建筑,水晶宫的建成也标志着伦敦作为世界工业时代之都的显赫地位。铁路作为伦敦城市发展的新动力和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再一次推动了伦敦的城市化进程。

第三个阶段:后工业化时代。二战期间,伦敦城惨遭破坏,很多地区成了废墟。之后,随着欧洲经济的复兴,伦敦城也开启了新的繁荣时代,进入了城市化进程的第三个阶段——后工业化时代。这一时期,伦敦城市化所呈现出的特点是以政府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城市更新政策为主,推动城市更新运动为辅,全面加强政府对城市的干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城市文化的建设。而对伦敦城市文化建设影响最大的就是大伦敦计划的制定。规划方案由内向外划分为4层地域圈,分别是控制工业、改造旧街坊、降低人口密度、恢复功能区的内圈;建设良好居住区和健全地方自治团体的近郊圈;以农田和休息地带为主的绿带圈;以建设新城为主的外圈。大伦敦计划在城市布局方面规定把重工业和有害生产企业迁到居住用地范围以外——减少污染、保护人们的健康;在交通方面设计了功能分区图,选定了两条主干道,并将铁路枢纽变成4个大车站,用地鐵联结起来——简化城市交通、便捷人们的出行;在中心区和老城区的改建方面对于历史遗留的宝贵建筑规划设计采用了地下通道的方法保留其原有的街景——增添城市古朴气息、满足人们的内心需求。其次是政府所颁布的《内城法》和《新城法》。一是为了加大对旧城的保护和改建,二是为了新城建设公司的组建。根据《新城法》,英国政府在1946~1950年间,确定了位于英格兰、苏格兰及威尔士的14个新城,其中的8个位于伦敦地区。这8个卫星城市的建立充分解决了城市人口密集、住房条件紧张、工业发展用地严峻等问题。这个时期的新城均体现了霍华德田园城市的规划思想。其特点是规模小,密度较低;按邻里单位进行建设;功能分区比较严格;居住区、工业区等区划分明;道路网为环路和放射路组成。新城法的落实使得伦敦城俨然成为了一座空间广阔、结构复杂、功能多样、设施齐全的现代都市区。大伦敦计划在吸取了20世纪初期以来西方规划思想的精髓之后,对控制伦敦市区的自发性蔓延、改善混乱的城市环境起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不仅解决了伦敦及其周围地区经济、人口的问题,也解决了整个城市合理均衡发展的问题。最后是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开发。20世纪90年代左右,中伦敦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暴乱,使得整个伦敦工业一度衰落,经济增长十分缓慢,失业率也居高不下。然而,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消费旺盛、创意人才富集的伦敦城在英国政府的帮助下很快就摆脱了困境,并取得了新的发展。1997年,“布莱尔受命成立了创意工作小组,开始研究将创意产业作为英国重点发展产业的可能性”[7]。于是,一些新的标志性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如伦敦眼、贝兰斯区等,它们的出现为整个伦敦城增添了新的文化动力。2005年7月,国际奥委会宣布伦敦成为2012年第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城市,尽管面临着十分严重的欧债危机,但是伦敦依然掀起了新的建设高潮。奥运会的举办吸引了无数的游客,伦敦碗等一些永久性场馆的建设令人过目难忘。

综合来看,伦敦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建设可以归结为3个层面。第一,伦敦政府在城市化进程的每个阶段都极其注重规划。无论是对旧城的改建和保护还是对新城的设计和建设,每一次规划不仅体现了它面向国际竞争开放的积极态度,也有效地指导了伦敦城各种资源的开放利用,为其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第二,伦敦将繁忙的交通运输和完善的交通设施视为伦敦城发展的基础支柱。为了交通网络的更加完善,伦敦政府在2003年开始征收交通拥挤税,通过税收改善公共交通的运营,降低常规的交通费用,确保服务设施的到位,为居民谋取更多的福利,这充分显现了伦敦政府的“民本”思想。第三,伦敦政府十分重视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2003年2月,伦敦市长肯·利文斯通公布了伦敦第一份文化发展草案,即《伦敦:文化资本——市长文化战略草案》,该草案明确指出,要将伦敦打造成为英国最具有文化创意以及世界最具有文化多元化的城市,伦敦要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文化中心。”[7]5年之后,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又拟定了第二份发展草案《文化大都市——伦敦市长2000~2012年的文化重点》,该草案对伦敦未来的文化发展作了详细规划,譬如“加强对年轻一代的艺术和音乐教育”,“创造一个充满生机的公共空间”,“为创意产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加大政府对伦敦文化的支持力度”等。这两个草案的拟定对把伦敦建设成为伟大的文化大都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伦敦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在年轻人当中的影响,大力支持年轻人接受艺术和音乐教育;伦敦城外围环境的精心打造增强了本地居民的幸福感和外地游客的城市体验感,充分彰显了伦敦文化的影响力;重视创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制定长期的创意人才规划,也能够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伦敦城的文化软实力,也提高了伦敦城的城市文化竞争力。

综上,伦敦政府对伦敦城市文化的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从工业革命时期的“雾都”到如今的“文化之都”,伦敦政府对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彰显了伦敦城的魅力,还提升了伦敦城市生活的幸福指数。

(二)东京:政策扶持型发展模式

政策扶持型发展模式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发展受到了专项发展政策的扶持,包括物质上或精神上的鼓励帮助等,其目的是促进城市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城市文化的软实力。该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政策的大力出台和保护。在政策扶持下,以日本东京为代表的国际化大都市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东京是日本的首都,也是日本的经济、文化中心。东京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动漫之都。因为动漫,东京成为亚洲文化的交流中心。东京的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明治维新后的城市转型时期、二战之后的城市恢复时期、后石油危机时代的城市发展时期。

第一个阶段:明治维新后的城市转型时期。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阶层由僵化转向流动,这一时期的东京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其城市化特点也主要表现为人口城市化:“日本政府对于户籍制度改革与土地制度改革的双重推进,实现了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与土地的自由流动,由此大量的人口被吸引前往东京,为东京的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8]在与人口城市化相伴随的城市文化方面,这一时期日本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城市建筑方面模仿欧式建筑的风格,建造了新的城市风貌。这些颇具近代城市特色的规划与设计使得东京成为了日本文明开化的典范,为之后东京城市文化的大力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二个阶段:二战后的城市恢复时期。二战后,东京进入了城市化的第二个阶段。面临大规模的城市破坏和公共设施的短缺,东京急需迅速恢复经济基础、解决战后城市重建问题。首先是出台东京重建规划。这项重建规划提出了城市和居住区分布在绿地和开敞空间组成的网格中的新的城市结构,同时在建成区建设人口聚集的小城区。其次是在首都区规划中借鉴大伦敦规划的经验,在建成区的外围规划了绿化带区域,控制掌控建成区的扩建。东京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为东京的战后重建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也为东京成功举办亚洲第一场奥林匹克运动会埋下了伏笔。

第三个阶段:后石油危机时代的城市发展时期。有这一时期,东京迎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期,东京的文化产业在逐步转型,信息革命给东京的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2000年东京都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包括居住与就业平衡,提高居民、货物、信息相互作用的便捷程度,建设自然与文化资源丰富的东京等16项目标,以便恢复东京的城市活力。2006年,东京发布的城市发展战略“东京巨变:10年规划”中确定了通过改善交通条件、创造城市亲水景观、降低环境负荷等途径提升城市整体水平的愿景目标和运作策略。这3个阶段的城市表征充分说明了东京城市发展的多元化,依靠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独特的城市特色魅力、當下的城市文化景观来规划城市文化发展。

综上,在与城市化相伴随的城市文化方面,东京抓住了3个主要的文化元素,并通过制定和有效实施城市管理法规,充分发掘这些核心文化元素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东京独有的文化景观。

第一,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对于日本的文物保护工作,其法规的明确性、可操作性以及严肃性都是毋庸置疑的。“1978年11月18日至20日,在日本的京都召开了一次有27个世界历史城市参加的世界历史城市市长会议。”[9]而在这次会议之前,有一批专家学者专门召开了同样议题的会议,他们就如何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以及21世纪的新都市文明、人类的居住环境、都市环境的保护与开放、城市的管理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入讨论,并于会议最后共同发表了《京都专家会议宣言》。《京都宣言》的诞生无疑在呼吁人们对历史城市文明遭到破坏时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城市的出现和城市的发展都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产物。因此,当下的各个历史城市一定不能停留在已有的基础上,一味给予保护是不可取的,要在文化活动和经济活动中不断发挥其特殊的作用。

第二,做好城市规划工作。为了推动城市发展,日本政府于1919年制定了《城市规划法》和《市街地建筑物法》。它们一共有4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分别是推行土地区划整理制度、实行用途地域制、采用建筑线制度、受益者负担制度,主要强调城市的合理布局。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政府又颁布了《特别城市计划法》,专门用来规划震后重建工作。太平洋战争后,日本各个城市都先后制定了城市复兴计划,在经济逐渐增长的时期,日本政府还颁发了《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制定了《新产业城市建设促进法》。面对城市发展中遇到的诸如义务教育用地匮乏、物价高涨等问题,日本政府更新了原有《城市规划法》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居民的参与度,并将决定权下放给各个地方的负责机构,还创设了区域区分制度和开发许可制度等。这些法案的出台加大了日本城市建设的规划与技术水平,提高了各个地方机构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反映了群众的呼声,突出了民主精神,一度将日本的城市化推向了新的高潮。

第三,发展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在日本,创意产业更倾向文化产业和产业服务。“其中,东京是主要集聚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地,其规模和产值约占全国的60%,这说明日本的文化创意产业大都集中于东京。”[9]日本的文化创意产业以动漫为主。首先,日本的动漫受众群广,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观看。其次,日本的动漫原创性高,即使是迪斯尼的动画片也难以与之相媲美。最后,日本的动漫打破了现代动画制作的常规规格,使得整个动漫更具夸张性和吸引力。基于此,东京动漫节庆产业也应运而生。“现代节庆业的发展在传承传统节庆文化的同时,与现代城市文化产业及城市文化的发展紧密结合,在形式、内容及产生动因方面具有新的特质,成了一种快速发展的产业形态和文化形式。”[9]

从东京城市文化发展的层面来看,动漫节庆活动的出现是发展城市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是东京城市自身的文化产业需要,也是东京城市文化发展的需要。“日本在‘二战之后将国际形象的塑造和提升视为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并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发展理念。”[9]为了振兴和培育动画产业,东京都政府和动画相关企业及组织共同组成执行委员会,确定从2002年开始,每年3月举办一次国际动漫节,以此作为东京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传输纽带。而东京动漫节庆产业在城市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也比较明显。第一,赋予传统文化以寄托。动漫产业本身就是东京乃至日本的传统文化之一,它的文化功能不仅仅发挥着休闲娱乐的作用,也发挥着寄托文化信仰、保留文化记忆的作用。日本的动漫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日本城市文化的缩影。如宫崎骏的《千与千寻》,这部动漫的创作背景源于宫崎骏童年的记忆,而动漫中所提到的“神秘之城”就是根据江户时期东京建筑物园而描绘的,而新桥车站西侧乌森口一带的饮食闹区也成为了动画中城镇上饮食店灵感的来源。第二,构建特色文化景观。东京动漫节庆产业的出现为人们搭建了一种新的文化生活方式,也为城市塑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氛围。一批以动漫为主题的咖啡屋纷纷出现,不仅是在日本,在中国也有很多城市效仿这种经营模式来吸引游客。第三,拉动城市经济增长。随着市场化运行的不断规范,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其多样的文化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容形成了以旅游、娱乐、零售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扩大了市场的消费群体,顺应了市场的客观需求。东京作为后发的国际化大都市,凭借动漫获得了国际的高度认可。

在城市化进程中,东京对城市文化的一系列扶持政策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其城市化路径的选择和城市文化政策的实施对中国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三、城市化和城市文化互动关系提升路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就呈加速发展态势,与之相关的城市环境建设、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城市文化建设等也都显现出了极大的发展活力和良好的发展愿景。然而,由于近年来中国城市发展速度较快,与此同时所产生的人口集聚效应,不但给城市的环境容量和公共设施造成了压力,也向亟待更新的城市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城市文化是城市文化力的重要来源和强大支撑,与中国城市化发展要求不匹配的城市文化不仅会影响中国城市化的质量,同时也会在文化软实力削弱的情况下影响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这对我们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纵览世界城市发展,不难发现,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发展往往是具有普遍性。通过对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化战略与城市文化互动发展模式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规划制定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先行指引

第一,在城市化进程中,要立足于中国国情,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不断完善现代城市的社会制度建构。主动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未来城市的发展空间做好长期的规划。城市的每一个平面构成和每一块空间构成不仅要体现出城市的功能意义,还要通过城市功能的利用形成新的城市文化秩序,突出城市的文化形态意义。

第二,在制定城市改造方案时,要更加注意保持传统城市肌理的完整性,加强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在新一轮城市文化建设中要认识到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准确定位,尤其是像北京、南京、西安等这样的文化古城。在充分开发和利用宝贵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将民族性与现代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古都文化的巨大优势,彰显古都城市的文化魅力。

(二)政策跟进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在扶持特色文化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政策支持。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需要实实在在的文化产业作基础,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需要政府的广泛参与。不仅要对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方向作以明确的规划,还要加大对城市文化建设经费的投入,支持文化艺术类产业的发展,借鉴日本对动漫文化产业的扶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塑造更富活力的城市形象。

另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大力发展文化创新,不断丰富和拓展先进文化,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加大各项支持政策的出台,为各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制度保障。鼓励创新型人才、积极创业、建立创意工作室,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果没有大量新鲜血液的注入,城市文化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三)项目推动是城市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第一,加快推进重点文化项目建设,更好地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加强城市重点文化项目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城市打造一张文化名片,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之中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让更多的人在文化熏陶中真正体会到文化力量,從而从根本上提升城市文化的影响力。例如陕西省深入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文化建设工作以及开展省图书馆新馆开工建设等重点项目,不仅可以加大文化载体的建设力度,还能拓宽文化产业的发展渠道,进一步呈现出具有陕西文化特色和现代文化特征的城市文化特色。

第二,依托城市特色文化,发展特色项目,推动城市文化独创性,不断拓展文化辐射力。城市的特色文化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基础。特色文化的回归,就是要大力发展城市的特色项目。例如积极动员民众参与城市建设,通过加大红色景区的有效开发利用,打造符合民众心目中的红色文化精品力作。

四、结语

今天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是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城市化与城市文化作为这其中的一个点,时时刻刻牵引着我们的生活,文化作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作为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与智慧源泉决定着城市竞争力的独特品质和精神品质。每一座城市都具有与其相适应的城市文化,我们要在总结他人经验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挖掘本土城市的内涵、本质和城市文化集聚效应,为城市以及城市文化的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

参考文献:

[1][WB]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刘士林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文化城市战略[J]文化艺术研究,2010,3(2):2745

[3]吴锡标城市文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性[J]探索与争鸣,2005(5):3941

[4]王琪延,王博世界中心城市文化竞争力核心要素比较研究[J]调研世界,2005(9):4751

[5]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建国的历程[M]谢延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6]帕克,伯吉斯,麦肯齐城市社会学[M]宋峻岭,吴建华,王登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7]牛继舜世界城市·文化力量[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2

[8]何东,孙仕祺日本城市化的三种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日本研究,2013(4):3643

[9]陈宇飞城市文化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互动关系城市文化城市化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城市文化口碑对景点品牌价值的交互式嵌入研究
论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新时期博物馆的城市功能拓展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