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2017-04-06韦日平陈蕙
韦日平 陈蕙
摘要:文章围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个关键词,从三个维度论述了习近平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一是十八大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证明,习近平已经成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核心;二是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三是习近平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和观点,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遵循。
关键词:习近平;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7)01-0010-0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本文作者曾经提出并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的观点。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特指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创新的过程。就时间而言,指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时期;就理论成果而言,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近五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了行文简洁,下文均称为“习近平”——作者)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不断向前推进。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发出了“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的号召。回顾十八大以来五年的伟大实践,我们认为,习近平已经成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核心,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习近平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和观点,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遵循。
一、习近平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向前推进,是因为随着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发展壮大,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主体。具体来说,人民群众、党的理论研究工作者、党的领导集体、党的领导人,只要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并有志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都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了习近平的核心地位,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的角度看,习近平已经成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核心。
之所以说习近平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核心,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最伟大的实践,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强大的主体;中央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主体。习近平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总书记,顺理成章地应该是核心中的核心。
更为重要的是,十八大以来的近五年治国理政的实践和事实证明,习近平是名副其实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核心。近五年来,习近平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非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務为己任,以敢于和善于改革为历史担当,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在治国理政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新政频出、落地有声,全面依法治国纲举目张、社会清明,全面从严治党雷霆万钧、党心民心大快。以时间顺序而论,2012年11月底,习近平当选总书记不久,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经提出就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2013年,在年初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的讲话中,在年尾的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他提出并重申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思想,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对党的历史认识;在被誉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2014年,他先后八次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改革部署出台的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力度之大,均前所未有,搭起了一盘建组织保障、强顶层设计、重难点突破、有前瞻探路、展多点推进的改革“棋局”;2015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新发展理念”相继提出,“四个全面”是治国理政总方略,“五大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2016年,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的“2016版”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七一讲话”吹响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新长征的号角。这些回顾表明,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又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必将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一系列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尽管其具体命名还有待时日,但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则是毫无疑问的。
首先,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习近平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喻为写一篇“大文章”。他说: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都先后“写下了精彩的篇章”,我们的任务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把这篇文章写下去”。强调“续写”,其目的是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人在当代要做的事情,不是割裂、更不是改写,而是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前进。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我们看到,新进程中相继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可以统称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命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因为他们三者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我们之所以不能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加以割裂,也是因为他们都在续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在习近平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然要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更要体现中国社会主义自身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因此,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前人的基础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除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外,还要坚持文化自信。
其次,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需要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注入的内涵。这个内涵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第一,广泛的认同性。从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首次提出,到之后的每一次在国内外重要场合的论述,中国梦都引起海内外中华民族各种团体、各类群体的强烈认同,成为最能够凝聚和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旗帜。第二,这个内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所有理论和实践的内核。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所指出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所有理论和实践,都紧紧围绕着实现这个崇高奋斗目标精进展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学习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第三,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有人故意混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搞的是资本主义,并且认为只有搞资本主义才“符合普世价值”。在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后,有人故意歪曲地认为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从表述上已经“抽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此,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其中,最大的关键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國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国梦”。
再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代表,回答了“什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90多年的历史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包括的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在党的十八大之前都分别有过论述和实践。但把“四个全面”作为坚持、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文章的一个整体战略布局提出来,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创新。它不仅是四个方面的每一个方面都要全面(即:小康社会要全面建成而不是留有死角,改革开放要全面深化而不能避重就轻,依法治国要全面推进而不能有偏漏,治党必须全面从严而不能有凌驾于党之上的特殊人物或组织),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强调四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续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文章的“姊妹篇”,是关乎实现中国梦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全面从严治党是续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文章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把“全面”作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方面提出,要求全党在实现全面小康上展现新进展、在全面深化改革上作出新成效、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取得新突破、在落实从严治党要求中树立新风貌。这些新作为、新常态,必将使得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更加丰富多彩。
三、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为推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遵循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表过观点,提出了许多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这些思想和观点,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遵循。
第一,习近平提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号召。毛泽东先后在1938年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956年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邓小平在1982年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曾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号召。2015年1月23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016年5月17日,他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两个概念;2016年7月1日,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他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作为第一个“不忘初心”,要求全党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两个既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的概念。“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不分地域、民族、国别的作为整体的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当然属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但不是一个普通的部分,没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的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不可能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一直探索并解决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的延续。习近平“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的号召,也必将有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
第二,习近平强调,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要“从世界社会主义源头讲起”。十八大之前,我们在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时,传统的做法是从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代开始。十八大闭幕不久,2013年1月5日,中央举办十八大精神研讨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合,习近平在开班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时,习近平全面回顾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成为现实的实践运动、再到成为一种国家制度的500年的历史,并将500年的历史发展划分为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在改革开放时期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六个阶段。在解释为什么要从500年的源头说起时,习近平特别强调指出,之所以要从世界社会主义源头讲起并回顾其发展阶段,其目的是通过历史事实说明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是经历了彷徨、比较和总结后才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与以往相比,从世界社会主义的源头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可以更加清楚地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具有的世界文明底蕴,更好地说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发展所起到的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积极意义。
第三,习近平提出“两个不能互相否定”的思想,为科学评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树立了典范。近些年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从历史虚无主义出发,混淆历史事实,既对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指手画脚而否定改革开放的功绩,更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予以全盘否定以便从历史上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学术争论了,而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的讲话中,以及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等重要场合的讲话中,习近平论述了关于正确认识两个历史时期的“两个不能互相否定”的思想。对此,他强调指出,虽然两个历史时期中在思想指导、方针政策以及实际工作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因而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同时,他还强调指出,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为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改革开放就很难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没有这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能有今天大好的局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后来人,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发扬前人的经验、纠正前人的错误,在这个基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在如何科学评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中的重要人物方面,习近平也为全党树立了典范。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等重要讲话中,习近平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观点、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的观点、领袖和群众的关系等观点为指导,科学评价了毛泽东、邓小平、陈云等重要人物的贡献和历史地位。贯穿其中的核心思想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这包括:第一,要从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全面看待历史人物,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不能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成绩都算到一个人头上;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对挫折、错误的产生,要侧重从历史条件、体制上寻找原因。第二,要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关系来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对此,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不但不能“苛求”,而且“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第四,习近平提醒全党,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和理论工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但是,有些党员干部、甚至高级领导干部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没有经济工作那么重要,担心抓意识形态工作影响改革开放的深化。对此,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这次讲话中,他还分别对高级干部、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提出了要求。在这之后,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等重要讲话中,多次就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问题提出明确要求。比如,2015年12月11日,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他指出,坚持党校姓党,党校是对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领导干部到党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党的理论、接受党性教育;必须引导和促使党员、领导干部努力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党校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
第五,习近平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武器的作用。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习近平非常重视马克思主義哲学的作用,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2013年12月3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特别强调,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与此相反,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忽视哲学,认为哲学不实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如现代西方哲学“深刻”。由于没有辩证把握物质与意识、经济与政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一些干部在比较注意改进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忽视人民群众在政治、文化、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忽视精神上的“补钙”;比较注意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建设的成果,忽视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共享。又如,有些干部把遵循规律、按照纪律办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割裂开来,或者把乱作为美其名曰发挥能动性,或者以“遵循规律、遵守纪律”作为自己不作为的借口。针对这些情况,习近平强调,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国内外环境十分复杂、执政使命繁重的大国执政,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近五年的治国理政中,习近平提出或重申了一系列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如: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防风险、补短板;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等,都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因此,有志于在治国理政新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有所作为的领导干部,应当自觉地、认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而增强自己的看家本领。
责任编辑 李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