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量之道助力中国

2017-04-05◆李/

上海质量 2017年1期
关键词:拼板工匠协同

◆李 明 / 文

质量之道助力中国

◆李 明 / 文

编者按

上海大学李明教授在第18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质量创新论坛第十一届上海国际质量研讨会上,以“质量之道助力中国”为题作了演讲。他指出:中国制造迎来了真正的质量挑战,更新理念是中国制造的当务之急。他还说,未来制造中的“工匠”不可或缺,“新时代的工匠,应是有超凡专业技能、且对质量有极限追求的人。”他建议,应以标准与规范为抓手,开展质量之道的教育。

我以前是做测量的,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半缘于最前端缺少相应标准。我现在是做国家标准的,同时也做质量,也算是工程专家。中国制造迎来了真正的挑战,更新理念是中国制造的当务之急。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标准化是质量文化建设的抓手

中国制造虽然强大,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与德国工业4.0比较,我们可能尚不够格工业2.0,要想解决中国制造所面临的一直想解决却无法解决的系统性问题,首先要改变授权,其次要让质量令人信赖,这对中国制造非常关键。工业4.0并不是肤浅而零星的自动化、智能化。

国家质量管理的重任之一是倡导与建设质量文化。质量是一种文化,它可激发企业创造产品和服务。很多人说,工业4.0不再讲指标质量,而是讲更深层次的文化质量,即把产品做到顾客心坎去。这种质量根本性的改变值得我们深思。“标准”告诉你怎么做事,“质量”告诉你为何做事。无论信息化还是智能化都离不开标准化,标准至关重要。欧美企业已形成自己的标准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对我们是一种“障碍”,因此,我们要通过标准规范来解决这个问题,要用质量标准倒逼质量的提升,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论、方法、操作、共识、规范、参与竞争等方面有序做好。因此,标准是中国企业文化转型的抓手。

互联网时代其实是多方协同、用户共同参与,不同技术的组合,以解决互相供需的问题。互联网给我们非常好的平台,让用户能够参与创新,今后的消费就是创新,我们需要引领。互联网时代带给全世界许多相互关联的数据,将这些数据加以应用,不仅可以促使我们思维方式的改变,还可以促进我们制造业的彻底更新。

我认为,在国家质量基础下应该有制造业(或工业)质量基础,以解决质量控制问题,再借助大数据解决合格评定进而使各方均有认证,而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标准可确保质量的有序形成。接下来,可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来提质增效。当前,中国企业远未达到国际质量标准的要求。此外,企业在产品标准、过程标准、人员标准等方面也有所欠缺。

所以标准是一个体系,要让整个系统转起来,不然就是无序的。因此,过程要能发现、能控制、能改进,监控要有数据、有共识、有认证。

思维理念要随质量概念而变

工业首先是成本,然后是质量,否则空谈其他毫无意义。因此,工业概念是制造业的根本,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就没有工业4.0。我们的思维理念要随质量概念的进化而改变。站在制造业的角度而言,工业4.0是一个拼板模式,看到智能化、速度化,我们就去迅速地拼板。作为制造商首先是要完成转型。我觉得双创是完全的创新,而不是转型,我们要适应做一个拼板,应该站在更高层次去思考。

工业化要解决的是质量效益成本问题,数字化解决的是协同、技术层面的问题,这都需要标准化来帮助我们提升实力和效益。没有标准化就没有一切,这就是工业之道。

我们应该站在更高层次、更系统的角度看待质量标准到底为何物。

制造业会受到两点束缚:一是技术过不了关,二是成本降不不来。怎么办?这需要技术。只有技能还不够,还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当我们系统协同、人机协同的时候,我们可以规范且协同的操作,毕竟不可能完全依靠机械化。

未来制造工匠精神不可或缺

新时代我们也需要对工匠的理解进行新的探索。未来制造中的“工匠”不可或缺。新时代的工匠,应该是有超凡专业技能,且对质量有极致追求的人。对质量达成共识能促进对话,进而促进我们整个社会的质量改良。作为大学老师,我认为应该像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在企业内部培养工程师,而不是像中国这样依靠大学,这样的培养方式不仅是困难的,而且难以成体系。

我们的教育讲的都是技术,很少站在非常大的体系上看待问题,这是我们在人才培养时需要改进的地方。人才培养教育本是一个体系,一个工程师不仅需要大学四年的培养,甚至到企业工作后还需要五年、十年时间的实践才能成为一个有独立应对能力的工程师,这才是完整的培养。此外,教育还缺乏对道的敬畏。何为道?乃标准也。规范是让我们知道怎样去把事情做好,标准是让我们知道做到何种程度才算是把事情做好。站在这个角度理解,就会发现无论是教育还是企业的运作,都需要方方面面的协同。大数据今后如何利用,基本之道在于标准。这就需要我们养成习惯,其实习惯是文化的一种,它能够促进整个体系的建设。总之,应该以标准与规范为抓手,开展质量之道的教育。

深圳在质量方面无论是速度还是效益做的都比较前沿,作为改革开放的代表性城市,深圳提出了质量成就未来的口号。深圳质量创新技术联盟背后有很多技能、技术检测标准,也有政府、技术单位对标准体系进行建设,我们为它们提供技术、人员培养等方面的帮助。

以上是我们从现在到2025年中国制造需要去理解的质量之道。

(本文根据演讲速记整理)

猜你喜欢

拼板工匠协同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拼板版画的创意表现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彭罗斯雪花拼板
工匠神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用不上的拼板
工匠赞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