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WA中国建筑奖获奖作品(2002-2016)看当代中国的5类建筑探索:一种操作性呈现

2017-04-05范路FANLu

世界建筑 2017年3期
关键词:优胜奖子类操作性

范路/FAN Lu

从WA中国建筑奖获奖作品(2002-2016)看当代中国的5类建筑探索:一种操作性呈现

范路/FAN Lu

本文通过对WA中国建筑奖2002-2016年8届86个获奖作品的评论和操作性呈现,浅析了当代中国的5类建筑探索,并总结了每类探索内部的多元设计策略。

WA中国建筑奖获奖作品,操作性呈现,建筑探索,多元设计策略

1 引言

WA中国建筑奖(WAACA,以下简称为WA奖)由清华大学世界建筑杂志社于2002年设立,每两年评审一次。该奖以关注建筑基本问题为立场,坚持评价体系的独立性、学术性和国际化,经多年积累已成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建筑奖项之一。[1]该奖鼓励结合国情并有创新价值的建成作品,既促进了中国建筑创作的发展,也向世界推广了当代中国的优秀建筑作品。

2014年,为了顺应当代中国建筑创作日益多元化的现实,第7届WA奖扩充了奖项设置,并明确了各类奖项的不同价值诉求。[2]然而在奖项扩充的现象背后,WA奖对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的呈现却是一以贯之的。一方面,前6届WA奖虽然只有一类奖项,但在重视建筑基本问题的大方向下,它强调在中国当代环境、经济、技术和文化多元条件下的建筑探索。另一方面,从第7届开始奖项虽然分为6类——建筑成就奖、设计实验奖、社会公平奖、技术进步奖、城市贡献奖和居住贡献奖。但无论哪类奖项,评价标准都注重以建筑学知识和创造性设计来解决问题。这实际上是以更精细化的方式回应“关注基本问题”。因此,本文将所有WA奖作品当作一个整体看待,通过对2002-2016年8届86个获奖作品的评论和操作性呈现,浅析了当代中国的5类建筑探索,并总结了每类探索内部的多元设计策略。

2 5类建筑探索

如果说WA奖反映了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的某种面貌,那么对历届获奖作品的操作性呈现则让这种面貌更加清晰。在此,操作性呈现(operative presentation)既是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种分析方式。它不是对获奖年份、奖项等级、建筑类型、建造地点等客观信息的梳理,而是以每个项目的主要设计特色为标准,进行分类观察。建筑是综合性的工程艺术作品,其主要设计特色有时比较鲜明,有时则相对模糊。所以判定建筑的主要设计特色,是一项带有主观性的工作,也算是一种立场鲜明的评论。本文对8届86个获奖作品的特色判断,是依据其设计说明和评委评语而总结归纳得到。这便是操作性的第一层体现。

第二层操作性涉及了86个作品的大类划分。2014年第7届WA奖扩充为6大类,而2016年第8届对评奖标准进行了完善。这便成为本文分类呈现的重要依据。在近两届的6类奖项中,建筑成就奖旨在奖励“经过时间磨砺、彰显长久价值”的项目,1)侧重时间维度。而设计实验、社会公平、技术进步、城市贡献和居住贡献奖则是在同一时段内对不同学术方向的考察。因此,本文以第8届后5类奖项的评选标准为依据进行分类。而前6届的所有获奖作品和后两届的建筑成就奖作品,则按照其主要设计特色的判定,归位到这5类当中(表1)。而在每一大类中,文章进一步对它们进行了设计策略的梳理,这便是第三层级的操作性呈现。

表1 WA中国建筑奖获奖作品分类统计(2002-2016年,单位:项)

3 设计实验类

在历届WA奖项目的统计中,设计实验类作品的数量最多(表2)。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建筑界对建筑学核心知识的重视和研究。按照WA奖的评选标准,此类作品“在理念或实践层面卓有成效地展开了探索”。2)在笔者看来,“理念”是核心概念。正是对抽象理念的重视,让建筑师超越了表面现象和局部纠缠,能以某种概括能力来面对现实问题,进而提出整体性的诗意解答。而体现在创作过程中,便是具有范式和原型意识。

此类作品是以现代主义语言体系为基础,在沟通抽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过程中探索建筑秩序。具体说来,这又分为3种方向5个子类。第一个方向便是介入环境的当代建筑表达(图1)。它们以抽象的建筑语言介入最普遍的环境。它们使用的语言最接近正统的现代主义,面对周围环境的方式也非常抽象化、几何化。这一子类在当代建筑创作中最为普遍,想要有所突破也最为困难。而建筑师在这个方向上进行探索,必须对自主性问题和现代建筑范式有强烈的自觉意识。

与之相对,另外两个方向的探索则更多求助于他者。先要提到的是追求抽象历史原型的方向,包括以现代语言诠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图2)和当代精神性空间塑造(图3)。在这两个子类中,无论是追求中国传统空间序列、形式意境,还是表达宗教信仰、生死感悟,东西方的经典建筑原型为这类探索提供了重要启发。而这些作品从历史文化的抽象概念出发,走向了审美的精神世界。第3种方向则包括新地域主义建筑(图4)和改造中探索新秩序(图5)。在这两个子类中,外部环境提供了特色鲜明的建筑要素,也把设计起点拉回到了现实世界。如同毕加索从非洲原始艺术中为立体主义吸取营养一样,此方向的探索在利用外部资源的同时,也需要努力摆脱它们的束缚。

4 城市贡献类

城市化是现代性的重要体现。而不断涌现的城市问题也成为激发当代建筑创作的重要思想源泉。因此在WA奖项目中,城市贡献类作品的数量占有较大比重也就不足为奇了(表3)。该类作品“积极有力地介入了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活”,3)而落实在物质层面最重要的乃是营造公共空间。根据项目要求和地段特性,这便产生了4个子类的设计策略。

第一子类的项目多在城市边缘空地或新区,大尺度城市肌理和较少的周边参照则是它们的设计条件。而现代主义风格因简洁明快的形象和高效快速的建造方式,成为此类作品的主要特征(图6)。它们具有合理的功能分布、活动策划和视廊组织,而层次丰富的外部空间划分和细腻变化的界面处理,则营造出生动丰富的城市体验。与前者相对,另一类项目则处在传统城镇环境中。它们尊重地域文化,延续传统空间肌理,使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完美交融(图7)。这类项目不仅整合了空间,也对社会结构与生活模式进行了重组和再造。

第三子类项目的处境介于前两类之间。它们的场地及周边环境既不是一片空白,也不是结构完整、特色明确的街区,而是残破的城市碎片或过载的混乱社区。此类项目通过挖掘城市特色、梳理有价值的建筑元素,设计塑造新的城市肌理与生活(图8)。而在最后一个子类的项目中,由于种种原因,建筑无法形成大规模的外部空间。于是,它们转向内部操作,以“自我牺牲”的方式,让内部共享空间延续外部城市空间的逻辑。而建筑外部形象的处理也充分考虑城市设计原则,呈现出融入城市整体的姿态(图9)。

5 社会公平类

相较于建筑物体,WA奖中的社会公平类作品更关注建成环境中的人。此时,建筑使用者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它包括了与建筑相关的各类人群,尤其是常常被忽视的“社会弱势群体”。这促使了空间资源被更多人、更公平、更广泛地利用。4)观察WA奖分类项目统计就会发现,此类作品的总数最少,且仅在2010年之后才开始出现。而自2014年单独设立奖项后,获奖作品才明显增多。这说明第7届奖项扩容极大促进了中国建筑在这方面的探索(表4)。

细分下来,此大类又可分为社区生活激发、乡村产业激活和特殊人群关注3个子类。首先,社区生活激活侧重不同社区、族群、文化背景的使用者对同一空间的共享,通过活动策划与建筑设计激发社区活力(图10)。第二子类则通过产业策划和建筑设计的结合,让当地村民更多地参与建造和经营,既创造美好生活环境,又探索建设发展新模式(图11)。最后一个子类则是践行人文关怀的充分体现。此类项目针对特殊人群的生理心理特征,更精细化地关注生活过程,让使用者更有尊严地活动或更充分地展现自己(图12)。

1 歌华营地体验中心(2012WA中国建筑奖,优胜奖)

2 中国书院博物馆(2016WA中国建筑奖建筑成就奖,佳作奖)

3 北京天主教神哲学院(2002WA中国建筑奖,优胜奖)

4 尼洋河景区游客接待站(2010WA中国建筑奖,优胜奖)

5 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2008WA中国建筑奖,优胜奖)

6 北京望京科技园二期工程(2004WA中国建筑奖,优胜奖)

7 康巴艺术中心(2014WA中国建筑奖城市贡献奖,优胜奖)

8 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性改造工程(2014WA中国建筑奖建筑成就奖,优胜奖)

9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4WA中国建筑奖城市贡献奖,佳作奖)

10 福建下石村桥上书屋(2010WA中国建筑奖,优胜奖)

11 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2014WA中国建筑奖社会公平奖,优胜奖)

12 前门西河沿街小蚂蚁皮影剧场(2016WA中国建筑奖社会公平奖,佳作奖)

13 921地震博物馆(2006WA中国建筑奖,优胜奖)

14 凤凰中心(2014WA中国建筑奖技术进步奖,优胜奖)

15 青浦新城区夏雨幼儿园(2006WA中国建筑奖,优胜奖)

16 东方花园(2008WA中国建筑奖,佳作奖)

17 退台方院(2014WA中国建筑奖居住贡献奖,优胜奖)

18 四季:一所房子(2012WA中国建筑奖,优胜奖)(图片来源:所有图片均由世界建筑杂志社提供)

6 技术进步类

技术进步对于建筑创新的促进是不言自明的。WA奖技术进步类项目数在2010年后的逐渐增多,体现了中国建筑技术在奥运会、世博会之后明显提升(表5)。而从设计策略的角度看,此类又分为以结构创新为核心的表达与整体性建造两个子类。结构保证建筑能站立起来,是建筑技术的重要体现。因此,建筑技术进步常常与结构创新相联系。不过此子类项目侧重的是建筑学和设计意义上的结构创新。结构构件和构造节点的探索,还必须结合空间、形式、功能等多方面的表达,形成充满表现力的结构整体,创造诗意的空间体验(图13)。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不断发展和日常生活中科技运用日益增多,当代建筑越来越成为多种技术支持的复杂系统。这就指向了另一类技术突破——整体性建造(图14)。整体性建造不仅体现在复杂形体的现实建造,也存在于声、光、热环境的优化,还有助于智能化、信息化系统的集成。而整体性不仅带来了建造效率的提升,更反映了设计思维的特质——综合性再现。

7 居住贡献类

住宅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建筑类型之一。在现当代建筑史中,许多建筑探索和创新都是从居住和住宅研究开始的。而在WA奖项目统计中,居住贡献类的分布相对比较平均,5)也体现了这一点(表6)。而从居住模式与居住环境的角度看,6)此类项目又可分为4个子类。居住单元是住宅的核心,所以第一子类的探索便是重新界定居住单元(图15)。单元内部的生活被重新构想,进而引发单元形态和整体组织上的变化。而这类探索在各种不同的实验性住宅项目中都能看到。第二子类一般采用常规的居住单元模式。其创新之处在于以单元体的独特造型与灵活组织,形成充满变化的内部交往空间和生动的外部形象(图16)。第三子类侧重关注公共居住环境,通过形体组织塑造丰富的社区公共空间,形成强烈的社区感,并促进社区与外部环境的积极联系(图17)。最后一个子类多为低层独户住宅。内庭院的营造不仅带来舒适的内部小气候,还创造了丰富的内部空间体验,更传承了传统合院住宅的生活理想(图18)。

8 结语

在善于“分类贴标签”的理论家詹克斯(Charles Jencks)看来,对正在发生的复杂建筑现象进行分类,是一项“总让人难以满意但又十分必须”的工作。[3]詹氏的观点同样适用于本文。本文尝试把所有WA奖作品当作一个数据库,用穷举的笨办法来呈现建筑学知识。但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充满了主观性。对86个获奖项目来说,从主要设计特色的判定,到5大类建筑探索的分类,再到大类内部的设计策略总结,每一步都伴随着笔者的“操作性”。因此,本文不是对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状况的权威解读,而只提供一种暂时性的描述。86个项目的分类及设计特色评论,都放在了附表中。这既为大家提供参考,也欢迎大家进行批评。□

注释

1)参见2016WA中国建筑奖·WA建筑成就奖的评选标准。

2)参见2016WA中国建筑奖·WA设计实验奖的评选标准。

3)参见2016WA中国建筑奖·WA城市贡献奖的评选标准。

4)参见2016WA中国建筑奖·WA社会公平奖的评选标准。

5)幼儿园建筑因其居住单元的主导地位,也被归入此类。

6)参见2016WA中国建筑奖·WA居住贡献奖的评选标准。

[1] 范路,王路. 关注建筑基本问题的评奖——“WA中国建筑奖”创立人王路访谈[J]. 世界建筑,2015 (03): 28-31.

[2] 张利. 2014WA中国建筑奖:缘起与观察[J]. 世界建筑,2015 (03): 18-20.

[3] Charles Jencks. The Volcano and the Tablet. In: Charles Jencks and Karl Kropf (editors). Theories and Manifestoes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2nd Edition [M]. London: Wiley-Academy Press, 2006: 5.

[4] 支文军,邓小骅. WA建筑奖与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J]. 世界建筑,2015 (03): 40-44.

[5] 2016WA中国建筑奖专辑. 世界建筑,2017 (03).

[6] 2014WA中国建筑奖专辑. 世界建筑,2015 (03).

[7] 2012WA中国建筑奖专辑. 世界建筑,2012 (12).

[8] 2010WA中国建筑奖专辑. 世界建筑,2010 (10).

[9] 2008WA中国建筑奖专辑. 世界建筑,2009 (02).

[10] 2006WA中国建筑奖专辑. 世界建筑,2007 (02).

[11] WA中国建筑奖获奖作品2002-2006(展板电子文件). [12] 2002 WA中国建筑奖[M].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A Brief Analysis of 5 Categories of Explor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e Design: An Operative Presentation of Winning Projects of WAACA 2002-2016

By criticizing and making an operative presentation of 86 winning projects of WA Awards for Chinese Architecture 2002-2016, this article launches a study of 5 Categories of Explor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summarizes the multiple design strategies in each category.

Winning Projects of WAACA, operative presentation, exploration in architecture design, multiple design strategies

表2 WA中国建筑奖获奖作品信息(2002-2016年)——设计实验类:在理念或实践层面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实验性探索。

表3 WA中国建筑奖获奖作品信息(2002-2016年)——城市贡献类:以积极有力的介入对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活做出了突出贡献。

表4 WA中国建筑奖获奖作品信息(2002-2016年)——社会公平类:通过建筑手段推进社会公平、践行人文关怀。

表5 WA中国建筑奖获奖作品信息(2002-2016年)——技术进步类:专注于以创造性的技术手段解决现实问题。

表6 WA中国建筑奖获奖作品信息(2002-2016年)——居住贡献类:在居住模式与居住环境等领域提供了卓越解决方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017-03-01

猜你喜欢

优胜奖子类操作性
卷入Hohlov算子的某解析双单叶函数子类的系数估计
论社会保障绩效治理的操作性路径
2019年度PALM展参展商获取知识产权优胜奖获奖单位名单
关于对称共轭点的倒星象函数某些子类的系数估计
杜威“反省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操作性另解
森林康养形象大使选拔赛优胜奖“花舞人间 美丽中国”
面向对象的多版本传感器观测服务模式匹配方法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青少年拓展基地操作性研究
人生大多抽到优胜奖
人生大多抽到优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