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椿沟眶象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2017-04-05李玉珍
李玉珍
(海东市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青海 海东 810600)
臭椿沟眶象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李玉珍
(海东市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青海 海东 810600)
论述了臭椿沟眶象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危害状、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方法。
臭椿沟眶象;生活习性;发生规律;防治
臭椿沟眶象属昆虫纲鞘翅目象甲科,幼虫蛀食韧皮部及木质部,影响树木生长,降低木材利用价值,甚至造成树木枯死;成虫啃食树皮。因臭椿沟眶象的危害具有隐蔽性强、传播快、防治难度大等特点,在2003年被列为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2004年被列为青海省补充检疫对象。臭椿沟眶象在海东市民和县主要危害臭椿,危害面积9.3 hm2,有虫株率达28%。经过连续数年的防治,发生面积得到控制、危害程度得以减轻。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1.5 mm左右,宽4.6 mm左右, 体黑色。额部窄,中间无凹陷;鞘翅基部及1/4处被有白色鱼鳞状鳞片,长宽相等。鞘翅肩部向外突出较小。
卵: 长圆形,黄白色。
幼虫: 长10~15 mm,头部黄褐色,每节背面两侧多皱纹。
蛹:长10~12 mm,黄白色。
2 生活习性及危害状
臭椿沟眶象是一种食性相对单一的危害臭椿的检疫性枝干害虫,主要以幼虫蛀食枝、干的韧皮部及木质部危害,成虫羽化后补充营养取食嫩梢、嫩叶进行危害。臭椿沟眶象飞翔力差,善爬行,喜群居,自然扩散靠成虫爬行。危害状是树干或枝上出现灰白色的流胶和排出虫粪木屑,受害树常有流胶现象。
3 发生规律
臭椿沟眶象1年发生 1代,各虫态重叠,很不整齐。主要以幼虫和成虫越冬,幼虫在树干内越冬、成虫在树干的翘皮下或2~5 cm深的表土中越冬,成虫寿命长达7个月,其成虫在海东市民和县4—5月开始陆续出现,6月中旬—7月上旬为羽化盛期。羽化出孔后的成虫为了补充自身营养大量取食嫩梢、嫩叶等,成虫取食危害长达1个月左右即开始产卵,交尾产卵多集中在臭椿树的中、下部主干上。产卵时雌虫咬破韧皮部,产卵其中,卵期8~9 d。初孵幼虫先食害皮层,随着虫体增大可蛀入木质部危害。老熟幼虫在蛹室中化蛹前,先在树干上咬一圆形羽化孔,将咬食羽化孔的蛀屑堵塞侵入孔,蛹期达10~15 d左右。
4 综合防治
4.1 加强植物检疫,勿栽植带虫苗木,一旦发现应及时处理,严重的整株拔掉烧毁。
4.2 人工防治
4.2.1 利用臭椿沟眶象成虫几乎都在树干上活动,飞翔力差,具有假死性且受惊扰即可卷缩坠地的习性,可在清晨振落捕杀。
4.2.2 4月中旬幼虫刚开始活动,还未蛀入木质部之前逐株搜寻流胶、排出虫粪和干上有虫眼的植株,用螺丝刀剥开树皮,挤杀在蛀坑处的幼虫。
4.3 药剂防治
4.3.1 在秋季土壤冷冻前、越冬成虫入土后用48%毒死蜱乳油对水稀释为2 000倍液,每株用药液4~5 kg,浇灌根部,并用半径0.5 m的塑料覆膜。毒死蜱在土壤中药效持久,长达2~4个月,覆膜药效可延长2个月,药效期刚好为北方整个冬季,杀死在土内越冬的成虫。
4.3.2 3月下旬—4月上旬上年越冬成虫上树时,用20%速灭威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3~5倍液在距树干基部30 cm,每隔30 cm涂抹30 cm宽环2个,以防治其上树成长,或在距树干基部30 cm每隔30 cm缠绕30 cm宽已涂药和黏胶的油布2个,待捕杀和粘到一定数量成虫时,药和黏胶失效后及时撤去油布焚烧并更新油布。有效阻止了臭椿沟眶象成虫上树取食和产卵危害。
4.3.3 4月中旬—5月中旬上年越冬成虫上树后,用20%速灭威乳油500倍液和40%氧化乐果乳油间隔7天均匀连续喷雾交替防治2~3次,防效好不伤蜜蜂等益虫。
4.3.4 6—7月成虫盛发期,用40%氧化乐果乳油和50%倍硫磷乳油1 000~2 0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
4.3.5 7月下旬—8月中下旬当年孵化的幼虫为害盛期,在幼虫为害侵入孔注入50%阿维·杀螟松乳油,并用蜡封孔。
4.4 保护天敌啄木鸟,发挥生物控制的作用。
[1] 周嘉熹,屈邦选,王希蒙.西北森林害虫及防治[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90
[2] 蔡振声,史先鹏,徐培河.青海经济昆虫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170
1005-5215(2017)08-0119-01
2017-06-09
李玉珍(1975-),女,青海海东人,大学,工程师,现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
S763.38
A
10.13601/j.issn.1005-5215.2017.07.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