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经验总结*
2017-04-05曹兰秀严亚锋
曹兰秀,严亚锋
1. 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北京100700),2. 陕西中医药大学 (咸阳712046)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经验总结*
曹兰秀1,2,严亚锋2
1. 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北京100700),2. 陕西中医药大学 (咸阳712046)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认为“虚-瘀-火”是心律失常重要的病因病机,凉血清热是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重要治疗原则。临床治疗分6种证型论治,疗效显著。张老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经验是传承国医大师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
心律失常临床上常分为快速型和缓慢型两大类,心脏起搏的部位,起搏节律以及频率、冲动的传导,其中的任何一项异常都可导致心律失常。张老治疗心律失常注意整体辨证,衷中参西,分型论治。
1 衷中参西,择证而治 心律失常由于心脏起搏部位,起搏节律以及频率、冲动传导,其中的任何一项异常都可导致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和心脏停搏。临床大多分为快速型和缓慢型两类,缓慢型心律失常,起搏器的安装术可以控制大多数患者病情[1]。快速型心律失常,西医治疗多用介入疗法,比如射频消融术治疗,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但大多数快速型心律失常仍靠药物治疗,特别是阵发性心房纤颤,房性或室性早搏等[2]。
2 “虚-瘀-火”是心律失常重要的病因病机 张老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证型多方验证,归纳其病机为“虚”、“瘀”、“火”三个字[3],虚为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瘀为瘀血阻络,火为火热之邪,心之营血蕴热, 虚瘀火三者胶结聚集,缠绵难解。心之阴血亏虚,心脉失养,阴血不足,血液浓稠,虚火内生,津血受火热煎熬,瘀血渐生,瘀久又会化热,热邪伤津,血液更加粘滞,虚瘀火三者胶结,既是病理因素,又是病理产物,形成恶性循环,损伤心脉,心病渐成[4]。
3 清热凉血是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重要治疗原则 快速型心律失常,中医归属为“心悸、怔忡”疾病[5]。患者往往以阴虚火旺及湿热偏胜居多,证见舌红少苔,舌质红嫩,或舌边尖红,或舌红苔黄腻,或舌质黯红,脉象多急促细数,患者多见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干口苦,颊赤便秘,虚烦不寐,盗汗遗精,耳鸣耳聋,急躁易怒等热象,治宜滋阴清热,清热利湿。药理研究也证明,目前具有抗快速心律失常作用的中药,如苦参、黄连、莲子心、麦冬、焦栀子、甘松、郁金、灵芝、桑寄生、西洋参、酸枣仁等,其中苦参、黄连、莲子心、焦栀子清热利湿,麦冬、桑寄生、西洋参养阴清热,或清实火,或清虚热,都是清热药,因此清热凉血是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重要治疗原则。临床选药,肾虚火旺可选用桑寄生、灵芝;偏于气阴两虚可选用枣仁、西洋参、麦冬、五味子;湿热偏盛可选用苦参、黄连、莲子心同时配合生薏苡仁、焦栀子,金钱草清热利湿,导湿热从小便排出;瘀血明显可重用郁金、延胡索。
辨证论治:心气不足:心悸怔仲,健忘失眠,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自汗,夜间盗汗, 舌淡苔白,脉细弱。治以补气养血,宁心定悸为法,方药用生脉散汤加减、人参、麦冬、五味子各10 g,生黄芪、炒枣仁各30 g,炙甘草、生龙骨、生牡蛎各15 g。有瘀者加赤芍、丹皮、丹参、生山楂。
心阴亏虚:心悸怔仲,悸动不安,心烦神乱,失眠多梦,口干咽燥,口舌生疮,舌尖红,脉细数。治以清热养血,镇火安神为法,药用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朱砂0.3 g(冲服),黄连、生地、麦冬、玄参、天冬各15 g,西洋参,当归,远志各10 g,酸枣仁、五味子、丹参、生山楂各15 g。阴血虚加重生地、当归用量;心火偏胜,加丹皮、焦栀子、连翘以清心火; 心悸加龙骨、牡蛎重镇安神。
心血亏少:临床表现为心悸怔仲,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女子月经量多色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归脾汤加减,白术、当归、茯神、人参、远志、龙眼肉、酸枣仁各10 g,炙黄芪,炙甘草各15 g,木香6 g。心阴不足,加增液汤,五味子;气阴两虚者,合生脉散、柏子仁。
肝肾阴虚:临床表现心悸、怔仲,头痛眩晕,失眠多梦,腰膝酸软,或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数。治以补益肝肾,清热活血为法,方药用天麻钩藤饮汤加减:天麻、钩藤各12 g,焦栀子、黄芩、甘草各10 g,焦杜仲、怀牛膝、桑寄生,生地黄、麦冬、龙骨各15 g,炒酸枣仁、夜交藤各30 g。心悸严重加磁石、地锦草;眩晕头痛加龟板、牡蛎;口苦面赤心烦,急躁易怒加龙胆草、夏枯草;肝肾亏虚加生地、制首乌。
心脉瘀堵:临床表现为心中悸动不安,胸痛,痛如针刺,固定不移,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两目黯黑,舌有瘀斑瘀点。治疗应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枳壳、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各10 g,生地黄、川牛膝各15 g,琥珀3 g。瘀血疼痛明显,加乳香、没药,降香、延胡索;夹痰湿者,胸闷明显,加瓜蒌、薤白、石菖蒲、法半夏;气滞较重加青皮、香附、郁金;失眠多梦加远志,酸枣仁、柏子仁。
痰火闭阻:临床表现为惊悸不安,头目眩晕,心烦失眠,胆怯易惊,恶心呕吐,胸脘痞闷,短气而咳,痰多色白,肢体倦怠,苔白腻或滑腻,脉弦滑。以理气化痰,降浊安神为法,用温胆汤加减,黄连、姜半夏、竹茹、枳实、焦山栀、陈皮各12 g,茯苓、益母草,珍珠母各30 g,瓜蒌15 g。热盛者加黄芩、黄连;眩晕者加天麻、钩藤;恶心呕吐加旋复花、枇杷叶;脘腹痞闷加木香、枳实。
病案举例: 段某,男,47岁,咸阳一厂工人。 主诉:心悸怔忡,心烦失眠近一周加重。患者两年常感胸闷气短,偶尔疼痛彻背,近一周加重,曾在咸阳二院心电图检查:心房纤维颤动,心动过速(心率110~150次/min),室性早搏。服药效果不显,刻诊:心悸、怔仲,健忘失眠,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自汗,面红,夜间盗汗,睡卧不宁,心烦易怒,食欲不振,大便两三日一解,粘腻不净,口唇艳红,色如涂丹,舌嫩红,舌苔白微黄,脉弦滑。听诊:心律不整,呈心房纤维颤动。中医辨证:气阴两虚,痰瘀阻滞,治宜以益气养阴,除痰通瘀,用黄连温胆汤合生脉散加减,方药:人参、麦冬、五味子、黄连、焦山栀、淡豆豉各10 g,姜半夏,竹茹、枳实、陈皮、丹参,五灵脂各12 g,茯苓、夏枯草、磁石各30 g,瓜蒌15 g。水煎服,15 剂,药后自觉心悸减轻,心烦失眠好转,口唇颜色正常,但时仍有胸闷气短,苔薄黄,舌嫩红,守方不变, 15剂,三诊,心电图复查正常,情况良好,病情稳定。
按语:心悸怔仲常由心之气血不足、痰瘀阻络而成。若心气不足,津亏血少,既无力灌溉肢体四末,也不能涵养自身,心神失养,心中悸动不安;心气虚,无力鼓动血行,津血运行不畅,停痰留瘀,痰瘀胶结,痰瘀不化则气血不生,气血亏虚又致痰瘀,恶性循环,终成顽疾。治宜以益气养阴,除痰通瘀,用黄连温胆汤合生脉散加减,生脉散益气养阴,温胆汤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方中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瓜蒌、竹茹、姜半夏、陈皮、茯苓清热化痰;黄连、焦栀子、淡豆豉、夏枯草清心除烦;丹参、五灵脂活血化瘀,如此则心之气阴得复,心神得养,心火得除,痰瘀得除,诸证减轻。二诊效不更方,乘胜追击,逐寇于外,疗效满意。
[1] 陈 新,孙瑞龙,王方正.临床心电生理学和心脏起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738-756.
[2]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律失常对策专题组.心律失常的临床对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3, 21:5-14.
[3] 张学文.疑难病症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2.
[4] 王景洪,李 军,张宏伟.张学文医学索集[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85.
[5] 张宏伟,刘东霞.张学文中医世家经验辑要[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59.
(收稿:2016-09-23)
* 陕西省理局中医药科研课题(15-LC004)
心律失常 中医师 @张学文
R541.7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7.0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