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区域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
2017-04-05刘芳娜
刘 芳 娜
(韶关学院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广东区域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
刘 芳 娜
(韶关学院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符合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促进和谐广东的重要途径。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禀赋、经济基础、历史文化和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广东发展不平衡问题还相当突出,并集中体现为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这已经成为新时期广东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解决的难题。为此,广东应结合自身情况,推进“三个支柱”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和教育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从多方面着手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实现广东经济的共享式发展。
广东;区域;收入分配;差距;和谐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由落后的农业大省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均超越了“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广东也最早接触到传统发展模式的短板——富裕和贫穷、先进和落后、效率和公平、繁荣和萧条、发展和环境、创新和保守等各种矛盾。在这些问题中,突出表现便是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收入分配的不平衡。因此,要使广东的改革与发展成果得到共享,就需要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公平地切分这块“蛋糕”。
一、广东区域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
研究广东区域收入分配问题,首先要明确广东经济区域的划分,如表1所示,广东分为四大区域:珠三角地区包括佛山、深圳、中山、珠海、东莞、惠州、肇庆、广州、江门;粤东地区有汕尾、潮州、揭阳;粤西地区有茂名、湛江、阳江;粤北山区有清远、云浮、韶关、河源和梅州。
表1 广东四大区域划分
通过对比上述四大区域的各市收入情况可看出当前广东区域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表2是2014年广东各市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具体数据,不难发现,四大区域的城市收入水平有明显的差距,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和其他三大区域的收入差距。
相对珠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收入水平,惠州、江门和肇庆是属于较低收入的,但是最低收入的肇庆却比另外三个区域任何一个城市的收入都要高。珠三角区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35000元,但是其他三个区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却只有15000元左右。其中,人均收入水平最低的河源、云浮和梅州三个城市都集中在粤北山区,这就更加剧了粤北山区的贫困程度,拉大了粤北山区与珠三角区域的收入差距[1]。
综上所述,当前广东的区域收入分配差距问题非常严峻,区域收入分配格局极其不平衡,珠三角区域的收入水平远远高于其他三个区域。在低收入的三个区域中,粤西与粤东区域收入分配水平比较相近,粤北山区收入最低。
二、广东区域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原因
(一)历史因素
广东一直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许多改革都具有国家意义。实践证明,广东成了正确的改革模板。珠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其产
表2 2014年广东省各市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
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15年》。
业结构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吸引了广东其他不发达地区的劳动力,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大量劳动力转移到沿海地区,增加了珠三角的劳动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相应的,其他三个区域因劳动力外流,经济发展较慢,最终使各区域的经济差距更加明显。
(二)政策差异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用先富带动后富的策略来发展中国这个地缘辽阔之地的经济。《春天的故事》歌词中描述的“在南海边画一个圈”就是指规划建设四个市级经济特区,其中三个就是广东的深圳、珠海和汕头。经济特区的建立,大大推动了广东沿海地区的发展,对珠三角经济实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也客观上加剧了广东省的收入分配差距。
(三)自然条件差异
珠三角地区占地约为5.6万平方公里,属沿海地区,水陆交通便利,与外界经济贸易方便,且毗邻香港、澳门,能充分与两地的经济互动起来,是著名的侨乡;同时自然环境优越,农业基础好,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水陆交通便利以及华侨资源更是对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2]。
粤东由汕头、汕尾、潮州和揭阳四个地级市组成。潮汕地区人多地少,很多人都往外寻找工作,造成生产要素外流。潮汕人天生有一种生意触觉:哪里有钱赚就往哪里跑,导致潮汕人分散在很多区域,而留在粤东地区的大多是一些安于现状、或者没有生产能力的老人和小孩,因而粤东经济长年发展较慢,远远落后于珠三角地区[3]。
粤西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农业、矿产开发和海洋产业等都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部分资源优势已转化为产业优势[4]。但是由于粤西的许多资源不能单靠个体户开发,需要更完善和科学的发展模式,更多是需要国家参与开发,这就造成粤西丰富的自然资源难以带动粤西人民快速富裕起来的尴尬局面。
粤北地区属于广东的内陆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矿产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气候环境影响,农业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加之过去的交通主要以铁路为主,诸多因素导致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粤北地区是广东与外省的交界之处,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发展粤北山区的经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体会社会公平对发展广东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四)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区域经济发展失衡是造成广东区域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区域生产力水平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差距。纵使粤东西北三大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快于珠三角地区,还是很难进一步拉近三大区域与珠三角的距离[5]。
表3 2012年广东各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
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13年》。
如表3所示,2012年广东省的四个区域不管是在经济总量还是在人均生产总值上,珠三角都是遥遥领先于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的。虽然人均生产总值的差距比总体区域生产总值的差距稍微小一些,但是各区域之间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
(五)产业布局的影响
每一个行业或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是有区别的,因此,行业收入差异是必定的。不同区域因为各自的优势条件都会产生各自的支柱产业,而新兴高科技产业带来的是高投资高收入的规模效益。珠三角地区优先发展先进产业,而粤北山区则仍然存在较大比重的农业产业,其他地区也在逐步地进行产业转移,但是速度远远不及珠三角地区。区域之间的产业布局对广东经济水平分布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缩小广东区域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一) 实施“三个支柱”战略,化解广东贫困难题
1.实施符合广东特色的“三个支柱”战略
“三支柱”战略主要是指消除绝对贫困、减少机会不平等和遏制结果不平等。政府需要用公共干预措施来保护人民最基本的权益,通过社会救助制度消除绝对贫困,力争用较短的时间解决广东人民的收入贫困和消费贫困难题。
广东减少机会不平等的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公共政策增进教育、卫生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公平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公共制度和市场机制应该定位于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主要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就业,改善欠发达地区的投资环境等。
最后是遏制结果的不平等,所谓的收入分配平等是相对的,并非绝对的平等,政府政策应在报酬与绩效相匹配的市场激励的基础上,协调控制好广东区域的收入分配差距。政府通过加强教育、技能开发等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加快推动各级政府间财政体制的改革,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2.完善农村低保制度,救助贫困人群
政府在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职责具有不可或缺性和主导性,政府应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领导者和制度建设、金融支持、经营与服务的提供者。为更好体现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与完善的过程中的职能作用,政府应该科学管理内部组织、提高领导能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与相关监督和问责机制,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农村社会保障意识,制定合适的低保标准,确保低保资金的投入,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公平分配。利用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是缩小广东区域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措施。
(二) 优化地区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推动广东区域工业化进程
大力推进广东工业化进程,加快广东经济发展,落实提高各区域的经济实力,是缩小广东区域经济差距的根本举措。这主要包括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由于历史条件与经济基础各不相同,优化广东地区的经济结构应该因地制宜。例如,珠三角地区面临的是产业转移,向新型产业发展,而粤北地区则仍然以农业为主;各地区应该发挥各地所长,按照动态比较优势来优化工业结构,打造自己的特色产业,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同时,要加快广东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广东落后区域的经济发展,缩小广东区域城乡收入差距。
2.加快农业发展,推动城市化建设
粤北、粤西和粤东地区工业化水平较低,农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那么,加快这三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是缩小广东区域收入分配差距的必要手段。首先,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其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农产品的优势产业带;最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改革。
在发展落后地区农业同时,也要加快广东农村城市化建设,通过落后区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业转移,提高地区的生产效率。这需要通过一些制度改革来促进城市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外来人口的基本权利,如东莞市的“新莞人”政策的实施,为外来人口提供平等机会,体现社会公平;完善劳动市场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提高效率和保障就业人员的基本权益。
城镇化与城市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广东落后贫困区域应该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以推动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进程中着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落后区域的经济发展,逐步追上珠三角区域的城市化水平,缩小广东区域贫富差距。
3.以“双转移” 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双转移”是广东根据自身经济发展实际提出的重要战略,即实行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珠三角要进行产业升级,原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向东西区域和粤北山区转移;同时,粤西北三大区域的产业要向当地的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
“双转移”战略在2008年被提出,到了2012年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通过实行产业的转移以及集聚发展、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制定等措施手段,珠三角区域的产业结构有了明显的优化,生产力落后的企业被淘汰出市场,众多企业得到合并整合,区域功能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与此同时,粤北山区和粤西、粤东区域加快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工业逐步发展起来,并向着具有鲜明特色、布局合理和高效率的产业群转移,特色产业的聚集度进一步提高。今后要进一步实施“双转移”战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使各区域的人力资源得到最合理最大程度的利用和开发。通过“双转移”战略的落实,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为各区域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由此缩小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使广东向着高效、平等、和谐的方向发展,实现广东经济的共享式增长。
(三) 健全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缩小广东区域收入分配差距,离不开政府的努力,必须完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企业转移支付制度以及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广东区域收入分配差距,就应该同时落实好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三个方面,对落后区域实施优惠扶植政策,通过再分配帮助粤北、粤东和粤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通过利用国家财政力量,加大福利性支出,提高社会保险补贴、养老金、失业补助以及各种补助等;同时发挥金融对落后地区的支持作用,利用社会企业对非盈利性组织的赞助,缩小区域收入差距;最后,政府间转移也要做好,通过发达区域的政府向落后区域政府的支付转移,平衡各区域的政府收入差距,从而确保各区域的地方政府能提供最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
要发挥政府职能这只看得见的手在缩小广东区域收入分配差距上必不可缺的作用。首先,广东省政府应当合理划分省级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权和事权,使各级政府的财政权和事权相符合。其次,广东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保证提供公共物品的服务职能,同时协调好公共产品的分配。最后,完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供给模式,更好地反馈居民所需;健全供给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绩效评估机制、责任追究机制,提高广东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率。
(四)完善教育机制,缩小区域教育水平差距
相关研究表明,个人受教育程度与薪酬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5]。同样的道理,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农民收入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二者存在长期的协调关系[6]。教育对于平衡收入差距,缩小贫富差距具有重要意义。要完善广东省教育体制,平衡教育发展水平,特别是着重扶持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提高贫穷地区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这对广东缩小区域收入分配差距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研究表明,我国的成年人识字率、中学入学率、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都已超出了使收入不平等发生转折的程度,意味着继续发展教育的净效应将缩小收入不平等[7]。为此,广东省应当从多方面完善教育机制,顺应中国义务教育改革的趋势,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的改革力度,逐步发展12年义务教育;加大对义务教育的公共经费投放,以弥补学杂费费用缺口;更加重视对教育状况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和监测,特别关注差距问题;改进替代学杂费减免的补贴拨款方式等等。通过更具体贴切的方式提高广东教育水平和覆盖面,缩小教育差距,从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四、结语
贫富差距问题不仅是广东或中国要化解的难题,也是全世界发展过程中都要面临的问题。缩小区域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广东的必然要求。当然,收入分配改革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既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也不能瞻前顾后错失时机。广东作为我国的经济强省和改革先行者,要抓准时机、找准立足点,坚持共同富裕原则、统筹兼顾原则、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阶段性原则和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缩小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为共建公平和谐的广东奠定坚实的基础。
[1]世界银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M].第1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2:83-92.
[2]刘永军,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M].第1版.北京:经济学出版社,2009:12.
[3]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EB/OL]. (2011-12-31).http://zwgk.gd.gov.cn/006939748/201202/t20120206_302898.html
[4]聂晓娟.广东省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区域经济学院,2008.
[5]张淑英,刘朝臣.农民工资收入与受教育程度关系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9,22(5):51-54.
[6]楼裕胜.农村教育与农民收入问题探讨——基于动态计量模型的再分析[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4(4):48-53.
[7]赖德胜.经验与收入分配[M].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9.
[责任编辑:杨金玉]
2016-12-10
刘芳娜(1981— ),女,河南省新乡市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行政体制改革。
F047.1
A
1002-6320(2017)02-01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