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磨课的教法运用

2017-04-05朱丹雪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再创造磨课数量关系

朱丹雪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丹城第五小学,宁波315000)

【摘 要】以《倍的认识》一课为例,运用磨课的方式改善教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操作。通过数一数、圈一圈、画一画的方式,使学生建立“2倍”的概念模型,理解“倍”的含义,自主探索“几倍”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这样的教学案例及评析是一种尝试及思考。

【关键词】磨课;数量关系;比较;再创造

笔者曾经参加宁波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和团队中的伙伴们一起努力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倍的认识》一课。这学期接到 “县小学数学三环课堂”的上课任务,笔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倍的认识》一课,重新研读教材,重新设定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再认识。考虑到“倍”这个概念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非常抽象的,所以笔者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倍”的含义上,希望通过动手操作、思维碰撞、不断感悟来突破教学重难点。经过一番思考,笔者做出如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数一数、圈一圈、画一画的方式,使学生建立“2倍”的概念模型,理解“倍”的含义,自主探索“几倍”的数量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重点: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难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目标中,以“2倍”的概念为突破口,让学生建立起“2倍”的概念模型,从而为“几倍”教学建立基础。“倍”的概念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相当抽象的,所以必须为孩子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直观而具体地展现在他们的面前,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所以,第一层次的教学设计定位如下。

一、感知倍数关系,初步建立2倍模型

1. 出示3根胡萝卜、6根红萝卜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说)

预设:(1)6÷3=2 这个2是怎么来的?你能不能在图上找出来?(2份,圈一圈)你为什么要3根3根的圈?

(2)你能到上面来摆一摆,让大家一眼就看清楚是这样的关系吗?(生摆)

摆完后继续追问:

①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那咱们圈一圈,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一些!(结合手势说:这是1个3根、2个3根)

②谁听懂他的意思了?(一生说)板书:3根,2个3根

③规范说:把3根胡萝卜看成1份,红萝卜有这样的2份,就是2个3根,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2倍。

④谁能像老师这样完整地来说一说?(指名说)其他小朋友会说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齐说。

⑤小朋友们真能干,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把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说清楚。

正因为概念的抽象,所以这一环节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地发现其中的倍数关系,理解“2倍”概念以及如何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清楚。

2. 出示:2只橘子,4只桃子 4只菠萝,8只西瓜

师:你能不能也像刚才那样用上“倍”来说说这些水果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模仿着说一说。

3. 比较3幅图:小兔一家明明给我们带来了数量不同的蔬菜和水果,但是上下两者之间为什么都是2倍关系呢?(都是把数量少的看成1份,数量多的有这样的2份。)

通过两个尝试练习,在模仿中巩固“2倍”的概念模型,让学生再一次感悟“2倍”的含义。然后观察比较三个例子,舍弃各种非本质特征,从而发现“2倍”的共同特性。

4. 试一试:那你能不能创造一个2倍呢?

①展示错误的2份:一份里面少一个的;只有一个量的。

②第二行是第一行的2倍;展示两份:你觉得,只要是怎样创造的就是对的呢?

③展示第一行是第二行的2倍:那应该怎么说才够规范或者说严谨呢?

④小结:看来,两个数量相比较,如果把小数的看成1份,大数有这样的2份,我们就可以说大数是小数的2倍。

这是一个创造环节,让学生在理解了“2倍”含义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创造一个“2倍”,发现“2倍”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数量是上面的2倍”,而是“大数是小数的2倍”,而且把素材延伸到了图形,使学生对“2倍”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形成符号化意识,水到渠成,对概念的理解更深了。

二、理解“几倍”关系及标准量的变化

师:兔爸爸最能种萝卜了,它还带来了12根白萝卜呢!

课件出示:12根白萝卜

师:你能不能在这里画上几根胡萝卜,使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

(1)学生动手画胡萝卜(用圆形代替)。

(2)反馈交流:①2,12;②3,12;③4,12;④6,12;⑤1,12;⑥12,12

1倍:如果有12个胡萝卜,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呢?还可以怎么说?现在你知道什么样的情况下2个数量之间是1倍关系了吗?(举个例子)

(3)比较:都是和12根白萝卜在比较,为什么你们找出来有的是2倍,有的是3倍、4倍、6倍、12倍、1倍,这个倍数怎么都不一样呢?

总结:你们都认为因为这个1份数发生了变化,所以倍数也发生了变化是吗?看来,我们不能小看了这个1份数,它是2个数比较时的标准,比的标准发生变化,倍数也发生了变化。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12根白萝卜,让学生动手画胡萝卜,创造出几倍关系,并知晓“1倍”原来是这么回事。然后通过交流反馈,让学生发现同样是12根白萝卜,创造的倍数为什么不一样呢?深刻理解“标准量”重要性。并通过比较,观察发现标准量越小,倍数关系越大;标准量越大,倍數关系越小。体会到“倍率”的变化。

让学生置身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经历它、感受它、考察它,最终认识它、掌握它。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倍”的含义,体会“倍”其实就是两个数量相比较的有一种关系,笔者就本案例总结如下。

首先是不断比较,在巧妙处提问。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这就需要我们在不断比较中,舍弃各种非本质的特征,在变化中抓住不变,而这“不变”就是它们的量性特征,就是“倍”的本质。

一问:“小兔一家明明给我们带来了不同数量的蔬菜和水果,但上下两者之间为什么都是2倍关系呢?”,这一问,让学生立刻把水果和蔬菜的非本质特征去掉,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能够明确地指向都是把上面的看成一份,而下面的都有这样的两份,所以它们都是“2倍”关系。

二问:“都是和12根白萝卜在比较,为什么你们找出来有的是2倍,有的是3倍、4倍、6倍、12倍、1倍,这个倍数怎么都不一样呢?”体现出一份数在变,倍数也在变;从上往下观察,一份数越大,倍数反而越小;从下往上观察,一份数越小,倍数反而越大,凸显了“一份数”的重要性。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逐步明晰和把握概念的本质,使认知和理解走向本质。

其次是动手实践,关键处“再创造”。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往往需要通过观察、联想、顿悟进行猜想,最后还需要通过动手实践进行验证,这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在学生认识感悟了“2倍”概念之后,让学生动手“再创造”一个“2倍”,并以此得出“2倍”的正确模型:两个数量相比较,如果把小数看成1份,大数有这样的2份,我们就可以说大数是小数的2倍。

水到渠成的“再创造”,迫不及待地体验,让学生的学习自然且生动。利用画图表征进行讨论交流,表达出自己构建的概念表征。

一节课,磨炼过三次,能让自己从中体会到很多。从最原先的迷茫到渐渐读懂教材,引领学生走进“倍”的世界,一起“再创造”,教师付出了很多。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次次教学实践,带给教师无限多的体验与遐想,在教师经历了无数次磨炼之后,孩子们的“倍”感才能逐渐增多。

猜你喜欢

再创造磨课数量关系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广告翻译探微
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找准标准量是正确解答分数(百分数) 三种类型应用题的关键
基于中学数学“开放式多循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在磨课中磨砺成长——“华夏之祖”的磨课故事
点滴磨砺,点滴进步
在磨课中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