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初探
2017-04-05张小涛
张小涛
摘 要:随着经济持续的发展,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享受了高等教育的机会。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材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也越发严峻。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供求天平”发生倾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危险,尤其是社会认可度低的新兴学科、模糊学科。信息与计算科学就是其中之一。如何提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这显然成了社会关注的重点,要想提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首要任务是要找出影响本专业学生竞争力的因素,本文对影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初步探索,进而了解相关因素的产生原因。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竞争力;因素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凯尔曾说过:“大学是高文化、高技术、高素质人才的大工厂,生产线上的主要产品是人”。高校毕业生作为高校培养出来的“特殊产品”,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的发展总是靠一批批品学兼优的高校毕业生来推动的。就业竞争力是毕业生质量的集中体现。所谓就业竞争力就是毕业生就业能力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即:毕业生具有比竞争对手更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能力。笔者认为: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应该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求职能力与创新能力。
工作能力、适应能力、求职能力、创新能力四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这四种能力协调发展,就业竞争力才能显著增强。工作能力是适应能力、求职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适应能力、求职能力、创新能力的强弱对工作能力的发挥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影响这四种能力的因素很多,大致可以从自身、学校、家庭三方面来分析。
一、从学生自身角度看
作为信息人才,就工作能力而言,主要体现在综合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综合业务能力主要指职业技能。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经对信息人才的标准作过概括:在精通网站设计语言、数据库、电子商务工具等专业技术之外,还必须掌握商业类、文学类,甚至是游戏类的基本知识。这个目标很高,但很有代表性。职业素养主要指“软技能”,这对一个优秀的信息人才同样重要。软技能包括团队精神、好学精神、奉献精神、沟通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取得依赖于长期的文化积淀,如:学习天赋、教育质量、家庭背景等等。
二、从学校角度看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要有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以及对就业工作重视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强弱。
首先,学校在某一领域内学术研究水平集中体现了该领域学生的专业竞争力。企业在挑选人才的时候,往往会优先考虑在本领域社会影响力大的学校。譬如:广东轻工大学的服装、纺织这两个专业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专业积淀、广泛的校企联合。因而,这些毕业生供不应求。相反,信息与计算科学是新兴学科,最长的历史也不过8年,处于发展阶段。教师在该领域的研究尚且刚刚起步,更别提成果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学科的知名度不高、课程设计与安排不成熟、专业定位不明确、就业目标不明朗等缺陷。这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择业的困惑,影响了就业竞争力。
其次,就业指导质量高低同样也影响就业竞争力。就业指导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工作成效等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很大。就业指导人员坚持“就业指导四年一贯制”的原则,促使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准确定位,有效规划,就能使学生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反之亦然。
三、从社会角度看
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和速度始终是就业市场兴旺发达的生命线。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学生会对照用人单位的标准,不断完善自己。相反,学生会陷入无目标的迷茫状态。信息与计算科学是新兴的边缘学科,社会普通认可程度不高。甚至不少用人单位把“信息与计算科学”等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从各类招聘会以及网上招聘会对专业需求的数据来看,指定要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单位微乎其微。甚至报考国家公务员几乎通不过专业审查。这些社会现象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越是工作找不到,越是不愿意学习;越是不好好学习,工作越是找不到。长此以往,必然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四、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较低,但是如何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解决相关问题,需要根据上述影响因素进行对症下药,只有根据相关影响因素制定出相对应的合理途径才能使之有效,才能充分提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就業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军,浅析我国信息计算专业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导报,2015(2):24-25.
[2]王东,影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初探[J]理论前沿,2013(6):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