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2017-04-05张雪梅
杨 学 张雪梅
湖北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枣阳 441200
显微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杨 学 张雪梅
湖北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枣阳 441200
目的 探讨显微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01-2016-06我院收治的1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有明显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按照Hunt-Hess分级法划分为Ⅰ~Ⅳ级。患者24 h、48 h及72 h不同时间显微开颅夹闭术治疗,每个时间点手术40例。术后半年随访调查,评估动脉瘤夹闭效果,并用GOS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观察有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现象。结果 所有患者动脉瘤夹闭情况较好,无夹闭失败现象。应用GOS评分恢复良好108例(90.0%),轻度残疾7例(5.8%),重度残疾5例(4.2%)。24 h、48 h及72 h内手术良好率分别为95.0%、92.5%、82.5%,无死亡。结论 显微开颅夹闭术在颅内破裂动脉瘤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且手术治疗越快,预后效果越好。
显微开颅夹闭术;颅内破裂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由于颅内血管壁异常增生造成的瘤状病变,这种肿瘤可引起多种疾病发生,如脑出血、脑梗死、冠心病等[1]。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引发的一种常见并发症,该病的发生率占颅内动脉瘤总数的80%~85%[2],且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病死率较高,30%~40%的患者在急救前就已死亡[3],且该病的致残率较高,约30%的患者在急救后出现一定程度的残疾[4]。由此可见,颅内动脉瘤破裂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及健康安全。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显微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效果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01-2016-06我院收治的1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且经CT、DSA和CTA等检查学证实为颅内动脉瘤[5],所有患者均有明显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按照Hunt-Hess分级法划分为Ⅰ~Ⅳ级。男58例,女62例;年龄35~72(45.6±3.6)岁;其中单发动脉瘤78例,多发动脉瘤42例;肿瘤直径:<0.5 cm 43个,0.5~1.5 cm 86个,1.5~2.5 cm 37个,>2.5 cm 2个;大脑前交通动脉瘤89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32个,大脑中动脉瘤26个,大脑前动脉瘤16个,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4个,大脑后动脉瘤1个。患者均伴不同程度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情绪异常激动、意识障碍等症状,部分患者在检查时发现有脑膜刺激症、偏瘫等症状,且腰椎穿刺能够观察到蛛网膜下腔出血。
1.2 方法 患者24 h、48 h及72 h不同时间显微开颅夹闭术治疗,每个时间点手术40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给予血压控制、呼吸障碍者给予机械吸氧,纠正水电解质、改善酸碱平衡。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方法,根据动脉瘤位置以及载瘤动脉关系选择不同的入路途径。以本次研究中发生率最高的大脑前交通动脉瘤为例进行分析,具体手术方法如下:常规消毒铺巾,消毒后从右侧入路(排除左额叶血肿或左A1段优势供血),从颧弓上耳屏前1 cm发际内至中线作一7~8 cm弧形手术切口,做好颞浅动脉、面神经的保护,科学分离皮瓣,分别在冠状缝及颞上线交界处进行手术钻孔,将骨瓣去除。严密监控患者的颅内压变化,弧形切开硬脑膜后打开侧裂池,将视交叉池和颈内动脉池开放,置入引流液将脑脊液引流以便降低颅内压,观察血管关系,暴露破裂动脉瘤,并采用临时瘤夹将血管阻断,以便控制跨壁血压,然后选择合适的夹闭位置从而保证夹闭效果。止血后将硬脑膜间断缝合,水肿严重者可采用骨瓣减压术,然后将头皮缝合。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定期进行颅脑CT或DAS检查,采取常规抗感染、控制血压、降颅压、抗血管痉挛等措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腰穿引流,检测脑脊液水平[6]。
1.3 观察指标 术后半年随访调查,评估动脉瘤夹闭效果,并用GOS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观察有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现象的发生。GOS评分标准[7]:良好:恢复良好能够正常生活;轻度残疾:有轻微的残疾但可独立生活,且在他人保护下具有较好的工作能力;重度残疾:无法独立生活或偏瘫;死亡。
2 结果
2.1 Hunt-Hess分级与手术效果 所有患者动脉瘤夹闭情况较好,无夹闭失败现象发生。应用GOS评分法评价发现,恢复良好108例(90.0%),轻度残疾7例(5.8%),重度残疾5例(4.2%),其中Ⅰ~Ⅳ级手术良好率分别为97.25、96.2%、80.1%和50.0%。见表1。
2.2 不同手术时机的手术良好率 24 h、48 h及72 h内手术良好率分别为95.0%、92.5%、82.5%,无死亡。见表2。
表2 不同手术时机的手术良好率 (n)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较隐匿的疾病,常规体检难以检查到血管瘤的存在,且该病多伴脑出血等症状,发病急且致死率、致残率高[8]。确诊后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途径[9]。目前临床医学对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无形成统一的治疗方案,但大多数医院均采取阻隔瘤体血管起到降低动脉瘤血循环的效果,一般是采取外科手术或介入疗法[10]。随着现代显微技术的发展,显微镜辅导动脉夹闭术是多数动脉瘤破裂患者首选治疗方法,同时也是该病治疗的“金标准”[11],能够有效解决瘤体血管出血,且能够观察到瘤体区域的具体情况,了解瘤体及周围血管分布[12]。
颅内动脉瘤主要出现在前交通、后交通动脉、大脑前中动脉等部位,次研究中,大脑前交通动脉瘤89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32个,大脑中动脉瘤26个,大脑前动脉瘤16个,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4个,大脑后动脉瘤1个,与相关报道一致[13]。在手术时间选择方面,由于该病发病突然且致残率较高,多数学者认为越早治疗预后越好[14]。早期治疗能够降低该病的复发率,同时能够减少并发症状的发生[15]。有学者认为,颅内血管瘤破裂最好等到病情稳定后再进行手术,但这种方法增加了二次破裂的风险。目前临床对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手术时机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尤其是在Hunt-Hess分级Ⅲ级及以上是否应当进行早期手术。本研究中,通过随访调查发现,所有患者的动脉瘤夹闭情况较好,无夹闭失败现象。应用GOS评分法恢复良好108例(90.0%),轻度残疾7例(5.8%),重度残疾5例(4.2%),其中Ⅰ~Ⅳ级手术良好率分别为97.25、96.2%、80.1%和50.0%,说明1~Ⅲ级的预后情况较好,在确诊后可尽早进行手术,Ⅳ级患者的预后情况一般,早期手术的效果不明显。24 h、48 h及72 h内手术良好率分别为95.0%、92.5%、82.5%,说明患者应当进行早期手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显微开颅夹闭术在颅内破裂动脉瘤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且手术越早进行,预后效果越好。
[1] 张扬,顾大群,晁迎九,等.血管内栓塞和开颅夹闭治疗急性期低级别破裂大脑中动脉瘤效果比较[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6,25(1):7-10.
[2] 王宏盛,陈正楼,胥敏,等.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疗效的对比研究[J].临床外科杂志,2014,21(8):626-628.
[3] 呼铁民,田甜,王昆鹏,等.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治疗中青年高危颅内动脉瘤破裂效果的比较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32(7):81-84.
[4] 郭海军,韩德清,陈玉光,等.显微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疗效比较[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6,11(1):66-68.
[5] 王洋,白如林.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5,9(12):1 294-1 296.
[6] 刘建民,张荣伟,袁绍纪,等.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开颅夹闭与血管内栓塞的对比研究[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4,32(3):191-192.
[7] 田甜,孙雅菲,呼铁民,等.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后交通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J].河北医药,2016,38(16):2 489-2 491.
[8] 张华,马江红,陈谦学,等.模拟翼点入路3D-DS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30(9):876-879.
[9] 牟淑华,闫大为,刘晓玲,等.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预防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5, 15(6):45-46.
[10] 裴士文,方兴根,徐善水,等.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与显微开颅夹闭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4,23(6):504-507.
[11] 林军,杜鑫瑞.持续腰大池引流配合开颅夹闭术治疗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观察[J].北京医学,2015,35(7):551-553.
[12] Babiker MH,Gonzalez LF,Albuquerque F,et al.An In Vitro Study of Pulsatile Fluid Dynamics in Intracranial Aneurysm Models Treated with Embolic Coils and Flow Diverters[J].IEEE Transa Biomed Eng,2015, 60(4):1 150-1 159.
[13] Hwang W,Volk BL,Akberali F,et al.Estimation of aneurysm wall stresses created by treatment with a shape memory polymer foam device[J].Biomech Mode Mechanobiol,2016,11(5):715-729.
[14] Dumenil A,Kaladji A,Castro M,et al.Finite-Element-Based Matching of Pre- and Intraoperative Data for Image-Guided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J].IEEE Trans Biomed Eng,2014,60(5):1 353-1 362.
[15] Anzai H,Falcone JL,Chopard B,et al.Optimization of Strut Placement in Flow Diverter Stents for Four Different Aneurysm Configurations[J].J Biomech Eng,2014,136(6):1 006-1 007.
(收稿2016-10-17)
R651.1+1
B
1673-5110(2017)06-00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