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训练何以可能:运动训练的自然哲学基础

2017-04-05刘欣然李丽君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运动训练生命系统

刘欣然 李丽君

摘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在自然哲学观念中寻找运动训练的哲学基础、价值意义和辨证途径。在自然哲学的逻辑范畴中,认为:量是运动训练可变化的规定性;质是运动训练存在的本质原因:度是运动训练操作的实践维度;力是运动训练形式的能动反映。并依据恩格斯《自然辨证法》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的基本规律,揭示出运动训练实践活动的自然原理、矛盾法则和唯物观点,建立训练逻辑的辨证思维。最后,在系统科学的结构中,明确运动训练实践操作的运动、变化、多样和矛盾的整体观。

关键词:运动训练;自然哲学;生命;力;系统;辨证法

对于世间万物的考察,我们总是会问有什么、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是一种思辨的方式、探察的途径和认识的基础,任何理念、学问和知识都需要经过这种理性的审视过程,才能最终成为普遍知识得以留存。当我们考察“运动训练学”时,也同样会问到运动训练是什么?它该如何认识?它有什么价值?训练真的存在吗?训练何以可能?……这实际已经让我们置身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范畴中,去理解“运动训练”这个主体词汇的中心意义、实践领域和外在现象。运动训练是实践性、操作性和技艺性的学科,它以“人”为中心进行着实践改造活动,从而使自然的人、社会的人和行为的人整合为经验的人,通过跑多快、跳多高、力多大、游多远等等现象,反映出人参与运动训练的存在价值。运动训练是一种生成的力量,它实际是一种生产,生产体能、成績和荣誉,生产着人作为主体存在的尊严和自由。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运动训练与人自然本性之间的密切联系,对人自身能力的某种改造活动,成为运动训练得以长久存在的始因。人的生命自然、肉体自然和能力自然,成为运动训练的活动对象和改造结果,其中必定透射出一种“自然哲学”的总体观念,并成为运动训练实践的哲学基础。

1.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中反映出自然的理念,揭示着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其使命就是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科学意义。“自然哲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存在论、自然演化论、自然人化论和自然价值论等四个方面”。自然哲学是本原自然、人工自然和自然人的本质、规律、性质和关系的哲学,围绕着自然科学中的有机联系、动态演化、系统结构、生命发展和自组织规律等理论命题进行思辨、探索、质疑和研究。

自然哲学是运动训练的理论基础。运动训练遵循着自然人的生命发展规律,以整体视角切入到对人竞技能力的改造活动之中,其中力学、生理学、系统学、人学、行为学、组织学、营养学等等,构成了运动训练庞大的学科体系。而在此理论建构过程中,如何建立起运动训练对自然人的辨证哲学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运动训练是对人自然本性的加工过程,所以,自然与人合并为一个被改造的客体,而主体依旧是人本身。在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运动训练完成了对人竞技能力的改造,这不仅使人自然能力提升,同时使人在社会中获得新的生成。在运动训练的实践范畴中,人与自然建立起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的动物本性、社会属性和主体追求,化解为马克思所提出的“人化自然”观。人生命能力的自我显现形式,在运动训练中获得了认可和尊重,对运动纪录的追求、保持和超越,成为人自然存在的永恒确认。

2.自然哲学的认识:训练缘起

人作为主体存在的认识尺度,对于事物的起因总是会问为什么,这是探索世界的动因,也是人实践改造能力的价值体现。人因何需要运动训练,训练能带来什么,训练有什么价值,这些都牵涉到训练的起因问题,毕竟运动训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人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产物。卢梭谈到:“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在自然面前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现代人和野蛮人进行徒手搏斗没有任何胜算的可能,野蛮人将身体能力运用自如,而现代人得了运动缺乏症,在强大的思想背后却是可怕的身体危机。为此,人在社会进程中寻找到唯一拯救的途径:体育,将身体训练作为对抗生命虚弱的唯一救命稻草。

在历史中,希腊区域的克里特、迈锡尼和斯巴达人进行着为军事准备的身体训练,而后这种习俗进入到宗教、节庆和文化领域,并成为希腊人祭祀天神的赛会制度,从而身体训练荣登社会文化的高雅殿堂。为参加泛希腊竞技赛会,职业的教练员、运动员和裁判员出现了,身体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冠军、证明勇气和展现实力。在这几千年的时光流转中,过去的人们与现今的人们都痴迷于对运动明星的崇拜,这其实就是对远古运动经验的回忆。

在此,当我们排除训练、竞赛和荣誉等单一因素,将运动训练设置在生命存在的高度,发现这种身体训练是在为生命抗争所做的必要努力。生命存在的形式是运动的过程,而人却逐渐走向反自然的道路,运动缺乏症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运动训练正是一种补救的措施,即使只局限于少部分人的身体训练,也起到了模范榜样的效应。因此,运动训练对于人的生命存在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人是自然物,它是自然发展的最高产物,也具备自然物的基本性质”。因此,我们不能忘记人的自然属性和身体的动物本性,身体运动需要时刻牢记,身体训练是寻找野性的唯一途径。于是,运动训练寻找到自然与本性、历史与现实、社会与文化、传统与习俗、种类与个体需求之问的联系,自立于社会文化的存在空间,成为心灵向往、回归本真、获取自由的自然存在。

自然存在物总是有其道理,它存在就不会不存在。爱因斯坦认为:“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的和可认识的,”并鼓励在科学研究中运用因果关系来考察事物的各种现象。运动训练在本质上是一种身体训练,是对人身体运动能力的训练,它的目的在于体能强化、技能展示,从而获得竞赛成绩、荣誉和尊重。运动训练在人类实践交互活动中产生,是随赛会、竞赛和节庆活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产物,与杂技训练、舞蹈训练一样,是身体能力的一种本体感知,但又与两者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舞蹈在于舞动,杂技在于奇动,游戏在于悦动”,而训练本质于身体运动,是对身体能动的实践改造过程,目的在于体能的增长、体质的增强,并以竞赛夺标的形式表现出来。为此,运动训练在知识的领域中,已经获得独立存在的空间,对它的探索成为实践科学的必然选择。

在学科知识分化、细化的现代社会,需要对运动训练理论进行更为细致的认识和研究,用以满足训练实践的不同需求,由此,训练学探索的帷幕才得以真正开启。在本体论中,运动训练各个理论环节的概念、范畴和关系需要得到确立,定义需要得到梳理,是与非的问题需要进行争辩。在目的论中,我们不知道自己能跑多快、跳多高、投多远,人给自身设定的生理极限成为未解之谜。在价值论中,人类面临种群机能退化的情况下,需要用身体运动来延缓这一进程,获得必要的野性回归。在认识论中,我们需要建立运动训练的知识体系,寻找训练原理、规律、方法和途径,用以回答为什么训练的问题。在方法论中,训练实践中的内容、负荷、途径需要明确,训练的器械、数量、程度、步骤、时间和范围需要设计。这些都涉及到运动训练的理论问题,也是训练实践中的知识环节。从早期的《运动员的基本训练》《田径》《运动员手册》,到《训练学》《运动训练分期问题》《运动训练原理》,再到《运动训练学》《项群理论》以及《竞技体育学》的出现,都体现出一种科学探索的趋向,从中都透射出一种自然哲学的思想和人体自然观。

3.自然哲学的基础:训练理论

对运动训练问题的终极探索,人们不可能回避其中哲学问题的辨识,它不仅关涉经验的考察、事实的整理和现象的关系,还包括逻辑范畴确定性的理论问题。运动训练不是机械的刚体运动,而是对象性的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能力的集中反馈,需要完成身体内在吸引和排斥能力的统一。人运动的本质,就是在抗拒阻力的过程中产生的,内在矛盾转化为外在表现,外在对抗映现出内在积累,运动体现出物质矛盾对立的关系。训练就是将身体运动的过程系统化、规律化和科学化,使个体经验总结为普遍知识。在自然科学的哲学体系中,康德将一切自然科学原理放置在思维的逻辑原理中,认为“在四类范畴中,量、质、关系和模态之下,必定可以产生出某种一般物质的普遍概念,甚至所有的规定性”,在经验的确定性中,物质体现出绝对的完满性。在对运动训练的认识中,这种从经验知识中产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自然现象的理论标准,为运动训练哲学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参考。

3.1量的说明

量,是反映事物本质的重要理论范畴,使事物可以通过大小、多少、长短等外在形式进行表象。它是外在于事物的一种存在性质,可以用数字形式进行表达。量是一种可变化的规定性,事物不会因其变化而受到本质的影响,但对事物进行认识,量却给出了具体的参照性,连续与分离、时问和空间、吸引和排斥、增加和减少,都是量所构成的理论环节。在训练实践中,“量”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教练员的训和运动员的练,从“三从一大”的训练实施,到体能、技能、战术和心理训练,量是一个连续施加影响的过程,它反映出训练尺度的实际效能。过量导致运动损伤,少量导致训练不足,积极必要的适量和足量才是正确选择。运用训练手段对机体施加影响的过程,人体会产生运动适应性,即在适宜训练负荷下,疲劳与恢复之间产生良性循环,机体运动水平、质量和能力逐步提高,量的改变促使训练发生质变。在运动训练中,时间、空间、次数、重量、距离和强度等量的因素,最终都反映到运动负荷之中,通过量的变化催使竞技能力获得提高。量在时间上连续,在空间上延展,使训练操作的实践手段均会落在量的变化中,量的本性在数字中映显,“量被证明是对质的一种返回”,在量的基础上质被独立出来。

3.2质的解释

质,是与事物具有同一性的规定,是一种纯粹的存在。质用来反映事物的直观面貌,用以解释生成的原因和存在的基础,质是事物普遍性的根据。质和事物的本性相联系,是内在性的反映,是自身的知識属性和形式成因,存在于实体内部的深层结构之中。运动是世间万物存在的本性。运动训练以身体运动为基础,同时又以身体训练为内容,在此,质的部分是运动还是训练?这关涉到本学科的基础内涵建设。运动是存在的理由,在身体运动中一切经验性的现象,都转化为学科知识的实践依据,身体运动成为运动训练的内容和表象。训练是存在的根据,身体训练使无规则的运动变成有规律的实践体系,知识最终得到验证和总结,身体训练成为运动训练的主题和理由。身体运动,只要是人活着就在发生,身体内在运动时刻进行着,生理生化、医学保健、营养恢复都以此为对象。身体训练,偶尔局部地进行着,它需要有特定的时空环境,以“完整的人”为训练对象进行,训练的开展需要有外部条件。在运动训练中,运动和训练哪个更为基础和本原?回答是:训练,它是本质和原因。以运动训练作为复合对象来考察,训练体现出质的本真含义。由于训练的存在,身体运动成为研究的对象,训练的制度化、规律化和科学化,使运动训练的价值凸现,训练深入到经验的本质内核之中。

3.3度的考证

度,就是恰到好处,即:尺度,来源于生产关系之中。“度,首先出现在人类的生产一生活中,即实践一实用”,代表着生活经验和技艺创造。人依靠经验存活,“度”与人类生存有关,是对理智的运用。“度”是调整、变化和实践的因素,讲求分寸、火候和程度,在人类实践经验中是认识的一个重要范畴。理性的适宜成为“度”的延伸,“度”就是合理性的体现。在运动训练中,“度”展现出正确性、准确性和适应性,是训练的重要准则,这让训练目标、竞赛成绩成为“度”的结果。赛跑中的起跑、跳高中的过杆、射箭中的靶心、投掷中的角度、游泳中的入水、球赛中的得分和艺体中的柔美,都反映在“度”的实践运用之中,“度”让训练竞赛的感受、经验和认识,成为实践判断的标准。在竞赛规则的约束下,所有运动都是有序进行的,这就需要掌握“度”的原则,并成为实践理性的基础。运动训练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训练方法的选用、训练过程的调控、训练负荷的强度、训练周期的安排、训练恢复的节奏、竞赛战术的制定等内容,都与“度”产生着直接的联系,“度”调整、理顺和巧用着训练中的各种关系。“度”是对训练活动的实践把握,在自由的、动态的和行动的结构中,“度”的理念使训练保持着一种正确性和方向性,让训练走向科学发展的轨道。在人的实践经验中,“度”是运动训练认识的重要维度。

3.4力的表达

力,是自然物质最基本的存在形式,是运动得以产生的始因。“力”在相互关系中得以呈现,而“力”本身却体现出一种无限,成为哲学内在性的依据。“力”是对潜在性的一种发挥,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我们经常在各种场合谈到:吸引力、排斥力、重力;电力、水力、磁力;记忆力、想象力、意志力;能力、动力、气力等等。力在认识中表达着多样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思维形式。而什么是原初的力,或者力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却感觉到自身认识的局限性。牛顿谈到“理性的力学,旨在研究某种力所产生的运动,以及某种运动所需要的力”。运动现象中的自然力、推动力和生命力,成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运动训练实际就是“力”的反映,在力与力的相互作用中,将运动员潜在的竞技能力给挖掘出来。运动是事物普遍的规律,训练是主体能动的结果,“力”诱导出生命力的无限形式,人体极限能力在“力”中得到证实。“‘力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生命力是人存在形式的反映”。在“力”中,生命形式得到超越,运动训练所追求的最佳成绩、极限能力和运动纪录,就是对“力”的回返,是积极主动的生命力的自我呈现。在运动训练中,对人生命能力的走、跑、跳、投、游、握、攀爬、支撑和悬垂的强化训练,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未知的探觅,生命需要“力”的永恒运转,才能获得主体存在的实在感。在“力”的存在形式中,运动训练获得内在性和外在性的统一。

4.自然哲学的辩证:训练观念

辨证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的理性审视。物质、运动、时空、系统和规律之间,都潜藏着辨证的逻辑关系,技术经验、实践行为和自然本性中,都存在着辨证的思维图景,自然辨证法提升了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水平。运动训练是人感性的实践改造活动,在人工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与本原自然的联系,人的身体成为焦点。身体运动和身体训练是运动训练中的实践常态,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对立范畴,在本质与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有序与混沌、对称与无序中,表达着物质内部固有的矛盾变化形态。这些思维范畴的表现,在运动训练中同样也存在感性的唯物空间。“感性的现象不是客观的现象,而仍是主观的现象”。运动训练以感性的实践为基础,在运动的因素和训练的前提中,反映出唯物实践论的理论要求,使存在、变化和运动扬弃为知识的洞见和认识的尺度。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告诉我们三个基本规律: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揭示出物质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过程原则和唯物观点,可以为运动训练理论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运动训练中反映出物质、力和运动的转化形式,辨证分析、系统考察和逐步推演,可以得到运动训练哲学中真的知识。

4.1质量互变的规律

在黑格尔的逻辑范畴中,质是纯粹存在的起因,是物质能够称其为某物的内在规定性。而量则是外在于物质的性质,不作为同一性来规定事物的本身。量是可变之物,质是永恒存在。可是,量通过增加、减少的关系却让事物发生着质的改变,这使得“量成为了扬弃了的质”,质与量之间进行着转化。质与量两者相互否定,又彼此关联肯定,成为辨证运动的结果。由此,恩格斯补充道“没有物质或运动的增加或减少,即没有有关物质的量的变化,是不可能改变这个物体的质的”。量的增减会使得物质发生质的变化,这在运动的形式中最能直接反映出来。在运动训练中,最突出体现质量互变的规律,训练总是通过量的变化,使运动产生质的改变,竞技能力由此获得了提升的空间。在这一规律中,训练通过负荷、强度、频率的变化,进行量的因素调节,而最终却是为了改变质的结果。

训练的目的在于质的提升,即运动成绩的提高,并通过竞技能力的具体改变体现出来。由此,竞技能力中非衡结构补偿、木桶、合金、积木、胶泥等理论模式应运而生,寄希望在量变的不同形式中寻找质变的因素,为训练成绩的提升打开理论空间。在质量互变规律中,为运动训练提供以下理论参考:第一,训练质基点于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训练量取决于运动负荷、次数、强度、时问等因素。第二,训练质变是相对的,可变也可不變。而训练量变是绝对的,时刻发生着改变。第三,训练质变是由训练量变引起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第四,训练量变是由训练质变推动的,质变是量变的起因,量变是质变的适应。第五,训练质量互变,质变是由量变增减产生的,当新的质形成后又需要与新的量结合,并开始新的变化过程,即竞技能力螺旋提升,在动态变化中追求最佳成绩。运动训练是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人体机能的生物适应性,以自然生命观为前提,考虑训练质与量的互变因素,辨证统筹规划训练安排,从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4.2对立统一的规律

矛盾的斗争性是世界存在的普遍形式。早期赫拉克利特就提出了“斗争是万物之父”和“一切皆流”的辨证观。世间万物的存在、变异、对立和生成都有其特定的规律,事物的统一与多元之间是持续运动变化的,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一种永恒的存在形式。列宁认为“多样性不仅不会破坏在主要的、根本的、本质的问题上的统一,反而会保证它的统一”。多元与统一不是对立存在的范畴,而呈现出一种相互融合、互补的状态,多元性离不开统一性的束缚,统一性离不开多元性的衍射,它们相互制约、依存,保证事物合乎规律地生成和发展。在运动训练理论中,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在实践运用中就牵涉到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两者对于训练是综合运用,而不能有失偏颇相互曲解。一般训练从整体、总体和统一的方面认识训练规律,而专项训练从部分、个体和多元的视角对待训练原则,使得训练理论既有共性的普遍规律,又有个性的发挥空间,保证了训练理论发展的活力。

在此理论基础之上,人们依据训练内容确立了体能训练、力量训练、耐力训练、速度训练、心理训练等;依据时间设计出周期训练、区间训练、版块训练、单元训练等;依据训练环境创立了高原训练、亚高原训练、平原训练、高温高湿训练等。此外还有训练方法的差异、训练目标的区分、训练过程的监督、训练负荷的调控、训练能量的供给,都需要考虑训练对立与统一之问内外在变化的关系。多种训练理论的互补渗透,不仅丰富了运动训练的理论基础,同时发展了实践环节,使得部分与整体之间相互依存。如同,有氧与无氧训练是耐力训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二元”之问对立的僵死关系,两者都是促进竞技能力提高的训练形态。在竞技能力中,体能与技能之间也不存在矛盾的对立,更不是形式与内容上的哲学联系,而是与心理、战术、智能并列的基本部分,是实现潜能的因素。训练的统一性要求我们,理性看待系统内的部分,而不能将人体割裂成肢体进行认识,生命的总体性关怀才是训练认识论的基础。在辨证的对立统一观中,机械论不适用于对运动训练规律的把握,矛盾互补的生成变化才是解决方案。

4.3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否定是对肯定说不或无,但是否定之后的生成,却又变成了肯定,于是黑格尔理解为“否定之否定”,这就变成了辨证扬弃的肯定,成为了确定的“有”。“有”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态度,“有”才能显现、察觉和认识,运动训练是一种“有”的形式。而训练该如何“有”呢?自然物质、思维观念、宗教信仰和人工建造中,都没有运动训练得以认识的基础,只能在“人为”的途径中,才能确定训练的由来。运动训练是人实践行为的产物,是对身体进行改造的结果,这一改造的过程充满了竞技能力提升的空问。对肯定的内容进行否定,从而形成新事物的观念,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辨证态度。在否定旧有运动成绩中,创建新的运动目标,获取新的训练成绩,是训练所追求的最佳状态。

训练过程中总是融入这一辨证思想,时刻产生的运动变化,就是对过去运动能力的否定和扬弃,当符合训练规律时,竞技能力进入正循环,成绩提高;当不符合训练规律时,竞技能力可能不增长或负增长,成绩倒退。于是,训练计划必须紧跟训练实际,在动态调整变化中,适应运动成绩增长的规律,以实现竞技既定目标,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生成和运动必然存在着界限。没有一种运动是没有界限的,一切运动都有个目的或终点”。这就是运动变化的起因,当目的达成后新的目的随即产生,于是,训练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循环轨道之中,否定奠定了肯定的生成基础。在运动训练中,人体不是机械的永动机,运动变化能力的此消彼长时刻发生,这就需要对各训练环节、部分和细节进行深刻的认识,将时刻变化的因素汇集到竞技能力的提升之中,将运动潜能发挥到极致。运动潜能是未开发、未转变和未实现的能力,训练就是为了调遣能力,将其转化为现实的运动成绩。在正、反、合的变化轨迹中,必须重视变化、变易和变动的基础,对训练中变化因素的掌控和调节,是达成新训练目标的条件。因此,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不仅是在论述肯定,而且是动态变化中的肯定,将事物运动的固有属性作为认识的基本原则。运动训练本质于动态变化,训练成绩的提高,也是在否定旧成绩的基础中螺旋上升的结果,因此,建立训练逻辑的辨证观显得尤为重要。

5.系统科学的价值:训练思路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是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谈到“没有运动,物质是不可想象的”。运动、变化和联系使运动训练成为一个过程的实体,复杂、矛盾和对立将训练整合为一个有机的系统,训练行为涌生为组织化的集合体。训练行为中充满了科学规范和因果联系,并非盲目的、机械的和线性的实践操作,而是灵活、多样、变化和开放的组织系统,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系统乃是事物的质的内在依据和外在表现的统一”。训练系统的层次、結构、功能、要素和范畴,是相互依赖、联系和作用的因素,使训练显现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实践状态。训练的质的表现,来源于系统内在整体性的反应,训练“系统是非孤立性的”,是各种训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训练目的的行为反馈。

系统是事物的内在组织形式,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运动训练也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是一门完整的实践操作学科,从理论到实践、概念到范畴、本质到现象中,都具有内在的独立性和外在的开放性,集中体现出人实践改造活动的价值和意义。系统哲学具有唯物主义倾向,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运动训练坚持实践唯物论的观点,辨证、批判地看待训练中的实际问题,建立起自身的理论体系、科学方法和训练原则。在对训练问题的普遍认识中,整体和部分、原因和结果、同一和差异、偶然和必然、支配和服从、有序与无序、合作与竞争、封闭与开放等,都离不开系统理论中的辨证逻辑,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训练实践的系统观得以建立普遍原则,训练目的行为成为人生命行为的一部分。

系统是一个整体模型,但却不是物质形态,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却能在理论模型中建构出来。贝塔朗菲在考察系统原理后,建立了一般系统论的自然模型,用以提供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方法。运动训练在其系统中,就存在一般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和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构架,用以解释系统内部的各种理论问题。在运动训练系统内部的实践层面,训练本质(是什么东西)、训练认识(为什么去练)、训练方法(用什么手段)、训练价值(有什么用处)、训练原则(有什么规律)、训练负荷(练多少量)、训练安排(怎么去练)等等,则是将训练操作系统的功能进行梳理,建立理论与实践之问的内容对接。在运动训练系统中,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来揭示训练系统中的层次结构。一,训练形式因。是训练的内在本质,揭示训练得以生成的起因,可以用人生命存在的意义进行解释。二,训练质量因。是训练的外在结果,呈现训练过程的外部联系,可以用人生命行为的状态进行描述。三,训练动力因。是训练的存在原则,推动训练发展完善的力量,是训练运动变化的永恒基础。四,训练目的因。是训练的价值依存,指引训练路径选择的方向,是训练追求卓越的目标体现。运动训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处在运动变化的轨迹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持续交换,保证了训练系统的持续运转。运动训练系统是存在、发展和变化的整体,揭示着训练过程的演化规律,在辨证对立的关联中,体现出整体存在的统一价值。

6.结语

哲学是人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整体性、全面性和普遍性的认识(包括知识、情感、意志、思维和愿望等),它影响着人对事物的具体概括、思维途径和实践态度。作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运动训练学,也应该寻找、阐明和辨析其中的哲学问题,以提高对本学科的认识,并推动人类竞技能力的突破与超越。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是生命本质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人的实践改造活动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运动是世间万物得以存在的基础,由运动现象得来的普遍经验,成为运动训练本质的内在规定。运动训练以人的生命体为实践对象,将人体复杂的生命构造通过训练实践进行改造,使身体适应并完成各种激烈的竞技比赛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任何知识是先行于经验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经验的实践总结成为理性的知识,都需要一个逐步分析、归纳和演绎的过程。

由运动实践上升为训练经验,再到运动训练理论的总结,这是感性世界对事物本性把握的理性选择和思辨路径。在训练实践中,身体运动是基础,身体训练是手段,竞技能力是组件,竞技成绩是目的,运动训练的本质、规律、过程、原则、功能、特征和意义,成为思想探察的理论基点和核心问题。运动训练就是对人自然能力的改造活动,使潜在的竞技能力获得保持和提升,这本身就是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存在于自然科学领域。“自然科学的对象是运动着的物质,物体。……物体只有在运动中才显示出它是什么”。在运动训练中,人是活的运动物体,是可变化的存在,是自然存在物与社会存在物的统一。运动训练所关注的对象,就是人为什么运动,如何运动,怎样运动,在运动后获得什么价值,从中还牵涉出为达到运动目标,所做出的训练努力和尝试。如此,运动训练能带给人什么,人又将变成什么,生命的价值所系和意义追求能否从运动训练中体现出来,在生命意义中,回答训练何以可能,答案是肯定的。

猜你喜欢

运动训练生命系统
一种无人机缓冲系统
品“助读系统”之妙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浅谈运动训练中教练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浅谈田径短跑项目运动员训练后的恢复方法
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