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综合艺术教育理念的美术鉴赏课程改革

2017-04-05秦燕贺莲花谢静

艺术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美术鉴赏教学改革

秦燕+贺莲花+谢静

摘 要:艺术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综合性艺术教育已成为当今我国艺术教育的一个趋势。作为高校开设最为普遍的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对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以分析综合艺术教育理念为基础,明确艺术教育综合性在不同层面的体现,并从以“人文精神”为主线构建美术学科内的综合教学;以“美术”为主科融合多门人文艺术学科;从美术综合“生活之美”,架设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等三个方面,在教学设计和组织上提出改革措施。

关键词:美术鉴赏;公共艺术课程;综合艺术教育;教学改革

0 引言

隨着教育观念的发展和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1]但回顾过去十余年的发展,我们无法回避的是: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依然被认为是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一种娱乐性质的课程,依然以艺术作品的作者、风格、历史背景为主,忽视了学生综合感知艺术能力的提高。

美术鉴赏是高校开设最为普遍的公共艺术课程,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如何在美术鉴赏的课堂教学设计中践行综合性艺术教育理念,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是艺术教育者值得研究的课题。

1 综合性艺术教育理念

艺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教育学科,[2]其学科特点决定了,在艺术课程教学中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与审美空间。早在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3]就已经强调:艺术教育应打破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艺术心理、艺术社会学等人文学科之间的隔离状态,将艺术教育构建成一门交叉性的人文学科,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人文素养。艺术教育的综合性体现位不同层面的“综合”。

第一,艺术门类的综合:艺术是美术、音乐、文学、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的综合体,艺术教育应打破单一艺术门类的界限。

第二,多门学科的综合:艺术无法脱离哲学、历史、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而孤立地发展,艺术教育也需要打破这些学科之间的隔离。

第三,生成环境的综合:艺术的创作与欣赏,无不来源于对生活、情感的感知、体验、反思、批评,艺术教育也应综合艺术与生活。

2 以“人文精神”为主线构建单科内的综合教学

李妲娜教授在“首届全国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教学成果展演及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上提出:综合性艺术教育改革“不能一步到位,应先从单科突破……从各自专业开始拓展、关联达到综合”。北京师范大学杨立梅教授更进一步提出“以人文精神统领艺术教育”的理念。所谓人文精神,一般说来,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的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解放和幸福为终极目的。[4]

过去的美术鉴赏课堂普遍以艺术流派、作品年代、作品国别、表现形式为主线划分教学单元,学生需要靠自身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将课程中散落的人文思想和主题重新串联起来。对于人文艺术素养原本就参差不齐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提高人文素养势必成为空谈。以人文精神为主线的综合艺术教育理念指导下,将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以人文主题为主线,而美术知识则作为隐线贯穿于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

课例1:以“战争”作为本次课的人文主线,以下列绘画作品为鉴赏载体:

第一,公元前2600年的米索不达米亚《乌尔皇家战旗》,描绘了庆祝胜利和战争掠夺的场面。

第二,公元前175年的《半人半马兽和拉斯人的战役》,用众神和巨人分别代表自己的军队和敌人的军队,表现希腊征服波斯的胜利场景。

第三,1633年雅克的系列版画《战争的不幸》,画家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描绘战争中的杀戮、暴力和麻木不仁。

第四,1830年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画面展示的夺取七月革命胜利关键时刻的巷战场面,用健康、有力、坚决、美丽的自由女神像,表现了革命战争的政治主题:自由与人民。

第五,1873年英国画家伊丽莎白·巴特勒的作品《战后点名》,描绘刚从战场上下来疲惫的士兵接受点名,很多名字已无人应答,似乎在问观看者,无论生死你们知道他们吗?

本课的人文主线:战争与人类形影相伴,也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国家,不同时代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战争观。通过对绘画作品中表现的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战争与人性、战争与兽性、战争与神性、战争与个体生命价值、战争与民族命运、战争与和平等主题,引发大学生对于“战争”这一人类社会特殊现象的深度思考。

本课的美术专业知识有绘画流派、表现风格、表达技法、构图和色彩、比较鉴赏法等。帮助学生更深入、细致地感受画家如何通过美术视觉语言表达自己的人文理念。

3 以“美术”为主科综合多门人文艺术学科

艺术课的综合性不仅要实现音乐、美术、文学、舞蹈、戏剧、影视等各艺术门类的关联,还要努力实现艺术与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等学科的交融。但开设综合性艺术课程并不是取消或弱化分科课程,而是为了弥补单科课程的弊端和不足。如果综合性艺术课程脱离了学科的特点,只注重综合的形式,会导致课程学科特点不鲜明,对艺术形式的认知不深入。因此本课程以美术作为学科主线,整合其他人文艺术学科知识,让学生更深入地感知和体验美术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课例2:民族和时代的苦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以美术作品为主,综合音乐、诗歌等人文艺术形式。

在欣赏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选择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作为背景音乐,并朗诵涅克拉索夫的诗歌《伏尔加河上》描写纤夫们苦难生活的诗句。通过音乐中一再重复的劳动号子,在力度上的强弱变化,形象地描绘了纤夫们拖着沉重的货船、迈着艰辛的步伐由远而来的情景,配上诗歌对纤夫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代一代苦难无奈的生活的塑造,烘托出悲怆的情绪,引导学生的视线在画作的远处风景和近处人物中往返、停留,感受并体验绘画作品。

4 从艺术学科综合“生活之美”

“生活即教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理论,他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5]“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存在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层面,但艺术又不等同于生活本身。美术鉴赏课程应致力于让学生既能看懂美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又要引导学生穿越作品中的线条和色彩,走进艺术家的生活,学习经验。

美学大师朱光潜就曾说过:“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6]如果学习者只能对大师作品的美如数家珍,却无法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我们的艺术教育便是表面而粗浅的。正像丰子恺所说的,艺术教育不是局部的小知识、小技能的教授,而是人生的很广泛的教育。[7]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主题出发,让教学成为一个从生活到艺术之间的转变渠道。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法:

4.1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主题中选择美术鉴赏主题

社会生活不断变迁,但经典的艺术作品总能向我们揭示人性中恒久不变的主题。所以既要选择大学(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生现实生活中普遍关注的话题,也要通过经典作品的鉴赏揭示更深刻的审美感受和人性启迪。

课例3:以“网络自拍”这一社会热点话题,引出美术作品中人物肖像作品鉴赏。

“网络自拍”是目前全民自发性的写真运动。网络自拍照千篇一律的姿态、表情和光线、场景的设置,形式上“看上去很美”,但观看者捕捉不到耐人寻味的细节,感受不到视觉上的理性与激情,接收不到被拍摄者的“内心能量”。

用网络上常见的自拍照作品和下列肖像美术作品中进行比较:

第一,伦勃朗的肖像画:《基督与萨马利亚的妇人》《注视着荷马雕像的亚里士多德》《在所罗门王前弹琴的大卫》《执扇女子》《凭窗的亨德丽娅》。

第二,卡什的肖像摄影:《怒吼的狮子》《美丽的阿格诺》《海伦·凯勒与波丽·汤普森》《巴勃罗·毕加索》《海明威》《乔治·萧伯纳》《奥黛丽·赫本》。

本课的鉴赏方法:比较鉴赏法。

本课的鉴赏价值:大千世界,人物百态,一副成功的肖像作品能够表现人类心灵的奥秘。生活中存在丰富的人物个性:光明磊落、吝啬卑鄙、朴实无华、道貌岸然,人物的社会经历、气质、禀赋无不通过外部形象表现出来。正是这些个性特征构成了肖像作品的灵魂。

本课通过美术专业知识:光影、人物形体的塑造、色彩与情感、美术作品中的美与丑,帮助学生更深入、细致地感受艺术家如何通过美术语言表现人物灵魂。

4.2 从美术作品中“反向”创设生活情景

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认为审美是日常意识的“垂直切断”。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突然“一下子注意到那个平常不十分注目的景色时,在那一瞬间,我们的意识一下子脱离了日常行动体系,而集中那一景色……”[8]这种对生活的审美体验通常不会自发形成和完善,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有目的地培养和引导。

课例4:画中的故事。

训练形式和方法:让学生将美术作品创设成一段流动的生活场景,尽量用生动的细节对画中故事情节进行描述,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训练目的:通过美术作品中,画家捕捉到的生活中“切断之美”,反向推演出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和体验过的生活片段。从而让学生们体会从寻常生活中如何脱离习以为常的视角,发现不寻常的美。

5 结语

现代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全息意识和综合认知、感受能力的人才,实施教学综合化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综合性艺术教育也是当今艺术教育的一个基本趋势。从教育理念的提出到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通过课程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来实现。大学公共美术鉴赏课程的改革探索,正是基于对艺术教育不同层面的综合特性,实现艺术教育本质的综合。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芦苇.读解艺术教育的“综合性”[J].上海教育科研,2003(5):76-77.

[3] 滕守尧.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孟建伟.科学与人文精神[J].哲学研究,1996(8):18-25.

[5] F.大卫·马丁(美),等.艺术和人文[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6] 朱光潜.谈美[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 丰子恺.关于学校中的艺术科——读《教育艺术论》 [A].丰子恺文集(第2册)[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226-227.

[8] 今道友信.关于美[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美术鉴赏教学改革
基于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研究
中国现当代绘画鉴赏对高中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