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其昌书学思潮及其意义浅谈

2017-04-05刘超

艺术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董其昌意义

刘超

摘 要:董其昌是明代书坛的集大成者,对他的书学思潮进行剖析,书学理论是研究的根本途径,本文通过分析董其昌的代表书作《画禅室随笔》和《容台集》的内容,揭示其书学思潮及其启示意义。

关键词:董其昌;书学思潮;意义

庚戌之变之后,明朝社会时局动荡、宦官当权,导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问题日趋严重,董其昌就生活在这一时期。对董其昌的书学思潮进行剖析,他的书学理论是研究其思想的根本途径。《画禅室随笔》是董其昌书学思潮的代表书论,在用笔与书法作品评价上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这也可以看作是董其昌学习书法的理论依据。下面,笔者通过其书论选句来揭示董氏学书理念。

“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王大令之书,从无左右并头者。右军如凤翥鸾翔,似奇反正。米元章谓大年《千文》,观其有偏侧之势,出二王外。此皆言布置不当平匀,当长短错综,疏密相间也。”从“长短错综,疏密相间”八个字便道出董其昌对字形笔画安排时的思想,也是技法层面的基础思想。作书呆板无神,或状如算子,或滞如墨猪,这都是作书的大忌。正因如此,才有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之说。“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攒捉”这个词本是拳学术语,但从书法用笔的角度来看这主要表现为一种“势”,即在发笔蓄力和驻笔停顿使转处表现出的巧妙笔势,目的其实就是蓄势、调锋。当然,这种“攒捉”要求书写者须具备相当高的控笔能力,对笔的使转走停能够熟练掌控,从而使作品不会显得轻浮。“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由此观之,能放纵,也能攒捉,既体现了董其昌学书理论的细腻,同时也体现了其书学思想与中国暗合一动一静、一张一合的古典哲学和美学思想的高度统一。“以奇为正”是董其昌学书思想的又一重要体现。“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所谓迹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这也是董其昌学书过程中思考的关键问题。又说“惟米痴能会其趣耳”,也阐明了董其昌对米芾书法认可和推崇的原因之一。除了对笔法和字法的分析以外,在用墨之道上也有提及,如“用墨須使有润……肥则大恶道矣”。在以上这些书论中,董其昌着重揭示了笔法、字法在布置时的方法,也可说解释了“是什么”的问题。但是如何掌握这些方法,或者说如何学习这些方法,在董其昌的书论中也有详细的阐述。

《容台集》是董其昌以己号为名所著,体现了其毕生的思想精华,其中共收录文集九卷,诗集四卷和别集四卷。初刻于1630年的崇祯三年,于1635年翻刻,增加为文集十卷,诗集四卷,别集五卷。在《容台文集》卷五的“墨禅轩说”中,董其昌结合自身的学书经历,自述了其70岁前后的学书历程,通过这篇自述,也可大致了解其学书取向:“余事此道五十余年矣,初于虞颜入,已而学右军、学钟太傅,煞有肖似《兰亭》《丙舍》《宣示》等形模,便自沾沾,以为踞唐人之上。三、五年间,游学就李(嘉兴旧称),尽发项太学子京所藏晋、唐墨迹,始知从前苦心,徒费年月。”[1]董其昌十分强调“摹古”,从他的学书历程来看,其书涉猎甚广而又不失自我,在反复的学习中思考,又在反复的思考中重塑自我。董其昌对书法的深度追求,致其理念自然地与时人产生了鸿沟。在他看来,时人学书有较多弊病,都是摹古不足所致。《容台别集》中有许多条题跋,记载了董其昌对故纸堆“摹古”的尊崇与对时人书法的不屑,曰:“今人朝学执笔,夕已勒石,余深鄙之……余学书三十年,不敢谓入古三昧。”[1]又曰:“书家未有学古而不变者也。”[2]《容台别集》中亦道:“守法不变,即为书家奴耳。”

董其昌书学思潮的又一重要因素是禅悦思想。所谓禅悦,指的是通过佛教修行使得内心安心轻快。陈继儒在为董其昌《容台集》作序时曾说:“独好参曹洞禅。”这种思想的产生,从外部因素来看一方面是当时社会动荡、内忧外患导致的士大夫日益走逃避内心世界,寻求解脱的原因;从董其昌禅宗思想的内部发展来看,其在书艺方面提倡的“独抒性灵,不拘格”[3]以及对书法“以淡为宗”的审美理念的根基都来自《庄子》,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董其昌在对“淡”概念的解释上,体现着浓厚的老庄思想,他说“无门无径,质任自然,是之为淡”。而且董其昌也将这种思想用于文章诗词的写作中,正是出于这样的思想,董其昌没有一味地“摹古”,而是把“摹古”与表达个人性情以一种比较温和、辩证的方式结合起来,即是“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甚至有些自负地感慨道:“客有持赵文敏书《雪赋》见视者,余爱其笔法遒丽,有《黄庭》《乐毅论》风规,未知后人谁为竞赏?恐文徵仲瞠乎若后矣。遂自书一篇,意欲与异趣,令人望而知为吾家书也。昔人云:非惟恨吾不见古人,亦恨古人不见我。”[1]这种自负在董其昌的书论中还有另外一种体现——评元代赵孟頫书法。对其评论的态度也表现出了董其昌年轻时的自负,他自评曰:“余书与文敏较,各有长短。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的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轮一筹。”在董其昌看来,这种自负是有资本的,因为他有善于“摹古”的技能,虽然面貌雷同,但是能够从中揣摩古人的用笔和字形结构的组成,曾有言:“余此书学右军《黄庭》《乐毅》,而用其意,不必相似。”他有意识地将书法分为“形”和“意”两个层面,即用自己之“形”,学古人之“意”,妙在离合之间。这种艺术观决定了他艺术创作的方向,开创出自身书法的新面貌。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董其昌的学书之路在今天看来依然对我们的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董其昌自身的文化修养是其书法发展的内部驱动力。在当代的书法创作内涵缺失的大环境下,要想使得书法创作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就必须要加强修炼书法的“书外功”。这种创作主要需具备两种特性:首先,从技术特性上说,一件水平比较高的书法作品,除了传统上的用笔之外,还要看结字体势的巧妙、章法布局的技巧及墨色浓淡的变化。用笔速度上的轻重缓疾,字势的奇正顾盼,墨色的浓淡干湿,章法的疏密相间,钤印与正文关系上的和谐共融、相辅相成等因素皆耐人寻味。必须要通过创作主体加强对传统书写技能的不断锤炼,“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境界是一位真正的书法大家始终坚持的奋斗目标。其次,书法作品的内涵与深邃意境。书法作品的思想内容与书法家的思想是息息相关的,学书者若能做足字内字外之功夫,成此“小技”将指日可待矣。

参考文献:

[1] 董其昌(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七一)[M].齐鲁书社,1997:403,684,702,687.

[2] 董其昌(明).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543.

[3] 袁宏道(明).袁宏道集笺校(上)[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87.

猜你喜欢

董其昌意义
明 董其昌 行书辋川诗册
董其昌作品欣赏
有意义和无意义
董其昌行书《宋人词册》空灵疏淡之美
董其昌数字人文项目的探索与实践
ALTERNATIVE DRE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