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族服饰文化探究

2017-04-05李辰

艺术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

李辰

摘 要:作为清朝的统治阶级,满族对这一时期的服饰文化进行了重要的改革,其八旗服直接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并被规定为皇家、官员的标准服饰,这对当时汉族地区的服饰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清朝的服饰改革是我国近现代重要的改革之一,从其服饰的特点和对后代持续而长远的影响来看,这一次服饰的改革既是一项创新,又代表了时代的进步,同时也是我国服装史上一次重要的飞跃。

关键词:满族服饰文化;冠服制度;传承与发展

1 满族服饰产生的历史背景

满洲族衍生于我国东北边疆的女真族,以狩猎和捕鱼为生,简称“满族”。早在公元前16世纪,其就形成了一个民族共同体;到17世纪,“满族”这个名称才被提了出来。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古籍和汉朝史书中就有记载,最远可追溯到3000年前肃慎人所处的时代。先秦古籍中所记载的生活在商周时期的肃慎人,就是满族的先人。

清朝入关前,满族就已经建立过很多部落组织;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制定了服饰制度,为后来的清朝服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清史稿·舆服志》中可了解到,清代的冠服制度是在崇德年间形成,在乾隆时期成型的。

我们可以将其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努尔哈赤时期,这一时期冠服制度初步成型;第二阶段是皇太极时期,这一时期成为冠服制度的发展完善时期。

据《清实录》记载,由于长期狩猎,满族人要穿着窄袖的马褂。在崇德元年十一月,太宗文皇帝就在御翔凤楼将亲王、郡王等一些重要官员集合起来,让弘文院大臣诵读《大金世宗本纪》来教诲众人不要忘记祖训。按照记载,大致是这样的意思:“世宗继位后,努力做到最好,勤劳治国,害怕有人像先汉那样忘记祖宗教训。在服饰和语言上保持原有习俗,练习骑射,不敢延误,防止武功退化。对于哀宗,江山社稷不保,因此国家覆灭。也有人建议我更改满洲服饰,效仿汉人的服饰,我没有采纳,试想我们身着宽大的衣袖,如果强敌进犯,如何应对?如果我们只顾享乐,没有练习骑射,身着宽大的衣袖拉弓射箭,这与坐着等死有什么两样?我之所以要这么说,就是因为害怕以后的子孙们忘记祖训,放弃骑射,效仿汉朝,才传此口谕。”在崇德二年(1637年),他又对亲王、贝勒们说:“骑射是我们的立足之本,服饰是我们的治国之道,千万不可以废骑射,改服饰。以后的日子里,千万不要忘记祖宗的教训,上朝时仍着旧服。”

太宗文皇帝很注重服飾,指出了宽大的汉族服饰对骑射的不便之处,认为那些覆灭的朝代就是因为改了祖训,才导致了最后的覆灭;从历史角度来看,祖宗的衣冠制度是不能更改的。

太宗文皇帝为了让后代牢记祖训,让大臣们充分认识衣冠对社稷的重要性,再三强调这中间的利害关系。与此同时,他还于崇德三年七月向礼部发出口谕:“如果发现有人效仿其他国家修改服饰的,定要治其重罪。”清代服饰在形式上保持了满族服饰的紧身窄袖的特点,对他们更好地适应骑射的生活方式具有较大的实用性意义。

2 满族服饰的变迁史

满族一向比较坚持自己的民族文化,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其对自身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认同的程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不同的时期,其具体的改变也是不同的。其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的同时,也在逐步进行改变和调整。

第一,固守以及保护。文化是可以选择的,在不断的发展中,满族对自身优秀的文化进行了保留。固守以及保护是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不断地接受着时间所带来的考验。不管是在满族入关前,还是在入关之后,其都始终坚持着自身所具有的特色。这样的认同感是其本身就存在的,并不是人为约束的。

第二,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在“国语骑射”之中,满族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据《清实录》中的相关记载,在崇德元年十一月,也就是1636年,太宗文皇帝就服饰的问题作了明确的表达:“上御翔凤楼,集诸亲王、郡王、贝勒、固山额真、都察院官,命弘文院大臣读《大金世宗本纪》,先时儒臣巴克什达海、库尔缠屡劝朕改满洲衣冠,校汉人服饰制度。朕不从,辄以为朕不纳谏。朕试设为此喻,如我等于此聚集,宽衣大袖,左配矢,右挟弓,忽遇硕翁科罗巴图鲁劳萨挺身突入,我等能御之乎?若废骑射,宽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后食,与尚左手之人何以异耶?朕发此言,实为子孙万世之计也。在朕身岂有变更之理。恐日后子孙忘旧制,废骑射,以校汉俗,故长切此虑耳。”[1]

在满族的不断发展中,“固守本源”的价值观逐步淡化。虽然其从头至尾都坚持自身的文化,但在入关之后,其政权逐步扩大,同时观念也受到了汉族以及其他民族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其文化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自觉状态逐步凸显。其中,在自觉意识的体现之中,坚持“固守本源”的价值观念就是满族的文化观的一种具体体现。

满族的冠,指的是帽子,是其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体现。一般来说,“冠”是针对男子而言的,用满语表示是“玛哈拉”(Mahala)。清代男子戴冠的习俗来自于满族,汉民族坚持在成年之后加冠,但是满族在入关之后并没有继承该文化。在《清稗类钞·服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顺治四年,复诏定官民服饰之制,幼童亦如冠于首,不必逾二十岁而始冠也。”

清朝末年,很多人已将辫子剪掉,但依旧有男子不愿意剪辫,特别是一些官员、学者,他们要保留传统,不接受这样的变化。在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中就能够体现这一点,如《头发的故事》中,很多学生不愿意将发辫剪掉,并且对于这样的行为感到非常愤怒。这一时期,满族的政权已经非常衰弱了,但是他们依旧坚持自身文化,这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

第三,适当的调适和改变。对于满族的文化观,我们有自身的界定,在对待其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上有着三种维度的态度,即认同、反对与持中。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满族的民族服饰文化内容逐步发生了变化,原来的“高度认同”开始松动。在这样的背景下,仍存在着一些并不实用,也没有利用价值的文化。此时,满族放弃了一些对于自身没有价值的传统服饰文化,这也是上述所提及的反对与持中态度的体现。出现持中态度并不是文化观的主体所导致的,而是其在不断与社会发展相顺应,不断进步和发展,不断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于本民族的服饰内容,满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改变,这并不代表他们对自身文化的排斥和否定,其主体和核心的内容依然存在。虽然满族服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这也是文化观自然状态的一种体现,而出现这样的改变以及在后期被广泛接受,只是因为正好出现了这样一个机会。

3 满族服饰的文化特征

满族女子所拥有的头饰、首饰以及花盆底、马蹄底的鞋,都具有较高的审美意义。满族的传统服饰是对先民服饰文化特色的继承,不仅实用,还具有审美价值。在满族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他们自给自足,将狩猎而来的兽皮用来做服饰。满族入关以后,这一将狩猎而来的兽皮用来做服饰的习俗得以延续,不仅能够保护满族人的身体,同时还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因为满族人长期生活在山林之中,所以他们需要的服饰必须是干练、利落,能够适应他们日常的生活,方便他们在马上驰骋的。简洁、美观、大方得体是满族服饰的共同特点。

参考文献:

[1] 关凯.“山东满族人”族群分类的国家话语与草根叙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