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开阅读新视窗

2017-04-05田静玲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画卷葵花文本

田静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点明了在实施阅读教学时“对话”的重要性。笔者以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清明上河图》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有效深入的对话,以更好地指导教学。

一、与文本对话,定教学思路

要与文本实现有效对话,可以从文章的内容、结构、主旨、写法等方面入手。

从文章内容和结构来看,《清明上河图》是一篇精读课文,全文共六个自然段,主要从两方面来介绍这幅名画:第一个方面,即课文的二至四自然段,主要按“市郊——汴河两岸——街市”的顺序介绍“图画”中的具体内容;第二个方面,即课文的首尾三段,前后呼应,重点介绍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从文本的主题来看,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清明”指的是汴京当时的一个街坊——清明坊,图中画的是清明坊繁荣热闹的景象。有的认为“清明”是指“政治清明”“天下清明”,即表示对宋徽宗时期“太平盛世”的歌颂。这两种观点都否定“清明”指“清明节”,也否定了此图描绘的是春景。另外,“上河”也有人认为应作名词解释,即上方之河,含有御河之意。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解读<清明上河图〉》(陈诏著)一书有对这些问题的论述,多数研究者认为,这里的“清明”指的是清明节。反复查阅资料后,笔者最终确定,“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时期,京城开封汴河地区清明节春回大地之际,漕运启动时一片繁忙热闹的景象。

从文章的写法来看,二至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每段开头都用中心句交待作者的观察点。然后,按照观察顺序用状物的写法,将画面的内容写得具体、细致、栩栩如生。画卷三个部分的描写分别运用了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等描写方式,一步步展现了画卷的艺术魅力。第五自然段的语言表达也极有层次。全段共有四句话:第一句承接上文;第二句通过列举数据,重点介绍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第三句赞扬了画家“绘画技艺的高超”;第四句用概述的方式,总结了二、三句的内容。画家张择端还采用“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画卷,形象展现了北宋的生活风貌。纵观全文,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条理清晰。

从文章的语言来看,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丰富,尤其是四字词语的大量运用,使得这篇说明文的语言整齐灵动,读起来琅琅上口。这可以说是这篇说明文最有特色的地方。作家和画家仿佛心有灵犀。画家张择端在创作《清明上河图》时,凭借自己“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才将“浩大繁复的场面妥帖地置于长不过两丈、高不过一尺的画面上”;作者在描绘这幅名画时,采用高度概括的四字词语再现画面,画与文相得益彰。

通过与文本的反复对话,笔者将教学目标定为通过图文结合感受这一国之瑰宝的巨大艺术魅力,学习作者生动有序的表达方式。教学基本思路定为,先由世博会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领悟课题的含义;接着了解画卷三个部分的特点,聚焦有关词句领悟文本的表达方式,感受画卷的精彩;然后学习五、六自然段,领悟画卷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最后回归全文,领悟文章的结构特点。

第一次试教后,听课教师评价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注重了整体把握、上贯下联,注重对表达方式的领悟,但重难点不突出,没有很好地体现说明文这一特殊文体的教学特点。教学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笔者没有真正领悟编者编写教材的真正意图,还需要与教材编写者进行有效对话。

二、与教材编写者对话,定教学重难点

如何与教材编写者进行有效对话?需要教师对教材编排的体例、单元的总体目标和在本册教材承担的地位及课后思考题的设计意图等进行深入了解。单元学习之前,首先要认真读懂单元导读。一般来说,导读提示了单元的课型特点和学习方法,学会导读可以明确单元整体目标和学习方法。本单元导读揭示单元主题是“艺术魅力”,精选了《二泉映月》《清明上河图》《魅力》三篇课文,导读告诉我们学习目标是:1.欣赏艺术的美,感受艺术的魅力;2.体会艺术表现的思想感情;3.学习作者对艺术作品生动描绘的方法。??

其次,分析课后习题。通过对课后第一题“作者是怎样把这幅画一步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的研读,笔者发现,在第一次试教时,教师没有站在文体特点上让学生一步步了解这幅画卷。本文是一篇描写生动,带着作者情感体温的文艺性说明文,作者详尽地介绍了画的内容、特点及重要价值。画美、文美、情美是这篇课文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独特之处。尤其是课文第二自然段的语言,读起来如同一首乐章的慢板、柔板,缓缓而起,旋律轻柔而明亮,把读者带入诗的意境。本文也是一篇实用性的说明文,它像一篇娓娓道来的关于一幅画的解说词,观众能从解说中了解画的全貌及价值。

通过对课后第四题“欣赏课文中的插图,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的研读,笔者还发现,编者意图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学文的同时注意看图,看图后再深入理解文本,确定研读重点。本文所选的画卷分别是第二幅图中过桥时惊险紧张的一幕和第三幅图中街市繁华的景象,而对于写得比较简略的第一幅图则没有插入,可见编者是想要提示师生什么是重点学习内容。为了让学生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研习重点内容,笔者将文中的“无论是状物画人,笔笔精到,一丝不苟,达到了生动明确、惟妙惟肖的境界”这句作为本节课的回环句,学完第一部分“市郊田野”的时候让学生看画,由学生的感受自然引出“画家多了不起啊,无论是状物还是画人,笔笔精到,一丝不苟,达到了生动明确、惟妙惟肖的境界”。學完第二部分“汴河两岸的热闹”后,让学生再读这一句,让他们感受画家的高超技艺。学完第三部分“市井街道的繁华”,再读这一句,让学生感受正是因为画家将画卷描绘得出神入化,才能让作家把这样繁华的街市描绘得如此形象逼真。每学完一部分,都让学生读这一回环句,这样学生对文本、画卷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就能深入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最后,根据对单元导读和课后习题的研读,我们准确把握了编者意图,最终确定教学重难点是:通过与文本深入对话,领悟本文是如何运用说明方式向读者生动有序地介绍这一幅长卷的,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被这国之瑰宝深深折服的思想感情。?

通过与教材编者的深入对话,在第二次试教后,教学目标都得到有效落实,教学重难点很突出,教学也很有层次,尤其是准确把握了说明文这一文体特点,但感觉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牵着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没有真正学会学习,没有掌握与文本对话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定教学方式

与文本和编者对话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学生才是对话的主体。因此,在第三次试教时,笔者的教学方式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自学研讨为主。

首先,在课堂学习中,不断引导学生质疑。开课时,学生读课题就可以提问,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清明上河图》?在感知全文后,可以引导学生再次质疑,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新的问题?画卷三个部分都有各自的特点,作者是怎样根据这一幅长卷写出这些特点的?为什么这是一幅极其珍贵的画卷?学完后还可以让学生质疑,《清明上河图》为什么能在上海世博会作为中国馆的镇馆之宝向世人展出……这样让质疑贯穿教学的始终,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自主去探究问题,从而突破重难点。

其次,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后,让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结合质疑在文章空白处写出自己对文本的思考,同时教给学生研读的方法:1.找出和质疑问题有关的重点词句,并划上记号。2.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和插图等解答提出的质疑,并用精练的词语写出自己的感受。3.结合说明文这一文体特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介绍这幅画卷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方法指导,教师可以推动学生主动实现与文本的深度对话。

第三次教《清明上河图》时,师生一起围绕所提出的有价值的质疑,反复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最终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都得到顺利落实,学生被画卷的巨大魅力深深折服,领悟了画卷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第二次教和第三次教虽然都实现了教学目标,但第三次不是在教师牵引下实现的,而是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教《清明上河图》,与文本、学生以及教材编写者进行了反复对话,笔者对教学过程和方法进行了多次修改,最终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真正做到了教为学服务,真正实现了语文课堂的高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提到:“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怎样引导学生读好整本书?近期,笔者观了一节五年级的《青铜葵花》课外阅读推荐课,感觉这节课具有较强的引领性。

这节课,教师立足学情,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推荐曹文轩的小说《青铜葵花》,让学生感受人性之美,体会人的真诚善良。2.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体会文字之美、真爱之美。3.引导学生学会读整本书的方法,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促使他们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

围绕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以下策略:

策略一:选书

选好书是读好书的基础。曹文轩的《青铜葵花》是对苦难与痛苦的诠释,它告诉孩子们要正视痛苦与灾难。在享乐主义泛滥的今天,这种思想无疑能带给孩子们正能量和充足的心理给养。这正是教师推荐给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的原因。由于书选得好,学生愿意读、乐于读,这就有利于达成读中思、读中悟、激活正能量的教学目标。

策略二:共读

师生共同阅读同一本书,是引领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推荐给学生的必读书目,教师必须先读,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授课前,执教教师不仅将这本书通读了三遍,还搜集了许多相关的背景资料。例如:教师关注了“东方卫视”关于曹文轩在意大利获“安徒生奖”的新闻,收集了知名人士对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评价,搜集了不同读者对《青铜葵花》的评价等。

策略三:激趣

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了导入激趣、猜读激趣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导入激趣。“导入”环节,教师播放了曹文轩获奖的视频,让学生交流从视频中获得的信息,然后恰到好处地推荐《青铜葵花》。这样的导入别开生面、水到渠成。

猜想激趣。为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后,教师引导学生看《青铜葵花》的封面,并猜想:这个故事可能发生在什么地方?主要内容可能是什么?教师还引导学生根据书名猜想“青铜”是什么,“葵花”是什么。学生说出各种猜想后,教师揭晓答案(“青铜”“葵花”是人物的名字,他们是这本书的主人公),并设置悬念:这个书名还有其他的含义,读完这本书后你就能领悟到。

别具匠心的开场设计、过程中的尽情猜测让课堂氛围变得轻松自然,让学生的读书热情越来越浓。

策略四:得法

恰当的阅读方法是加强阅读效果的基础。教师把“在片段阅读中学习具体的阅读方法,初步掌握阅读整本书的方法”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努力做到既关注整体,又渗透方法。

整体感知。“一本书,该怎样去读?该怎样去了解书的主要内容?”这个问题增强了学生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看封面”“看书名”“看目录”“看封底”“看內容提要”“看后记”……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让学生看封面、看书名猜想内容后,引导他们看目录,然后,教师根据自己的读书所得,用简洁的、富有情感的语言串讲了各章节的内容。于是,学生学到了初步感知整本书的方法,有了读整本书的强烈欲望。

片段品析。当学生对整本书有了强烈的阅读期待后,教师恰到好处地引出阅读片段《冰项链》。

师(PPT出示阅读方法——圈点、勾画、想象画面、谈感受):请同学们按照这几点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这个片段,然后小组交流。(生自由阅读并分小组交流)通过阅读,大家了解了片段的主要内容,誰能概括一下呢?(教师先进行学法指导——概括主要内容主要有找关键句子、根据题目拓展两种方法,然后指名学生讲述片段的主要内容。)

师:阅读的时候,大家在空白处写下了很多感悟,咱们分享一下,好吗?(为了降低教学难度,教师先分享了让自己受感动的句子,并范读,然后要求学生对教师的分享进行评价,最后要求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师:通过品读,青铜和葵花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她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师:刚才大家交流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感悟得到的。感悟是很好的阅读方法。你在阅读片段的时候,还运用了哪些方法呢?说出来咱们互相学习一下。(学生交流阅读方法。)

师:读完这个片段,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葵花从小失去了父母,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因为有一位精心呵护她的哥哥,有一位疼她如命的奶奶,有一个这样温暖的家。葵花是不幸与痛苦的,同时又是幸运与美丽的。他们一家经历的苦难也是美丽的,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这是一种美丽的痛苦”。(板书:美丽的痛苦)

阅读片段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具体的方法指导——圈点、勾画、想象画面、摘录、批注等,让学生读有方法,读有收获。为了让学生过好“片段品析”关,教师设置了恰当的问题,运用了有效的策略。如:概括片段的主要内容;默读片段,画出最受感动的地方,并简要批注感动的原因;“青铜”“葵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阅读时用到了哪些好的阅读方法,等等。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掌握了片段的主要内容,享受到了阅读带来的酣畅淋漓的心理感受。随后,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讨论片段品析的方法以及自己的阅读所得。这种互动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让他们分享了读书的快乐。

回扣整体。品析《冰项链》片段后,教师引导学生把目光集中到后记和封底上,并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这本书还有很多未被发现和体验的细节,从而将阅读任务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有兴趣继续读这本书的其他章节以及曹文轩的《草房子》等纯美系列小说。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于学生持续、快乐地阅读,又不露痕迹地收到了“回扣整体,以一带多”的效果。

猜你喜欢

画卷葵花文本
中国画卷
葵花王冠
罗米的画卷
葵花之门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葵花 外一首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葵花点穴手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