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与思考中提升素养

2017-04-05凌宗伟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诺贝尔物理学奖学问框架

凌宗伟

素养本来不是一个教育概念,而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领域的术语,它有很多理论取向,但没有形成独立的框架。正因为如此,尽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已正式发布,但究竟是核心素养,还是关键素养、基本素养,各方有各方的说辞。那么,在这个被信息包围的时代,作为普通教师,如何在各种不同的声音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们要凭借自己的阅读与思考不断审视各种教育行为与教育言论,在不断审视与批判中舍弃背离教育价值的观念与行为,敢于直面各种“分歧与不同”,力排“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维习惯,慢慢认识到“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努力在各种不同的声音中寻找教育旨归。

一个缺乏阅读的人,失去的将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比如想象力、自信心、意志力和判断力。一个不读书的人,也许从表面上看他的生命和读书人无二,而实际上他生命的宽度、厚度、高度已被限制。每一个具有使命感的教育人,对阅读价值的理性判断,将是一切改善的开始。卢梭认为“教育赋予我们在出生时所缺的一切和我们作为成人所需要的一切”。人之所以为人,首先是生命的存在,从自然属性方面讲,人与动物并没有根本不同,但从生命的成长与发展的性质方面讲,人与动物有根本区别。教育的问题不在于教学生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们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们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其中,阅读至关重要。

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一直在发生巨变——先进的技术与交流手段、迅猛的经济发展与激烈的竞争、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金融到全球变暖等日益加剧的全球挑战。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仍然保持不变,那我们该如何应付未来的挑战”?不管核心素养如何界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大数据时代,面对21世纪的教育,我们如何学习,以及如何教会学生学习、阅读,已经是每一位教师不得不想的问题。

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用他们的方式告诉我们,“未经省察的生存适用于牲畜,却不适于人类”,一个人的智慧来自于他不断地提问和争辩,更来自于自己的思辨,没有经过思考的提问与争辩不仅是无意义的,而且会导致纷争。一个人,“唯有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人生才有价值”。如果教师真的想提升学生的素养,亟需的恐怕就是教会学生提问与思辨了。

教育生活中,我们总是对那些喜欢提问的人(同行和学生)反感,因为他们威胁着我们的话语霸权,随时可能将我们给扒光了。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拉比获奖后,有人向他请教:“你是怎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呢?”他回答说:“我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全靠我妈妈。”“那么,你妈妈是怎样培养你的?”拉比回答:“我妈妈没有怎么培养我,就是每天回家以后问我一句话:孩子,今天你在学校提问了吗?你问了一个什么样的好問题?从那以后,我就养成了提问的习惯,自然而然地就获得了诺贝尔奖。”

拉比的回答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身为教师,如果我们希望学生能够适应大数据生活,能够走向未来,首先自己必须挣脱过去的思维框架,在不断思考中提问与思辨,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提升学生的素养。康德与笛卡尔认为理性的核心口号是普遍怀疑和我思故我在,它的真意是倡导一种反对愚昧和迷信的科学精神,挑战一切因循守旧的传统。

21世纪需要的是富有想象的多元文化的教育,唯有通过阅读思考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努力“采用开放和灵活的全方位终身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猜你喜欢

诺贝尔物理学奖学问框架
纠缠光子的量子实验获得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比多少的学问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一”的学问
当之无愧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鸡叫的学问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WTO框架下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