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豆在中高海拔山区越夏栽培技术
2017-04-04林能功谢世彪
林能功,谢世彪
(1.福建省连城县文亨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366202;2.福建省连城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荷兰豆在中高海拔山区越夏栽培技术
林能功1,谢世彪2
(1.福建省连城县文亨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366202;2.福建省连城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中高海拔山区具有夏天气候冷凉、高温期短的气候优势,进行荷兰豆越夏反季节栽培,上市的荷兰豆价格好、效益高。该文从荷兰豆的品种选择、田块准备、播种、田间管理、适时分批采摘等方面总结荷兰豆在中高海拔山区越夏反季节栽培技术。
荷兰豆;山区;越夏;反季节;栽培技术
福建省连城县文亨镇李屋、福坑、大地等3个行政村位于文亨镇东部,海拔680~760 m,年平均气温17℃,耕地面积146.7 hm2。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亨镇充分利用中高海拔山区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荷兰豆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16年达21.5 hm2,已成为文亨镇山区农民发家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根据近几年的调查表明,8-10月上市的荷兰豆,产地收购价平均每公斤10元,平均每667 m2产值达6000元。为更好地促进反季节蔬菜生产的发展,现将荷兰豆在中高海拔山区越夏反季节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品种选择
山区夏季荷兰豆反季节栽培,生长前期温度较高,雨水多,病虫害严重;而生长后期的温度低,较干旱,因此应选择适应性较强,抗病虫能力强且耐高温的品种,如:台中11号、台中13号、大荚荷兰豆、食荚大菜豌1号、蜜脆、饶平二花、粤早选、粤甜豆1号等。
2 田块准备
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保水性强、有机质含量丰富,且近2、3年未种过豌豆的中性壤土较适宜,土壤疏松有利于出苗和根瘤的发育,最适宜的酸碱度为6.0~7.0,pH值低于5.5应用石灰进行中和。多施有机肥与磷肥有利于根系生长和根瘤菌的发育。整地时施足基肥,一般每667 m2施腐熟堆肥2000~3000 kg或腐熟粪肥1500~2000 kg、钙镁磷肥50 kg,两者经充分混合堆沤后作基肥。起畦规格为畦包沟宽1 m,整成畦高30 cm的小高畦,畦取南北向,以利通风透光。
3 播种
3.1 适期播期
一般夏季山区反季节栽培,应以早播为宜,但早播温度高,气候恶劣,病虫害严重,对栽培技术要求较高。各地应根据海拔高度的不同,气候条件的差异合理安排播种期。海拔500~600 m的区域,在7月下旬播种;海拔600~700 m的区域,在7月上旬播种;海拔700 m以上的地方可适当早播,可安排在6、7月播种。早播的收获早,价格高,也可避过山区后期气温低引起的“雪害”,有较长的采收时间,可获得较高的产量与经济效益。
3.2 合理密植
荷兰豆为低温长日照作物,播种前进行种子低温处理,可促进花芽分化,降低花序着生节位,提早开花与采收,增加豆荚产量。首先进行种子浸种催芽,待种子开始萌动、胚芽露出后在0~5℃的低温下处理10~15 d。播种前可用根瘤菌拌种,以增加根瘤数量,促进茎叶生长与开花结荚,提高产量。一般每667 m2用根瘤菌10~15 g,加少许水与种子拌匀后播种。一般每667 m2播种量2.5~3.0 kg,夏季早播,温度高,用种量可稍多些。采用畦包沟宽1 m、畦高30 cm的小高畦单行条播或穴播种植,单行条播每3 cm左右放种子1、2粒;单行穴播株距10~12 cm,每667 m2种植4500~5000穴,每穴播2、3粒种子。播种后盖细土或火烧土再盖稻草,注意覆土不宜过厚,以覆土3 cm为宜,以免种子发芽后因出土困难而烂种。播种后淋足水分,但在出芽前应控制水分,以防过湿引起烂种。
4 田间管理
4.1 肥水管理
荷兰豆幼苗期根瘤菌尚未形成或形成较少,所以应在生长初期酌量施用氮肥,以促进植株分枝,增加花数,提高结荚率。磷肥对促进荷兰豆根系和茎叶生长,增加结荚与提高产量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施用磷肥时应与农家肥混合使用效果更好,具体方法:第1次于苗高7 cm时,每667 m2用45%含硫复合肥10 kg兑水800~1000 kg浇施;第2次在上杆后结合中耕培土,每667 m2施45%含硫复合肥15 kg;第3次在开花结荚初期,重施2、3次肥料,每隔10~15 d每667 m2施45%含硫复合肥15 kg。另外,开花结荚期可用0.2%磷酸二氢钾或0.2%绿旺钾进行根外追肥,可使豆荚油绿、美观。荷兰豆根系的生长与根瘤菌的发育均需要土壤有良好的通气性,因此荷兰豆生长期间水分的管理也很重要,缺水时肥效低,发育缓慢,开花授粉不良,降低产量与品质;过湿时,影响生育,易引起病害发生,所以雨天应及时排水,勿使畦沟积水。结荚期保持畦面湿润或稍干即可。
4.2 中耕培土
一般在幼苗期,苗高7~13 cm及搭架前进行中耕培土。生长前期至少应培土2次。及时中耕培土,有利于避免豆秆蝇的危害,培土时把畦沟中的松土培到植株的旁边,植株太大时不宜中耕,以免伤根和影响根瘤菌的发育。
4.3 插竹引蔓
荷兰豆多数都是蔓生性品种,应设立支架引蔓。一般在苗高30 cm、未开花前设立支架,支架长度以2 m左右为宜。由于荷兰豆攀缘能力差,故必须进行人工辅助攀缘,用稻草(经浸软后)或塑料绳帮助攀缘,并固定于竹架上,每长高30 cm左右固定1次。人工辅助引蔓时要注意枝蔓分布均匀,以利通风和采收。
4.4 病虫害防治
荷兰豆主要虫害有豆秆蝇、潜叶蝇、豆荚螟、蚜虫等,主要病害有根腐病、白粉病、褐斑病、锈病等,因此在做好农业措施基础上,及时采用对口农药进行防治。
4.4.1 豆秆蝇 一般在7-10月危害严重,苗期受害易造成死苗缺株,后期受害造成花、荚、叶过早脱落。防治方法:前作收获后及时处理秸秆,清洁田园,减少越冬虫源;出苗后及时喷药,用20%杀灭菊酯2000倍液或40%乐果1000倍液喷施,最好稀释后进行淋施效果更好,保持每5、6 d施药1次。一般应在播种后40 d内严格进行药剂防治才能有效地防止豆秆蝇的为害。
4.4.2 潜叶蝇 以幼虫潜叶为害,在幼苗期影响较大,往往影响植株正常生长。用药时要抓住产卵盛期至孵化初期的关键时刻,用75%灭蝇胺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2500~3000倍液(出口产品慎用)细雾喷施2、3次。
4.4.3 豆荚螟 用BT制剂600~800倍液或2.5%菜喜悬浮剂1500倍液于豆荚螟低龄幼虫期喷雾防治。
4.4.4 白粉病 在土壤水分过多、茎蔓互相倒压造成荫蔽,或种植过密不通风、昼夜温差大,以及露水多等多种不良条件下较易发生。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如台中11号、饶平二花等;加强栽培管理,以早防为主,在病害始发期用32.5%苯甲醚菌酯1000倍液、20%粉锈宁乳油1000倍液、40%灭病威悬浮剂300~400倍液交替使用。
4.4.5 褐斑病 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子消毒,水旱轮作,发病期间可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或多菌灵600~700倍液喷施防治。
5 适时分批采收
荷兰豆的豆荚一般在花谢后8~10 d就可采收,以豆粒未膨大为采收标准。出口荷兰豆的规格要求:豆荚鲜嫩,青绿,荚形端正,豆荚薄不露仁,枝梗长不超过1 cm,无卷曲以及无虫口。在盛收期,必须坚持每天及时采收,减少养分消耗,提高结荚率,提高产量与品质。
(责任编辑:黄金泽)
《福建农业科技》郑重声明
最近发现一些论文征稿和代发网站以本刊的名义征稿并收取版面预订费及发表费。在此本刊特别声明,《福建农业科技》从未委托任何机构和个人代收稿件,本刊目前接收网站(www.fjnykj.cn)在线投稿及邮箱(fjnykj@163.com)投稿,有其他投稿地址及信箱均非本刊授权。望广大作者注意识别,谨防受骗。如有疑问,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电话:0591-87884435。
Over-summer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peas in high-altitude mountainous area
LIN Neng-gong1, XIE Shi-biao2
(1.WenhengAgriculturalTechniqueExtensionStationofLianchengCounty,FujianProvince366202; 2.LianchengAgriculturalTechniqueExtensionStation)
High-altitude mountainous area possesses the climate advantages of cool weather and short high-temperature period during summer season, the over-summering and off-season cultivation for peas could obtain the high price of listed peas and high efficiency. In this paper, the over-summer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peas in high-altitude mountainous area were summarized from the aspects of pea variety selection, field preparation, sowing, field management, timely batch picking, and so on.
Snow pea; mountainous area; over-summering; off-season; cultivation techniques
2017-02-08
林能功,男,1967年生,农艺师。
10.13651/j.cnki.fjnykj.2017.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