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舆论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
2017-04-04陈草丹叶飞霞
陈草丹, 叶飞霞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002)
论网络舆论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
陈草丹, 叶飞霞*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002)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人们在网络平台有了更加自由的舆论机会。网络舆论给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不少负面影响。在分析网络舆论负面影响现状的基础上,探究网络舆论负面影响形成的机理,提出了扩大正面舆论影响力量、奠定良好舆论的客观环境,掌握网络话语能力、形成与网民的有效沟通,增强公开公正的力量、消解形成负面影响的“现实基础”,增强宣传引导能力、有效形成舆论共识,提高依法治网能力、缩小负面影响的“时空平台”等应对策略。
网络舆论;负面影响;依法治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他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要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1]。网络平台的广泛应用给社会带来很多便利,舆论变得更加自由、方便,参与者更加多样化,参与互动变得积极、自觉。网络舆论的积极影响,带来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人们之间的互动无处不在,人们的参与性极大提高,促进了政府治国理政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与此同时,在网络成为重要传播载体的今天,网络负面舆论,即失真、虚假、模糊、偏激、煽动性的舆论不断产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政府公信力削弱、主流意识形态消解、社会稳定破坏等负面影响。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和深水区的环境下,这些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如何消解舆论负面影响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一、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现状分析
网络舆论负面影响是指网络舆论对人们的思想以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造成不良影响。在最大自由化的网络空间下,舆论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各种错误思潮影响造成思想混乱
互联网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便捷,方便人们发表自己的思想、见解,同时也给各种社会思潮提供了传播的空间。在舆论环境宽松条件下,互联网上各种错误思潮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人们的正确判断,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如近些年历史虚无主义借助互联网传播的优势,以 “戏说”历史、“恶搞”历史等形式,对我国百年历史中的仁人志士、革命先驱、领袖人物进行贬损和调侃,把革命历史虚无化甚至妖魔化;一些“三观不正”的影视作品甚至篡改历史,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推波助澜。一些人对历史和国情不甚了解,在历史虚无主义误导下造成了思想混乱。
(二)情绪型舆论导致信任缺失
情绪是人们情感宣泄的表现,舆论伴随情绪而产生。网络舆论的产生,是在网络事件的助推下,经过情感动员过程而实现的[2],情绪型舆论作为公共意见的一种表现,是研究公共意见较好的窗口,但社会情绪一旦缺乏理性就容易形成激愤,再加上非理性的社会仇视心态,就极容易产生具有很强负面影响的情绪型舆论。在网络舆论中,情绪型舆论一般表现为网民偏激和非理性的情感宣泄,出现谩骂与攻击性的语言。在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感性往往大于理性,情绪型宣泄逐渐代替冷静的思考。这些情感的宣泄或以失真的、虚假的、模糊不清的、偏激的逻辑形式出现;或有意捏造、误导网民。这种舆论伴随网络传播而进一步扩散、放大,越来越偏离事实真相,导致人们对地方政府产生不满,若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将演化成对政府的信任缺失;同时,这些非理性的舆论也让人与人之间逐渐缺乏信任,甚至产生恐慌,无法相信社会。
(三)“媒体审判”误导舆论进而影响司法公正
“媒体审判”是媒体报道与网民自发评论的行为,其对案件描述随意使用判断性、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汇,在司法之前就抢先进行“审判”。这不仅影响事件的进程,而且让审判机关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进行判决,有可能影响司法公正。“媒体审判”影响了公众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造成巨大影响。人们受“媒体审判”影响,情绪容易亢奋甚至丧失理智及基本判断,同时也妨碍媒体自身的良性发展。客观性原则是新闻的基本特点,“媒体审判”往往带有主观意识偏见,违背了新闻的客观性。我国法庭的审判遵循司法独立原则,如果媒体在舆论监督过程中超越了自己的职责,必然会给社会特别是司法审判带来无形的压力和负面影响,甚至干扰司法独立原则。
(四)舆论片面放大导致群体盲从
由于新闻或信息来源受角度或空间的限制,网络舆论与事实真相之间会存在一定差距,有些舆论报道甚至没有任何事实根据,只因舆论的片面放大而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在从众心理作用下,大多数网民并没有对这样的消息产生质疑或对其真实性进行辨别,而是表现出一种群体的盲从。加上网络普及范围的扩大,不同网民带着不同动机在网络平台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更容易引起线上线下的关注和参与。当然,网络舆论的片面放大难以得到有效监督与遏制也是群体盲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网络舆论负面影响形成的机理分析
网络舆论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分析其产生的机理是探求应对策略的重要基础。基于当前网络舆论负面影响的现状分析,从网络舆论的主体、网络信息技术的采用以及社会环境影响诸方面进行考察,发现网络舆论负面影响的形成机理呈现如下特点。
(一)人们责任意识淡薄促使负面影响传播主体的形成
随着自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舆论自由度大大提升,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与传统媒体相比,其互动性极大提高,网民可以实时互动而不受时空的限制,只要拥有设备和网络就可以实现网上的互动。因此,人们在网上看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便可及时参与讨论,逐渐就形成各种意见的共识团体。加之网络舆论主体的责任意识淡薄,在网络自由性和匿名性的便捷下,人们对所发表的意见缺乏责任意识,常常任性地表达自己眼前的情绪,并未考虑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另外,有部分网民受利益诱惑,或被有目的的人利用,在网络上发表虚假信息或极端评论,由此形成了网络舆论负面影响的传播主体。
(二)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负面影响的传播途径更加便捷
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便利,为信息的传播带来便捷,也增加了更多的民主。同时,快速的传播也给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传播途径。首先,这种便捷体现在网民数量的增加。根据2017年第39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多达7.3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3.2%,网站数量多达482万个[3],网络平台数量增长的速度也逐年加快。其次,体现在新兴媒体传播速度加快。在人人拥有网络发言权的自媒体时代,通过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表意见,其他网民可以及时关注并参与互动。如微信群是现在信息传播的一个平台,一个微信群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人,群里的每个人还拥有好几个群,这样的传播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最后,体现在网络通信技术应用的便捷性。随着网络通信工具使用技术的大众化、价格的平民化,使用电脑、平板电脑、手机不再是困难的事情。同时,国家多次对网络优化作出要求,制定网络下乡政策等以优化网络。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比例为95.1%,农村网民比例为27.4%,比例还在逐渐增加[3]。网络使用的便捷性使舆论传播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也使负面影响的传播加快。
(三)人们认知的偏差导致负面影响的形成具有可能性
舆论负面影响的传播,源于人们的认知偏差及认同缺位所带来的盲目信任。首先,认知水平偏差导致对舆论盲目跟从。网民的学历、职业等差异导致其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在网络大众化的氛围中,人们对舆论缺乏独立的判别能力,对网络事件的认知容易产生偏差而盲从舆论。其次,由于网民受文化水平、收入情况、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等差异的影响,在共同价值判断缺失的情况下对主流意识形态很难达到共识,即使对同一件事情也可能从不同的利益角度来发表各不相同的舆论,一旦舆论与自身某种利益需求相契合,价值认同的不足将导致其盲目地成为网络舆论负面影响的受众。
(四)一些意见领袖助推网络舆论负面影响的形成与扩大
网络舆论负面影响在意见领袖影响力的助推下迅速形成并扩大。现实中有一些为各种目的而散布负面舆论的意见领袖,当某一突发事件一发生即被其转载到网络上,放大问题、歪曲事实、有意煽动人们的不满情绪,挑起网络上的质疑、声讨及争论,吸引网民的广泛关注,使事件更加具有影响力,随之而来的各种负面舆论迅速影响人们的看法;同时,其曝光虚假的“事实真相”,煽动网民的情绪,在缺乏正确判断的情况下,网民盲目跟从并传播、复制、转载,使负面舆论借助网络传播得到了极大的扩散,从而使网络舆论负面影响不断扩大。
(五)舆论正面影响力不足致使应有的纠错力无法形成
舆论的发展倾向主要受意见领袖和管理者的影响,但两者正面影响力不足致使负面影响发展扩大。(1)代表舆论正面影响的意见领袖力量不足。由于意见领袖发表的话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代表性,很快被反复跟帖和转帖,最后引起“滚雪球”效应,从而迅速生成网络舆论。今天的网络世界,网民已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成“传受一体”的信息传播主体,这就使得意见领袖不再被传统媒体掌控,任何网民都可能成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的多元化甚至全民化使其在舆论生成方面的作用大为凸显[4]。在这一客观现实条件下,代表舆论正面影响的意见领袖没有形成力量优势,现实影响力不足以对抗舆论负面影响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在有备而来的舆论负面影响意见领袖的引导下,网民成为舆论负面影响的受众与传播者却无力纠错。(2)网络舆论管理者管理能力弱化。一方面,其对信息发布的检查、过滤和筛选不到位,无法保障信息的准确性、客观性;另一方面,其对正面舆论发布的及时性、公开性不足,在数量上也有所欠缺,难以形成强大的舆论正面影响力,无法达到消解负面影响所需的力量,导致网络事件频发,舆论负面影响不断扩散。
三、消除网络舆论负面影响的应对策略
网络舆论负面影响对国家建设和社会稳定有巨大危害,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正确应对网络舆论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扩大舆论正面影响力量,奠定良好舆论的客观环境
消除网络舆论负面影响,关键要扩大正面影响的力量,奠定良好舆论的客观环境。首先,要改善政府的执政方法并提高执政能力,满足百姓的利益诉求,实现服务为民,这是网络舆论正面影响力的基石。政府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最终使人民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由此增强政府的权威性,提高公信力,进而保障和提高正面舆论的影响力。其次,营造清廉的党风政风,形成风清气顺的社会环境,促进健康社会心态的形成,培植正面舆论的传播力量。最后,有效地加强网络舆论建设与管理,既要有效控制负面舆论的产生与传播,也要增强网络舆论正面影响力的建设,特别要注重舆论的及时、客观公正及公开透明,使正面舆论有效掌握大众。
(二)掌握网络话语能力,加强与网民的有效沟通
掌握网络话语能力是强化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要求,要消除网络负面影响必须先畅通与网民之间的沟通。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提高掌握网络话语的能力。互联网时代,执政机关要学网、懂网、用网,用信息化手段更好地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掌握网络语言、学会用网络语言与网民进行有效沟通。另一方面,壮大舆论正面影响的意见领袖队伍,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普通网民对于网络信息的真假很难作出辨别,他们更多地追随权威人士的评论。意见领袖往往有比较强的号召力,其思想比较成熟稳定,语言功底比较深厚,分析问题也比较独特,能影响甚至左右网民的态度和行为。由此,意见领袖可以引导和控制网络舆论的发展倾向,充分利用意见领袖掌握网络话语权,能够更有效地消解舆论负面影响。在突发事件产生舆论负面影响时,应该及时组织具备较强影响力的评论专家、学者、论坛版主进行交流,参与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政府部门应该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发布正面信息,引导舆论的正向发展。
(三)增强公开公正的力量,消解形成负面影响的“现实基础”
消除舆论负面影响还要做到增加公开公正的力量,从而消解形成负面影响的“现实基础”。坚持及时披露事实真相,揭露负面影响产生的基础——虚假事实。政府应以权威的身份及时发布信息,表明态度,让信息更加透明,以避免负面影响的产生和扩散,引导舆论朝正向发展。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传播速度极快,政府如果没有及时披露事实,容易引起群众的质疑和恐慌,不利于社会安定,也影响政府的形象。消解负面影响的“现实基础”,离不开政府公开公正地执政执法。只有取信于民,才能既维护政府形象及社会稳定,又消解负面影响的现实基础。
(四)增强宣传引导能力,有效形成舆论共识
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提高要依靠宣传引导,社会群体之间有了共识就可以保持心态的平衡。现代的网络世界信息来源繁杂多样,随时都会有新的信息涌现。在这种瞬息万变的网络舆论格局中,公共机构往往难以对各种信息作出及时的判断与反馈,这就要求每个个体都能够作出自己独立的理性判断。即使在各种舆论鱼龙混杂的时候,网络舆论参与主体也能够凭借自己的理性判断作出正确的选择,不至受错误舆论的影响。只有当每个网络舆论参与主体在每一种网络舆论中都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判断时,才有可能使其心灵不断趋于成熟,才有可能自觉地按照网络道德的基本要求在虚拟空间中活动。这就需要提高网民的判别能力,纠正错误认知。宣传部门需要进行有效引导,善于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与方法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引导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形成舆论共识。
(五)提高依法治网能力,缩小负面影响的“时空平台”
应对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不仅要完善法律制度,还要不断提高技术应用水平,才能达到缩小网络舆论负面影响的“时空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5]。依法上网、依法治网,是提高应对负面影响快速反映能力的基础。在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需要制定和完善网络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让网络行为、网络舆论都有法可依,使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在技术创新方面,要不断提高技术监管能力,消解负面影响的“技术基础”。网络舆论是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舆论形态,因此,对网络舆论的监管不仅需要依法管理、民主管理,更需要技术监督管理,必须积极运用现有科学技术手段、加强研发网络新技术。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抵制舆论负面影响在网上传播,维护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缩小负面影响的“时空平台”。
[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EB/OL].(2014-02-27)[2017-03-26].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7/c_119538788.htm.
[2]杨国斌.连线力:中国网民在行动 [M].邓燕华,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53.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1-22)[2017-03-26]. 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201701/t2017 0122_66448.htm.
[4]罗坤瑾.从虚拟幻象到现实图景:网络舆论与公共领域的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93.
[5]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全文)[EB/OL].(2015-12-16)[2017-03-26].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16/c_1117481089.htm.
(责任编辑: 何晓丽)
Negative influence of cyber opinions and coping strategies
CHEN Cao-dan, YE Fei-xia*
(CollegeofMarxism,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2,China)
With the widespread use of the Internet, people have more free opportunities to utter opinions on Internet platforms. Though cyber opinions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y have lots of negative influence as well.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negative influence of cyber opinion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yber opioions′ negative influence. What′s more, it also puts forward many coping strategies, which include expanding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cyber opinions and forming an objective environment for positive cyber opinions, mastering the ability of network discourse and forming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with Internet users, enhancing open and just power and digesting the "real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negative influence, strengthening publicity and guidance ability and effectively reaching the consensus of public opinions, improving cyber administ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and srinking down the "space-time platform" of negative influence.
cyber opinions; negative influence; cyber administ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2017-04-05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6年年度项目(FJ2016B026)。 [作者简介] 陈草丹(198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通信作者。
B15
A
1671-6922(2017)03-0109-04
10.13322/j.cnki.fjsk.2017.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