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样本溶血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2017-04-04张跃峰
张跃峰
(解放军71887部队医院,山东 蓬莱 265600)
检验样本溶血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张跃峰
(解放军71887部队医院,山东 蓬莱 265600)
目的 探究检验样本溶血的原因并分析有效的对策。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全身健康体检的30名不同年龄和职业的人纳入样本采集组中,每名体检者抽取血液并分成质量相同的两份检验样本A和B,注入同样的容器中,A样本人工振荡使其溶血,B样本不做处理作为对照,对所有样本进行检测,共10个项目,对比检验结果。结果 检验对比结果显示:TBIL、ALT、AST、LDH、K+、TP、DBIL检验对比有显著差异,而Cr、Ca2+、TG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验样本溶血会影响部分指标的检测结果,按照标准操作,注重检验过程的科学性,能够有效避免样本溶血。
检验样本;溶血;原因分析;对策
检验样本溶血是指在医院体检或就诊过程中,样本采集、转移、分离以及检测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样本中的血液红细胞损坏,胞内物质扩散于样本血清之中,致使血清在正式检验时呈现红色[1]。检验样本溶血是临床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其直接关系着检验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提升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是医院的首要任务,也是减少医疗纠纷发生的有效控制手段。本文探究检验样本溶血的原因并分析有效的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全身健康体检的30名不同年龄和职业的人纳入样本采集组中,其中男15名,女15名,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6.22±3.27)岁,排除有严重血液疾病的患者、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重要器官有严重功能障碍者。
1.2 样本采集检验方式
30名入组者每名均按照医院检验标准抽取血液,并分成质量相同的两份检验样本A和B,注入同样的容器中,A样本人工振荡使其溶血,B样本不做处理作为对照,对所有样本进行检测,共10个项目(TBIL、ALT、AST、Cr、Ca2+、TG、LDH、K+、TP、DBIL),对比检验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所有样本进行检测和统计之后,A和B样本检验对比结果显示:TBIL、ALT、AST、LDH、K+、TP、DBIL检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r、Ca2+、TG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综合国内外文献库关于检验样本溶血的研究和文献众多,均表示溶血会影响血液某些项目的最终检查结果,本研究中可以结果显示TBIL、ALT、AST、LDH、K+、TP、DBIL指标的检验,溶血后的检验结果与对照样本检验结果有很大的差异,也证实了溶血确实会影响标本生化检验结果,但对于Cr、Ca2+、TG指标的检验结果并无影响,证实溶血只会对部分指标的检测造成影响。
人体血液中的某些物质处于红细胞之内与之外的浓度并不相同,红细胞受外力或其它因素损坏会释放血清,影响最终得检测结果[2]。目前临床检测血清蛋白得主要方式为双缩脲法,样本溶血对TP值的影响较大,另外,抽取血液样本时负压的大小没有恰当把握以及试管洁净度、水浴温度、转移运送过程中的过度震动都有可能引发样本溶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遵从样本检测的相关操作规范,严格按照程序执行,在抽取、运送、转移、检验等过程中各个细节都需要严格控制力度、温度以及容器清洁度等外力因素[3]。检验样本不仅容易在检验过程中发生溶血,也会存在体内溶血的现象,导致体内发生溶血现象产生的因素众多,总结概括为以下几类:患者近期进行了血管类手术;服用某种对血液有毒性机理的药物;身患某种疾病如恶性的疟疾等。因此为了提高检验的准确性,应该做好严格的控制,对于接受检验的患者或者体检的健康人群,应该了解其病史和近期是否在进行某种相关疾病的治疗,如果患者本身也不清楚,在严格按照规范抽取样本送检之后,检验结果若不准确,在排除体外外力因素影响溶血的条件基础上,建议患者进行其它的检查,考虑患者是否是属于体内溶血。在样本抽取的过程中,应该采用一次性清洁器具操作,并且将检验样本置于严格消毒清洁后的专用器具中,移动过程中小心轻放,避免过度震荡标本,并且在2 h内将采集的样本及时送检。一旦发现问题可以重新采集检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避免医患纠纷事件发生。
[1] 杨立丽.新生儿溶血样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新生儿采血技术分析[J].当代医学,2016,(27):63-64.
[2] 刘新记.标本溶血对临床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对策[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07):35.
[3] 谢晓婷,毛凌哲.溶血对11项生化检验结果的干扰和影响及对策分析[J].检验医学,2015,(10):1002-1003.
本文编辑:刘欣悦
R47
B
ISSN.2096-2479.2017.35.1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