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禽三类吸虫病的诊疗

2017-04-04苏国标

兽医导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囊蚴吸虫病吸虫

苏国标

(广东省河源市新港镇动物卫生监督分所,广东河源 517527)

禽三类吸虫病的诊疗

苏国标

(广东省河源市新港镇动物卫生监督分所,广东河源 517527)

吸虫病是由扁形动物门吸虫纲所属单殖亚纲、盾腹亚纲和复殖亚纲的内、外寄生虫引起的疾病总称。棘口吸虫是一类属于棘口科的中、小型吸虫,种类繁多,全世界已报告的有600多种,主要见于鸟类,曾在福建与广东有局部的流行,对雏禽危害严重,可引起雏禽消化功能紊乱,发育受阻,甚至死亡。后睾吸虫属于后睾科、对体属、次睾属和后睾属,主要寄生于鸡等禽类的胆管和胆囊内,引起禽肝、胆肿大,炎性病变,甚至坏死。特别是一月龄以上的雏禽感染率最高。禽气管吸虫病是由多种嗜气管吸虫寄生于鸡、鸭、鹅、野鸡的气管、支气气囊内,导致禽呼吸道粘性分泌物增多,粘膜充血、出血,能引起禽呼吸困难,贫血,消瘦,常因衰竭而死亡。这种三类吸虫病可用硫双二氯酚或吡喹酮进行治疗,配合生物消毒,定期体内外驱虫进行预防。

吸虫;棘口吸虫;后睾吸虫;气管吸虫;禽;治疗

1 禽棘口吸虫病

棘口吸虫病是由多种棘口科吸虫寄生于家禽和野禽肠道中的一种吸虫病,对幼禽危害严重,可引起幼禽消化功能紊乱,发育受阻,甚至死亡。

(1)病原:本病的病原隶属棘口科属、棘缘属和低颈属。共有50多种棘口吸虫,其中以卷棘口吸虫和宫川棘口吸虫对禽类危害较大。卷棘口吸虫虫体呈长叶状,体表有小刺,呈淡红色,虫体前端有口领。宫川棘口吸虫形态与卷棘口吸虫相似,但睾丸呈分叶状。成虫寄生在鸡、鸭、鹅等家禽的肠管内,虫卵随粪排出,在水中孵化成毛蚴,钻进某些淡水螺蛳、鱼类和两栖类(第二中间宿主)的体内变为囊蚴。家禽吃了这些含囊蚴的第二中间宿主或从死螺蛳体内逸出的囊蚴而发生感染。

(2)主症:少量虫体寄生时危害不严重,雏禽严重感染时可引起食欲不振,下痢、贫血,消瘦,生长发育受阻,最后因极度衰弱而死亡。剖检:可见出血性肠炎,在肠黏膜上附有大量虫体,引起黏膜损伤和出血。生前可粪检虫卵,虫卵呈椭圆形,淡黄色,前端有卵盖。

(3)预防:勿以浮萍或水草等作饲料,也不要以生鱼、贝类等喂鸡;选择远离河流和沼泽的地方饲养家禽,最好采取封闭式饲养;同时对禽类有计划地定期驱虫,驱出的虫体和排粪便应堆集发酵处理,以杜绝感染来源。

(4)治疗:治疗可用氯硝柳胺按100~150mg/kg,一次口服;或用硫双二氯酚150~200mg/kg,一次口服;也可用丙硫苯咪唑按15mg/kg,一次口服;还可用吡喹酮按10mg/kg,一次口服。鸭棘口吸虫病可用抗蠕敏30mg/kg,全群灌服,同时用复方敌菌净30mg/kg,拌料喂服,另给予速补-14饮水。还可用溴氢酸槟榔素1~2mg/kg,将槟榔素用蒸馏水配成1:5000的水溶液,用5~10ml/kg,胃管投服或嗉囊注射。

2 禽后睾吸虫病

后睾吸虫病是由后睾吸虫寄生在家禽肝脏的胆管和胆囊中引起的寄生虫病。对鸭具有一定的危害性,鸡、鹅偶有感染。

(1)病原:病原有寄生在鸭胆管、胆囊的鸭对体吸虫和台湾次睾吸虫;寄生在鸭、鸡胆管、胆囊的东方次睾吸虫;寄生在鹅、鸭及其他野禽胆管内的鸭后睾吸虫。它们有两个共同的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是纹沼螺,第二中间宿主是麦穗鱼及爬虎鱼。囊蚴主要寄生于鱼类的肌肉和皮层,当禽类吞食含囊蚴的鱼类而感染。放养的禽或用生鱼喂养的禽类多发,主要危害1月龄以上的雏鸭,感染虫数可达数百条。一般7~9月份发病较多。

(2)主症:轻度感染不表现症状,较重感染表现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精神委顿,在水中游走无力,缩颈闭眼,两腿无力,卧伏不起。随着病情加剧,羽毛松乱,废食,眼结膜发绀,有黏性分泌物,呼吸困难,贫血,消瘦,粪便呈绿色或灰白色,多因衰竭而死亡。剖检:病变主要在肝脏和胆囊。可见胆囊肿大,囊壁增厚,胆汁变浓或消失;肝脏肿大,质地坚硬,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和坏死,肝常呈橙黄色,肝功能破坏,细胞变性萎缩,引起肝硬化。

(3)预防:在流行季节不要将禽类放养到水塘和稻田里,流行地区不以生的鱼类作饲料,以免直接采食到中间宿主。定期进行驱虫,粪便应堆积发酵处理以杀灭虫卵。结合农业生产进行灭螺。

(4)治疗:病禽治疗或预防驱虫可选用吡唑酮15~20mg/ kg,一次口服;也可用丙硫唑75~100mg/kg,一次口服。

3 禽气管吸虫病

气管吸虫病又称环肠吸虫病,是由多种嗜气管吸虫寄生于鸡、鸭、鹅、野鸡的气管、支气气囊内引起的一种吸虫病。临床多见于放养的鸭。

(1)病原:国内报道的病原有舟形嗜气管吸虫、西佐夫嗜气管吸虫和肝嗜气管吸虫等,以舟爹气管吸虫最常见。虫体扁平,暗红色或粉红色,呈长卵圆形,无口吸盘与腹吸盘,虫卵呈虱形,内含毛蚴。成虫在气管内产卵,卵与痰液随食物进入消化道并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环境中毛蚴从卵中逸出,进入中间宿主——锥实螺和扁卷螺体内,发育成尾蚴、囊蚴。鸭、鹅吃进有囊蚴的螺而被感染。

(2)主症:病禽频频伸颈、摇头、张口、咳嗽,企图把气管内虫体咳出。主要症状是喘息、呼吸困难,严重的病禽,因虫体阻塞呼吸道而呼吸极为困难,甚至窒息死亡。有的消瘦,贫血,喉头发出“卡卡”声,多因衰竭窒息死亡。剖检:可见咽部、气管及鼻腔分泌物增多,有时黏性分泌物中包着虫体,气管黏膜充血、出血。

(3)预防:消灭中间宿主,结合农田施肥,泼洒氨水,杀灭锥实螺。禽粪进行堆积发酵处理,进行生物消毒。严禁水禽在流行地域的河塘、水边放养。

(4)治疗:病禽治疗和预防驱虫可用吡喹酮、丙硫咪唑和别丁等药物,其剂量可参照其他上述禽棘口吸虫病的治疗剂量。

[1] 伊启荣,林兆京.雏鸭前殖吸虫病的诊治[J].畜禽业,2006,(16):40-41.

苏国标(1970—),男,广东源城人,中专学历,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工作。

猜你喜欢

囊蚴吸虫病吸虫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反刍动物三类吸虫病的诊断和防治
消化时间对鱼肉中囊蚴分离提纯效果的影响研究*
犬体内两种人兽共患棘口吸虫的分子鉴定
枝睾阔盘吸虫凉山分离株1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测定与种系发育分析
骆驼感染肝片吸虫的病例报告
肝片形吸虫囊蚴抵抗力观察
华支睾吸虫囊蚴在活鱼体存活时间实验观察
牛羊片形吸虫病的诊断与防制
一例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