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及药性的影响

2017-04-04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药性生物碱黄连

邓 飞

(重庆市永川区大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剂科,重庆 402160)

神州药房

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及药性的影响

邓 飞

(重庆市永川区大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剂科,重庆 402160)

中药经过炮制以后,由于温度、时间、溶剂以及不同辅料的处理,使其所含的成分产生不同的变化。笔者从多角度探讨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以及中药药性的影响,综述如下。

1 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

1.1 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

性质。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环核化合物,能与酸结合成盐,多数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游离生物碱一般难溶于水但可与酸成盐而溶于水,一些小分子生物碱、季铵类生物碱也能溶于水,大多能溶于有机溶剂。

净选加工。注意区分药用部位,如黄柏,其有效成分小檗碱只分布在黄柏的树皮中,故只用皮而不用其它部位。麻黄,其有效成分麻黄碱主要存在于茎中,应与根注意分离。

水制的影响。因水溶性生物碱在切片浸泡过程中能溶于水而受损失,故应尽量缩短与水的接触时间,采取“少泡多润”的方法,以免影响疗效,如槟榔中的有效成分槟榔碱、苦参中的苦参碱等。

加热的影响。生物碱有不同的耐热性,有的在高温下不稳定,易产生水解、分解等变化。如川乌、草乌中的剧毒成分乌头碱经高温水解则变成毒性较小的乌头原碱,马钱子中的士的宁在加热条件下转变为毒性较小的异士的宁及其氮氧化合物等。另外,一些生物碱遇热则活性降低而影响疗效,易以生用为宜,如山豆根、龙胆草等。

辅料制的影响。游离生物碱除季铵碱类和一些分子量较低或含极性基团较多的生物碱外,一般都不溶或难溶于水,能溶于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媒,亦可溶于酸水,形成“盐”,故炮制辅料常用醋、黄酒或白酒。醋为弱酸,可使游离生物碱转化为生物碱盐而溶于水,易被水煎煮出来,而增加疗效。如醋炙延胡索可增强其镇痛作用。酒具有稀醇性质,是一种良好的溶剂,不论是游离的生物碱或其盐类,都能溶解,便于浸出有效成分,提高药物的疗效。

1.2 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

性质。易溶于水、乙醇;酸性条件下易水解;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易被相应的酶所水解。

水制加工的影响。“抢水洗”、“少泡多润”,因苷多溶于水,故水制时应尽量少泡多润,以免溶解于水或发生水解而受损失,如甘草、大黄等。

加热的影响。含苷类成分的药物通常同时含有相应的分解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可被相应的酶所水解,从而使有效成分减少而影响疗效,故含苷类药物常用炒、蒸、烘、煮等“加热”处理的方法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达到保证药物疗效的目的,如槐花、苦杏仁、黄芩、何首乌(蒽醌苷)等。

辅料制的影响。因酒易溶解苷,可提高含苷药物的溶解度,而增强疗效,故辅料常选用“酒”。(苷在酸性条件下容易水解,不但减低了苷的含量,也增加了成分的复杂性,因此炮制时除医疗上有专门要求外,一般少用或不用“醋”处理)。

1.3 炮制对含挥发油类的影响

性质。常温下可自行挥发,易溶于多数有机溶剂及脂肪油中,在70%以上的乙醇中能全溶,在水中的溶解度极小。

水制加工的影响。不宜久浸久泡,需“抢水洗”以防香气走失。

加热炮制的影响。少加热或不用火制法,因为加热可使药物中所含挥发油显著减少,会破坏挥发油而影响疗效,某些药物需要经炮制以减少或除去挥发,而减少其副作用,如苍术经炮制后除去部分挥发油可降低其燥性、乳香所含挥发油具有明显的毒性和强烈的刺激性,通过炮制后大部分除去。一些药物经炮制后挥发油既有量变又有质变,因而药理作用也发生了改变,如荆芥炒炭后,从其所含挥发油中检出9 种生荆芥油所没有的新成分,并具有止血作用。

1.4 炮制对含鞣质类药物的影响

性质。易溶于水,尤其易溶于热水。耐高温,加热处理对其影响不大,且为强还原剂。鞣质能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黑绿色的鞣酸铁盐沉淀。

水制加工的影响。鞣质易溶于水,尤其易溶于热水,在炮制过程中用水处理时要格外注意,应“少泡多润”。

加热炮制的影响。鞣质对热较稳定,经高温处理一般变化不大,如大黄炒炭、蒽苷含量减少,鞣质变化不大,泻下缓和,收敛作用增强。(鞣质为强还原剂,能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颜色加深。如槟榔、白芍等切片时露置空气中有时色泽泛红,就是这些药物所含的鞣质被氧化所致。)

1.5 炮制对含有机酸类药物的影响

性质。低分子的有机酸大多能溶于水,遇热易被破坏。

水制的影响。低分子的有机酸大多能溶于水,水处理时应尽量少泡多润,以防止有效成分损失。如地龙平喘的主要成分丁二酸、夏枯草利尿的主要成分熊果酸等。

加热炮制的影响。药物中有机酸可因加热而被破坏。如山楂炒炭后,有机酸被破坏68%,酸性降低,其刺激性也随着降低;乌梅生用能损伤牙齿,但经炒制可降低其酸性。

含有机酸的药物往往和含有生物碱的药物共制,以增强生物碱的溶解度而增强疗效。如吴茱萸制黄连。

1.6 炮制对含油脂类药物的影响

性质。油脂的主要成分为长链脂肪酸的甘油酯,大多存在于植物种子中,通常有润肠致泻作用。

加热炮制的影响。去油制霜法。即通过加热、压榨除去部分油脂类成分,以免滑肠致泻或降低毒副作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如柏子仁、瓜蒌仁、巴豆油。

1.7 炮制对含无机化合物类药物的影响

性质。无机成分大量存在于矿物和介壳类药物中,部分植物中(夏枯草)亦含有,大多与组织细胞中的有机酸结合成盐而存在。

水制的影响。炮制过程中,有时水处理时间过长可使所含水溶性无机盐成分流失而降低疗效。如夏枯草中含有大量钾盐,若经长时间水处理,会大大降低其降压、利尿的作用。

加热炮制的影响。矿物类药物通常采用煅烧或煅烧醋淬的方法。矿物药采用煅制方法,可改变其物理性状易于粉碎,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也有利于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而增强疗效,如磁石、自然铜。含结晶水的药物煅制后失去结晶水,改变药效,如石膏、明矾等。煅制后改变化学成分,产生新的治疗作用。如炉甘石原来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ZnCO3),煅后变为氧化锌(ZnO),具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敛疮等作用。[有的药物中所含无机成分在加热后可转化为有毒物质,如雄黄(As2S2)经加热后可生成剧毒的As2O3,故应引起注意。]

1.8 炮制对含树脂类药物的影响

性质。树脂类一般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媒中。

炮制的影响。常用酒、醋处理,提高溶解度,增强疗效。加热炮制可增强某些药物的疗效,但温度过高,可使树脂变性,反会影响疗效,如醋炒乳香、没药。

1.9 炮制对含蛋白质、氨基酸类药物的影响

性质。蛋白质是一类大分子的胶体物质,多数可溶于水,生成胶体溶液,一般煮沸后由于蛋白凝固,不再溶于水。纯洁的氨基酸大多数是无色结晶体,易溶于水。

水制的影响。由于蛋白质、氨基酸皆具有水溶性,故含有这类成分的药材在加工炮制时不宜长期浸泡于水中,以免损失有效成分,影响疗效。

加热炮制的影响。有毒蛋白质可通过加热处理,使有毒蛋白变性而消除毒性,如白扁豆。有些蛋白质、氨基酸等应避免加热,如雷丸、天花粉、蜂王浆等以生用为宜。某些蛋白质加热处理,产生一系列变化生成新物质,而具有治疗作用,如鸡蛋黄、黑大豆等经过干馏,能得到含氮的吡啶类、卟啉类衍生物而具有解毒、镇痉、止痒、抗菌、抗过敏的作用。氨基酸能和单糖类在及少量水分存在的条件下产生化学变化,生成环状的杂环化合物(一类具有特异香味的类黑素)如缬氨酸和糖类能产生香味可口的微褐色类黑素。亮氨酸和糖类能产生强烈的面包香味。(蛋白质能和鞣酸、重金属盐产生沉淀,一般不宜和含鞣质类的药物在一起加工炮制。酸碱度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稳定性、活性影响很大,加工炮制时应根据药物性质妥善处理。)

2 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2.1 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四气,亦称四性,指药物的寒、热、温、凉4种药性,它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之后,人体所发生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而作出的概括性的归纳。五味,指药物的辛、苦、甘、酸、咸,是药物滋味与功效相结合的归纳。凡药物性味多偏胜或偏弱,多不能满足临床用药要求,而通过炮制则可以很好地解决大部分中药之偏性。目前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具体分为以下几种:

缓和中药寒凉、温热之性。中药药性太热有伤机体之阴,太寒有伤机体之阳。通过炮制可以缓和药物的药性,以制其太过。性味缓和概括来说可以分为“以热制寒”和“以寒制热”两种。蒋俊等[1]通过研究表明,黄连经吴茱萸汁炮制后,黄连饮片中生物碱种类无显著变化,但却增加了吴茱萸汁含有的酚酸类、苦味素类和生物碱类成分,上述成分的变化可能是萸黄连寒性缓和的物质基础。任世禾等[2]研究表明,经甘草汁制后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含量降低,对缓和吴茱萸温燥之性,发挥功效起有利作用。

增强寒凉、温热之性。药物药性太过会损伤机体,但药性太弱又会使药物疗效不佳。经炮制以后,可以增强部分中药的药效。如当归本身虽然是性味辛热,但用于临床活血通络效果有时不太理想。吴双虎等[3]研究表明,氧自由基的增多是引起血瘀的重要因素之一。邓红娟等[4]研究表明,酒当归比生品当归对氧自由基的清除效果更好。可见,酒制当归可以使其活血通络效果更好。

另外,虽然有些药物本身药性已经很强,但是临床遇到重症患者时仍然会感觉药效不够,也可以经适宜炮制方法加以解决。周韶华等[5]研究表明,胆汁制黄连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其他制品,说明用胆汁制黄连可以增强其苦寒之性。

改变中药寒热之性。每一味中药生品药性均固定,但经炮制后有些药物的性味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使药物产生了新的功能,扩大了新药的来源。如天南星性温,经胆汁炮制后药性转寒,白宗利等[6]认为是由于胆汁中的成分浸入天南星内,从根本上影响了天南星的理化性质,使得胆南星药性由温转寒。赵宇等[7]通过分析前人研究,推测地黄炮制过程中梓醇含量的降低是地黄炮制前后药性改变的重要机制。

2.2 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升降浮沉是指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是中药的重要理论之一。一般而言,味辛、甘,性温、热是中药的浮作用,而味苦、酸、咸,性寒、凉的中药多有沉降作用。但有些中药经过炮制后,升降作用也会改变。徐海波[8]提出中药升降浮沉具有固有性、特殊性、双向性、不显性和可变性,并指出炮制与配伍是改变升降浮沉的重要因素。炮制对药物升降浮沉的影响总体来说分为以下 4 种:

生升熟降。如砂仁生品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本为升散之品,作用于中焦。熊磊等[9]研究发现,砂仁经炮制后,其缩尿功能显著提高,说明盐制砂仁可以下行温肾,作用于下焦。吕文海等[10]对莱菔子生制品水溶性成分群的变化进行研究,认为生莱菔子入煎剂,导致萝卜苷在水浸煎煮过程中转化为含硫化合物,而炒莱菔子入煎剂,即可抑制这一转化过程,使萝卜苷能在水煎液中存在,这种物质的转化,可能是莱菔子“生熟异治、生升熟降”药性的物质基础之一。

升者益升。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生品作用于上焦,主清泻心火,经黄酒炮制后,借黄酒升腾之力,引药上行,清头目之热。马雪松等[11]通过比较生黄连和酒黄连的表观油水分布系数,发现酒黄连的亲脂性大于生黄连,推测酒黄连通过血脑屏障的能力强于生品 ,这为进一步研究黄连“ 升者益升”原理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

生降熟升。大黄经酒炮制后,所含的蒽醌苷分解成蒽醌苷元,泻下能力被缓和,并且酒炒引药上行,可以清头目之热,临床上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等证。李先端等[12]研究发现,熟大黄较生大黄中蒽醌苷元类成分的含量有一定比例的下降,推测大黄经酒炮制后,化学成分的改变是大黄由峻烈泻下药转为治疗上焦疾病的主要作用机制。

降者益降。杜仲生用偏于益肝舒筋,经盐水制后可以直达下焦,使其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作用增强。曹宇[13]研究证明,经盐制后的杜仲所含杜仲胶被破坏,但其有效成分不损失,而且更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盐制杜仲的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作用增强的机制。

2.3 对归经的影响

改变归经作用。药物炮制后归经会发生改变,即使同一种药物经过不同的方法炮制,归经也会发生改变,进而改变药物的功效。如生姜入肺经,有发表散寒之功效;炮姜专入脾经,能暖脾止泻;干姜入心经则有回阳救逆之功效。王维皓等[14]研究发现,生姜中的特有成分色氨酸在其他炮制品中消失。姜辣素作为生姜的主要成分,经干燥或加热炮制后形成姜酚,成为干姜的主要成分。干姜在砂烫的条件下形成炮姜,产生姜酮。

增强归经作用。一种中药有时会归几经,同时作用于机体的多个脏腑、经络,治疗多种疾病。通过中药炮制可以增强某一种归经作用,使中药治疗某一脏腑经络的疾病更具疗效。中药炮制很多都是以归经理论作指导,特别是用某些辅料炮制药物,如醋炙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等。如青皮入肝、胆、胃经,用醋炒后,可增强对肝经的作用;益智仁入脾、肾经,经过盐制后则主入肾经;柴胡经醋制后,借醋之酸味入肝经,从而发挥疏肝解郁之功效;知母入肺、胃、肾经,具有清肺、凉胃、泻肾火的作用,盐制后主要作用于肾经,可增强滋阴降火的功效。

2.4 对毒副作用的影响

许多中药对人体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但通过炮制可以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不同的炮制方法,其解毒原理不同,包括使有毒成分减少、利用辅料解毒、使毒性成分发生转变等。如马钱子经过沙炒后,利用高温使有毒成分士的宁含量降低,以使毒性减小;斑蝥经米炒后,利用斑蝥素易升华特点和米对其的吸附性,使斑蝥素含量降低;乌头经煮制后,双酯型乌头碱转化为单酯型乌头碱,从而达到降毒减毒的目的。

综上所述,虽然炮制对中药药性影响的原理与机制还不是很明确,但是随着对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在中药研究中不断引入现代科技,新的思想和方法正在逐渐应用于中药的研究和探索中。要解决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影响存在的问题,应该更进一步的研究中药炮制的原理,明确中药的药性指标、有效成分以及作用部位。将中医药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真正做到既有创新又不失中医药本身特色的中药炮制。

[1] 蒋俊,徐江,贾晓斌,等.萸黄连饮片“反制"前后物质基础差异性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11,31(1):43.

[2] 任世禾,刘柏年.中药吴茱萸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J].中成药,2000,22(9):627.

[3] 吴双虎,薛承锐.氧自由基对血瘀证患者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9,5(5):287.

[4] 邓红娟,郭延生,曲亚玲,等.生当归、酒当归和油当归体外清除自由基活性研究[J].中草药,2009,40(5):784.

[5] 周韶华,潘五九,肖小河,等.中药四性的生物热动力学研究:黄连不同炮制品药性的微量热学比较[J].中草药,2004,35(11):1 230.

[6] 白宗利,任玉珍,陈彦琳,等.胆南星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0,12(4):15.

[7] 赵宇,温学森,武卫红.地黄不同炮制品中梓醇含量分析现状[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7):486.

[8] 徐海波.中药升降浮沉理论释义[J].中医药学刊,2001,19(6):558.

[9] 熊磊,胡昌江,帅小翠,等.砂仁盐炙前后“缩尿”作用比较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09,4(2):105.

[10] 吕文海,任涛,苏永汶.等.炮制抑制莱菔子中萝卜苷酶解转化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8):980.

[11] 马雪松,邹兵,姜晓艳,等.黄连及炮制品表观油水分布系数的测定[J].中外健康文摘,2011,8:93.

[12] 李先端,黄璐琦.炮制对中药大黄5种蒽醌成分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2):904.

[13] 曹宇.杜仲盐炙的化学成分和质量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

[14] 王维皓,李娟,高慧敏,等.从HPLC特征图谱分析姜在炮制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J].药物分析杂志,2009,29(8):1248.

R283.4

B

1004-2814(2017)03-0312-04

2016-11-25

猜你喜欢

药性生物碱黄连
黄连、黄连-生地配伍中5种生物碱在正常、抑郁大鼠中体内药动学的比较
白萝卜与中药同食,会解掉药性吗?
HPLC法同时测定痹通药酒中4种生物碱成分
黄连解毒汤对SAM-P/8小鼠行为学作用及机制初探
HPLC-Q-TOF/MS法鉴定血水草中的异喹啉类生物碱
HPLC-Q-TOF/MS法鉴定两面针和单面针中的生物碱
半夏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毒性研究进展
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研究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改进细菌群体趋药性算法在可用输电能力计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