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三农”思想战略维度论析
2017-04-04王喆芃李德芝庞丽铷
王喆芃,李德芝,庞丽铷
(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习近平“三农”思想战略维度论析
王喆芃,李德芝*,庞丽铷
(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现状,形成了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为目标的“三农”思想体系:依靠改革引领、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撑,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强;通过加强综合治理、开展生态保护和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创建美丽乡村,展现农村美;完善惠农富民政策、落实扶贫开发政策和实施转移就业政策,提高农民收入,引领农民富。
“三农”思想;战略维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解决“三农”问题关乎国家富强、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以及美丽中国建设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三农”思想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三农”的发展现状,结合理论与实践提出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新思路、新观点、新战略,形成了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为目标的“三农”思想体系,为新时期全面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实现“农业强”的战略决策
农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1]作为首要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部门是其他部门顺利进行生产的保障,是第二、第三产业持久发展的动力源泉。没有农业的支撑,第二、第三产业也就失去了强有力的物质来源,我国的强大也就无从实现。因此,要实现农业强,就必须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依靠改革引领、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撑。
1.实现农业强,根本要靠改革引领。当前,我国处于社会发展新阶段,开展农业工作仍面临诸多问题,须应对多方挑战。但从根本上来说,解决农业问题,还是要靠深化改革,特别是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这是顺应时代发展、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举措。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弄清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这里的供给是指农业生产的供给,而需求就是市场的需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市场内部调整和农业生产改革。农民作为改革的主体,在从事农业生产时,必须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合理调整产品生产结构,既要满足数量需求,又要落实质量标准,生产符合消费者要求的农产品。具体来说,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从4个方面入手:(1)优化产品结构。树立“大食物、大粮食”的理念,既要优化升级单一的农产品结构,又要全方位、多途径地开发利用多种农业资源,逐步形成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另外,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更加重视。农业生产应由最初粗放型的施肥喷药追求高产量的种植方式转向绿色生态的精耕细作,应将调整种植结构,生产绿色食品,不断满足消费者健康和食品安全的需要作为农业改革的重点。(2)优化区域结构。各区域间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各区域间的比较优势;在区域内要全面体现农产品质与量的优势互补、产与销的叠加效应,最大限度地突显规模生产效益和区域整体优势。(3)优化业态结构。推进三大产业的有效融合,带动形成农业产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条,构建新模式,打造新业态。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无形之网,在农业产销一体化的基础上,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时间成本,逐步引发“卖全国、销全球”的营销革命。另一方面,如今我国农村旅游市场前景广阔,“休闲+体验”式的生态旅游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应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4)优化经营主体结构。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营结构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农业改革的深入,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多样化趋势,各种新型经营主体开始涌现。应积极培育并有效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我国农业改革注入新鲜血液,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3]。当前,我国农业改革已初见成效,各项农业政策逐渐落实到位,农业转型仍然需要持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健康发展。
2.实现农业强,动力在于政策扶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帮助农业转型升级,保障其稳步发展。具体包括2个方面:(1)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现代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举措。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农村集体土地应该由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1]。(2)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今,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为我国农业发展增添了新活力,实现了农民自主经营、集约生产,满足了现代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要求,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作为一项新的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被纳入到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之中。同时,国家为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出台了相应的农业补贴政策。2017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承建高标准农田耕地,以省份为单位加权平均计算,平均每公顷财政资金投入不超过22500元[4]。这既保障了农民的土地利益,又扶持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鼓励支持,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经营形式,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显然,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政策在农业发展中的指引作用。在国家相关农业政策的推动下,构建完善且现代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指日可待。
3.实现农业强,出路在于科技支撑。举科技之力,开发新兴资源,扩大农业覆盖面;依科技进步,节约要素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找好方向,选对路线,成功引导其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5]应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的路线,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如今,以“互联网+”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以及各地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的农业技术服务,不仅增加了农业科技资源,普及了农业科技知识,实现了农民观念转变,而且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多方面的科技支撑。此外,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我国农业发展融集了各方资金,开拓了农村金融市场,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脚步。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强农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改革的引领、政策的扶持和科技的支撑。
二、展现“农村美”的战略举措
农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1]实现中国美以展现农村美为内在要求,而要展现农村美,离不开加强综合治理、开展生态保护和推进乡村文明建设。
1.展现农村美,必须加强综合治理。一直以来,环境问题是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农村环境脏乱差早已经成为农民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阻碍乡风文明发展的瓶颈。其中,如何处理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是影响我国农村生态建设的大难题。在农村,垃圾大多是随意堆放,有些自然坑塘、路边排水沟成了垃圾堆放的场所,造成垃圾围村。在污水处理方面,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尚不成熟,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污水回收、处理、循环、利用系统,污水处理率低,甚至有些地区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随意排放,直接污染了土壤、沟渠。此外,就地焚烧秸秆的现象在我国农村也时有发生,这种做法不仅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而且使雾霾天气持续恶化,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农村人居环境的脏乱差已经严重危及村民的健康,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治理农村环境,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美。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因地制宜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面对多地农村存在的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秸秆乱烧等问题,他强调:“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6]一方面,在农村进行综合治理,当务之急是抓好垃圾治理工作。应树立一种观念,形成一套模式,组建一支队伍,治理乡村环境问题。其中,树立一种观念,就是帮助广大农民树立垃圾分类观。从每家每户做起,在每个村庄安置多个垃圾分类点,引导农民到指定地点扔垃圾,垃圾点的垃圾最后由各村定时收集,集中销毁。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有效的“户分类,村销毁”的垃圾处理模式,减少农村中垃圾乱扔的现象。而组建一支队伍,就是要建立一支村庄环卫队伍,保持村容整洁,维护乡村面貌。另一方面,厕改工作也是我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应着手取缔农村中一直存在的旱厕,修建文明卫生的公共厕所。帮助农民改变落后习俗,培养文明生活方式,共建美丽乡村是国家综合治理农村环境的最终目的。
2.展现农村美,必须开展生态保护。生态环境是大自然的产物,秀美风景是大自然的馈赠,我们生活于其中,理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珍惜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应当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保证乡村生态安全。(1)划定“生态红线”[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只有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了解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他十分重视生态系统的休养生息,强调人类活动应顺应自然。生态系统同人类的生理机能一样,具有自我修复功能。要维持生态系统的长期运转,就必须保证这一功能的正常发挥,而“生态红线”的划定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保证。它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正常发挥的临界点为标准,既能满足人类改造自然的需要,又能维持自然本身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红线”是规矩,是准绳,时刻提醒我们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要守规矩、护标准,才能保发展。(2)妥善处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受了一定的破坏,代价极其惨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再多的金山银山也不能换一座绿水青山,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中国不能重蹈,牺牲生态环境换来的只是一时的金山银山,人民需要的是绿水青山享蓝天,而不是金山银山雾霾天。应明确“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7],正确处理好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农村各项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帮助农民群众树立环保意识,形成生态理念,构建人人崇尚生态保护的文明新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耗时长、任务重且见效慢,但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7],需要坚定不移地开展下去。
3.展现农村美,必须推进乡村文明建设。乡村文明是一个村庄发展的历史积淀,是乡村文化的代名词,也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重要标志。当前,构建美丽乡村仍然要以弘扬乡村文明为主攻方向,进而实现乡村乡土文化美。(1)传承乡土文化。我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是广大农村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下来的财富,既包括物质的东西,又包括非物质的东西。这是农村存在的根,也是农村发展的魂。如今,大批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村中往往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小孩,承载一村之魂的乡土文化无人传承。面对如此境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必须在留住乡韵、记住乡愁、存住乡情上下功夫,保护一方水土,守护一方文化,切不可让农村成为记忆中的故园。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对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强调保护其历史风貌,避免大拆大建。此外,在保护民间文化方面,应重视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重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2)弘扬和谐乡风。我国农村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形成了敦亲睦邻的文明乡风。塑造和谐乡风,关键要在培育文明家风上下功夫,我国古代就有修身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可见,优秀的家风是塑造一个人的关键。当前,弘扬和谐乡风,更需要从个人、家庭着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的乡风离不开一个个和谐家庭的共同营造。良好家风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是经祖祖辈辈恪守的家国文化,是于润物细无声中的言传身教。同样,和谐乡风的塑造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影响作用,规范农民行为,培养文明村民。由此看来,构建美丽乡村,展现农村美,不断加强综合治理、开展生态保护和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三、引领“农民富”的战略途径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回答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问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1]。农民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持久动力,其在各项工作中处于重心位置。当前,解决好农民问题,难点在于实现农民增收,这就要求不断完善惠农富民政策、落实扶贫开发政策和实施转移就业政策,增加农民收入,引领农民致富。
1.引领农民富,必须完善惠农富民政策。惠农富民相关政策涵盖范围广,涉及民生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主政期间,就提出要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国民收入分配的大格局中考虑农民收入问题,统筹安排,实现农民增收。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增加农民收入,要构建长效政策机制,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多种途径,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6]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只有依靠农民、引导农民、富裕农民,将惠农富民政策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收入,才能让农民真正过上体面的生活,才能让农村真正成为梦想的家园。
2.引领农民富,必须落实扶贫开发政策。贫困人口基数大,扶贫工作不到位,一直是我国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进行调研,通过实地走访,明确贫困地区现状,了解扶贫工作进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初步形成了我国开展扶贫工作的新思想,并指明今后工作的主要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顺利完成脱贫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落实扶贫开发政策。具体来说:(1)扶贫先扶志。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扶贫为“输血”,以扶志做“造血”,很好地解释了扶贫与扶志二者的关系。在扶贫工作中,“输血”输资金、技术、人才,“造血”造志气、信心、精神。大力宣传农民群众身边劳动致富的典型,以典型为榜样,树信心,长志气。贫困地区也可以实现先富,关键在于人们意识的转变。一旦观念树立,贫困地区便可以凭借当地优势,依靠自身努力,借助政策支持,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实现优先发展。(2)扶贫必扶智。脱贫要策略,脱贫更要智慧。以智代蛮,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长智,归根结底要靠教育。教育是扶贫的出路,扶贫是教育的依托。教育是内化人思想、外化人行为的根本途径,是根除贫困、阻止其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3)精准扶贫。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此后,在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践中,这一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成为习近平扶贫开发工作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开展扶贫工作的主要手段。“六个精准”是指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8]。“五个一批”是指采取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和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使贫困地区人口一批批实现脱贫[9]。根据“六个精准”分类别、找原因,利用“五个一批”施政策、脱贫困,极大提高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此外,健康扶贫,让农民群众在奔小康的道路上不因疾病返贫;易地搬迁,让困难群众离开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另谋职业和出路。这为2020年顺利完成脱贫任务创造了条件。总体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论断,是破解我国脱贫难题、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长效机制,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
3.引领农民富,必须实施转移就业政策。就业是民生之本,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也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难题。通过农村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可使一部分人顺利脱贫。实施转移就业政策,关键在于一个“转”字,帮助农村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寻找就业门路,稳定工作和收入。在此基础上,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农民致富。实施转移就业政策,应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1)优化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环境是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要保证。人力资源市场应规范用人、平等用人,为消除就业歧视、促进共同择业提供广阔平台,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发挥自身优势,寻找合适工作,获得满意收入。(2)完善就业服务。各地人力资源部门应定期向社会公布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及时发布有关岗位招聘信息,免费提供就业指导、相关职业介绍等基础服务,使农村劳动力在充分了解相关就业信息的基础上自主择业,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此外,加强三大产业间的劳务协作,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就业。(3)扶持返乡创业。面对城镇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的现状,一部分农民工开始选择返乡创业,这就需要完善的返乡创业政策以及相应的制度支持。通过新建创业基地,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场地支持,减少创业成本;通过聘请专家指导,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技术支持,降低创业风险;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资金支持,降低创业门槛,帮助返乡创业者成功实现创业。总之,落实惠农富民、扶贫开发和转移就业政策,是增加农民收入、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战略举措,必须坚定不移地一以贯之。
综上所述,习近平“三农”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全面推进“三农”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蕴。“三农”本身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需要相得益彰。不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就失去保障,实现农村美、农民富就缺乏现实基础;不重视农村的“社会细胞”功能,解决农业和农民问题就失去根基,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就没有社会基础;不重视农民的主体地位,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就失去人力资源和价值支撑,实现农业强、农村美也就无从谈起。由此可见,实现农业强必然要求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强化改革的引领、政策的扶持和科技的支撑,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展现农村美必然要求留住乡韵、记住乡愁,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社会和谐;引领农民富必须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完善惠农富民、扶贫开发、转移就业政策,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三农”问题关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是落实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攻坚期,只有正确认识、科学决策、全面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才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进而为实现中国强、中国美、中国富凝聚正能量,共筑中国梦。
[1]曹昆,赵纲.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N].人民日报,2013-12-25(1).
[2]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153,197.
[3]王宇,林晖.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N].人民日报,2015-12-26(1).
[4]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土地治理项目计划编报事宜的通知[EB/OL].(2016-12-02)[2017-03-09]. http://nfb.mof.gov.cn/zhengwuxinxi/gongzuotongzhi/201611/t20161109_2454295.html.
[5]刘明霄.习近平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手中有粮,心中不慌[EB/OL].(2013-11-28)[2017-03-09]. http://china.cnr.cn/gdgg/201311/t20131128_514264155.shtml.
[6]新华社.习近平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民安居乐业[N].人民日报,2016-04-29(1).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8-209.
[8]张艳玲.习近平扶贫新论断: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和精准扶贫[EB/OL].(2016-01-03)[2017-03-09]. http://news.china.com.cn/txt/2016-01/03/content_37442180.htm.
[9]王政淇,刘军涛.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N].人民日报,2015-11-29(1).
(责任编辑: 林小芳)
AnalysisonXiJinping′sstrategicdimensionsof"Threerural"thought
WANG Zhe-peng, LI De-zhi*, PANG Li-ru
(InstituteofMarxism,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Taigu,Shanxi030801,China)
Xi Jinping as the core of the new central collective leadership combin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the new period, and forms a strategic dimension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trong agriculture,beautiful rural areas and wealthy farmers: (1)relying on reform lead, political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to strengthen the position of agriculture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economy and achieve a strong agriculture; (2)strengthening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to create a beautiful countryside and show rural beauty; (3)improving the policy of benefit farmers,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transfer employment to increase the farmers′ income and lead them to become rich.
"Three rural" thought; strategic dimension; strong agriculture; beautiful rural areas; wealthy farmers
F320;F323.22
A
1671-6922(2017)05-0016-05
10.13322/j.cnki.fjsk.2017.05.003
2017-03-24
中国农学会课题(PCE1404)。
王喆芃(1993-),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为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