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妙丸加味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2例
2017-04-04何芝林
何芝林
(广东省阳西县人民医院,广东 阳西 529800)
临床经验交流
四妙丸加味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2例
何芝林
(广东省阳西县人民医院,广东 阳西 529800)
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一组慢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急性期以起病急骤,突发单一关节红肿剧痛,血尿酸增高为主要特征,同时可伴有发热、血沉增快、白血球上升等全身症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本病的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近年来,笔者自拟四妙丸加味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6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2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男40例,女22例;年龄17~69岁,中位年龄45岁;病程1天~7年,平均4.5年;初次发病45例,反复发作17例;足部关节病变54例,手部关节病变8例。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临床表现:①无症状期。仅有血尿酸持续增高或波动性增高,而无临床表现。从血尿酸增高至出现症状的时间可长达数十年,有些甚至终生不出现症状。②急性关节炎期。患者常在半夜突然起病,因关节疼痛而惊醒。初为单侧关节炎,偶有双侧或先后发作,以第1拇趾关节为多见,其次为踝、手、腕、膝、肘及足部其他关节,病情反复,可发展为多关节炎,出现红、肿、热、痛和活动受限,大关节腔亦可有渗出,先有发热、疲倦、厌食、头痛、白血球增高,血沉加快,1~2周后症状缓解。间歇期数月或数年,亦有不再发作,多数在1年内复发。受寒、劳累、感染、关节创伤、手术、饮酒、食物过敏或进食嘌呤含量高的食物、精神刺激等为诱发因素。③慢性关节炎期。表现为多关节受累,发作较频,缓解缩短,疼痛加剧,可出现痛风石、关节畸形或活动受限。④肾结石。有10%~20%原发性痛风患者合并肾结石。可有肾绞痛、血尿。⑤肾痛变。出现肾间质性炎症和肾血管损害导致肾功能不全。可有高血压、间歇蛋白尿、尿比重降低、血尿素氮及肌酸升高等。
2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合理的饮食控制,服药期间保证充足的水份摄入(多饮水每天不少于2000mL),规律的生活,适当的体育运动。
中药内服:采用四妙丸加味治疗。黄柏l0g,牛膝15g,薏苡仁30g,苍术10g,防己10g,杭白芍10g,豨签草30g,车前子15g,葛根15g,防风10g,金钱草30g,海金沙15g,威灵仙15g。随证加减。1日1剂,7天为一疗程,治疗1~2个疗程。
3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关节肿痛消失,活动如常,化验检查血尿酸正常,治疗后3个月内未复发。有效:症状减轻,关节红肿、热、痛减退,或化验检查血尿酸未降至正常范围,或治疗后症状、体征、化验正常,但在3个月内复发。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化验检查血尿酸未降。
4 治疗结果
治愈31例,有效2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8.7%。
5 讨 论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病前没有任何先兆。轻度外伤,暴食高嘌呤食物或过度饮酒,手术,疲劳,情绪紧张,内科急症(如感染,血管阻塞)均可诱发痛风急性发作。常在夜间发作的急性单关节或多关节疼痛通常是首发症状。疼痛进行性加重,呈剧痛。体征类似于急性感染,有肿胀,局部发热,红及明显触痛等。局部皮肤紧张,发热,有光泽,外观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大趾的跖趾关节累及最常见(足痛风),足弓,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和肘关节等也是常见发病部位。全身表现包括发热,心悸,寒战,不适及白细胞增多。
开始几次发作通常只累及1个关节,一般只持续数日,但后来则可同时或相继侵犯多个关节,若未经治疗可持续数周。最后局部症状和体征消退,关节功能恢复。无症状间歇期长短差异很大,随着病情的进展愈来愈短。如果不进行预防,每年会发作数次,出现慢性关节症状,并发生永久性破坏性关节畸形。手足关节经常活动受限。少数患者,骶髂,胸锁或颈椎等部位关节亦可受累。黏液囊壁与腱鞘内常见尿酸盐沉积。手,足可出现增大的痛风石并排出白垩样尿酸盐结晶碎块。环孢菌素引起的痛风多起病于中央大关节,如髋,骶髂关节,同样也可见于手,甚至破坏肾小管。
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多因平素过食膏粱厚味,以致湿热内蕴,兼受风寒外邪,侵袭经络,寒邪化热,湿热凝炼生痰,流窜肢节、阻滞气血经络,造成血行不畅而致。加味四妙丸方中四妙丸清热利湿,葛根、豨莶草、威灵仙、车前子、防风、防己祛风湿通经络,杭白芍缓急止痛,海金沙、金钱草增强利湿之力并有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全方有清热利湿,祛风通络的作用[2]。治疗期间配合饮食调理,能降低血尿酸,解除关节疼痛。因此,四妙散加味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简单、安全、有效。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51.
R255.689.7
B
1004-2814(2017)01-0026-02
2016-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