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食用菌产业“十三五”发展策略探讨
2017-04-04林汝楷王建宝
林汝楷 王 蕾 王建宝
(三明市食用菌技术推广站,福建三明365000)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要求各行各业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福建三明市食用菌产业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并实现进一步快速、健康发展?笔者对三明市食用菌产业近几年的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三明市食用菌产业“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与发展策略,旨在促进三明市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1 产业发展特点
1.2 多菌类,有特色2015年,三明市栽培食用菌种类达40多个,产量最多的是香菇、木耳,分别占总产量28.4%和20%。产量占5%以上的种类还有平菇8.2%,金针菇7.4%,竹荪5.7%。三明野生正红菇、梨红菇的产量、品质居世界前列,年采集干品量估计近千吨。
1.3 工厂化生产初具规模三明市2011年底只有8家工厂化生产企业,2015年底迅速增加至30家,初步形成了以尤溪县为龙头,沿向莆铁路线的工厂化企业带分布。企业总数排在全省第4位。笔者所称的“工厂化生产”是指在相对可调控的环境设施条件下,以高效率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作业为主,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特点的一种现代食用菌生产方式,因此将全市一些设施化、规模化香菇生产企业也纳入工厂化企业范畴。
1.4 多种生产模式并存除了迅速发展起来的工厂化生产模式,三明市现阶段仍然存在很大比例的传统农户型生产模式、“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工厂化生产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交通较便利的尤溪、沙县、永安、将乐、泰宁、建宁等县(市),生产种类主要是那些出菇同步性好、二氧化碳耐受性强的食用菌如白色金针菇、海鲜菇、银耳、绣球菌、杏鲍菇、草菇、秀珍菇、长根菇等。传统农户型生产模式、“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在各个县(市、区)都有分布,生产种类主要是香菇、双孢蘑菇、黑木耳、毛木耳、竹荪、灵芝、姬松茸、滑菇、猴头菇等出菇周期长、占用空间大的食用菌。
1.5 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居主导地位三明市食用菌公司26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公司15家,农民专业社137家,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5家。公司与合作社为龙头的产业化链生产经营总产值约为10亿元,占总产值58%以上。
1.6 积极示范应用生态化生产技术(1)2015年三明市食用菌代用料栽培总规模达到2.6亿袋,占42%;(2)已在大田、永安分别建立1个正红菇人工促进增殖技术试验示范基地;(3)在将乐、永安、大田、宁化、尤溪、建宁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农林菌融合套作或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如芋头、冬瓜、竹林套种竹荪的规模达数千万平方米。
1.7 积极示范应用新业态(1)探索食用菌与旅游、科普及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发展菇文化产业。已分别在尤溪县省级农民创业园、梅列区三真生物公司建立1个食用菌科技文化展示厅,在大田县建立1个红菇菌林景观园;(2)探索发展食用菌电商业务,已有近10家企业开始进行示范应用。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特色食用菌产量不高三明市特色食用菌如绣球菌、长根菇等的产量不高,生产量最大的食用菌是海鲜菇、香菇、白色金针菇、银耳等市场常见食用菌。近几年这些食用菌在全国多数地区已出现常态化供大于求格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产已进入微利时代。
2.2 工厂化企业面临三大困难(1)利润空间日益压缩。在全国食用菌工厂化企业数量与产量激增、产品相对过剩的大市场环境下,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不可避免地出现菇价大幅波动。而企业生产成本则上升很快,利润逐年下降,已出现企业减少日产量、停止新建、扩建项目等现象。(2)电价扶持政策环境不均等。据调查,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电费成本占总成本的三分之一左右。建在农民创业园、科技示范园等规定园区内的企业可以享受到优惠电价,而早期建立的企业一般都不在规定园区,无法得到优惠,竞争处于劣势。(3)企业技术人才紧缺,用工难。目前三明市绝大部分工厂化生产企业由于技术人才紧缺,生产效率普遍不高。不少企业一到农忙季节,经常遇到季节性用工困难,给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严重影响。
2.3 产业扶持重点与三明发展格局有些差异福建省近年重点扶持工厂化生产,对生态化生产、融合化开发暂未列入扶持指南。
仅从初始压实状态的孔隙分布特征看,控制纳米氧化物的总计掺入量很关键,掺入量过大,会在小孔径范围内形成大量小孔隙;掺入量过少,则并不能对大孔隙产生明显的充填作用。但纳米氧化物调控膨润土胀缩性能的优劣,需要通过吸水膨胀后的孔隙分布特性评价。
2.4 当前技术队伍现状与产业发展新形势不够适应需要加快培养视野宽、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3 “十三五”期间的产业发展思路
3.1 发展方向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采用工业化的技术手段,在相对可控的环境设施条件下,组织高效率的机械化、自动化作业,实现食用菌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周年化生产。可以说,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是最具现代农业特征的产业化生产方式。但笔者认为,在现阶段,三明市发展现代食用菌产业不能局限于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必须坚持“工厂化、生态化、融合化”因地制宜、协同发展。其原因在于:
(1)工厂化生产存在限制因素。一是对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营销能力、地理位置要求高,需要强大的资金基础、技术条件和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入门槛高;二是生产品种有限,市场同类产品众多,市场竞争激烈,多数品种已出现产品相对过剩现象;三是很多品种在短期内无法实现工厂化生产;四是对三明市企业而言,由于栽培原料和产品市场“两头在外”,即棉子壳等主要原材料来自外地、食用菌产品也主要销售外地,进行工厂化生产没有竞争优势。
(2)生态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化生产是指充分利用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林业生产等人类经济活动衍生出的适宜生态环境栽培食用菌,并能对栽培环境起优化作用的食用菌生产方式,例如利用林下荫蔽、湿润条件发展红菇生产,在田间或林下套种竹荪、木耳、香菇、灵芝等食用菌。三明市的地形特点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地多、森林覆盖率高,而且气候温暖湿润、农林废弃物资源丰富,发展食用菌生态化生产的潜力巨大。三明市发展生态化生产的主要意义在于:①实现差异化发展。三明市山区有丰富的正红菇、梨红菇、松乳菇等特色珍稀食用菌资源,据估计目前全市产正红菇林地约5333 hm2,年产量近40 t。这些食用菌属共生菌,需要与壳斗科等特定种类的树木共生,目前无法实现完全人工栽培,也不能在没有适宜的树种条件、气候条件的地区生产,是三明的特有产业资源。积极试验示范这些食用菌的生态化生产技术,可以依托生态资源的区域差异,实现食用菌生产的“差异化”或称“特色化”发展,避开市场的同质竞争。同时还开辟出一条生态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有效途径,提高生态林区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提高农民对生态林保护的自觉性。三明市近几年积极试验示范正红菇生态化生产技术,已取得一定进展[1]。②获得综合效益。推广应用农作物或林下套种竹荪、木耳、香菇、灵芝等食用菌生态化生产不仅可节本增效,还有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例如三明市将乐县近几年利用槟榔芋或瓜棚下空地套种竹荪达6.67×105m2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套种节省了栽培竹荪搭棚的成本每亩达1000多元,而竹荪的培养料残余则是槟榔芋、瓜类作物优质的有机肥,可以提高它们的产量、质量和土壤肥力,且节省专门施有机肥所需的劳力和肥料成本,一举多得。
(3)融合化发展是现代大农业的发展趋势之一。融合化是指使食用菌生产成为循环经济的一环,从而使资源得到多级利用,或成为综合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休闲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相互融合,使得经济结构更合理、更完善,整体效益更高。应加强多部门协作建立以项目为纽带的部门间合作体制与机制,将食用菌产业积极融入其它业。
3.2 发展重点
3.2.1 优化区域布局 在福银高速公路沿线的县市区大力发展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在尤溪、将乐、永安、宁化海拔800 m以上适宜地区建设优质夏秋季节木生菌鲜品规模化产区;在全市水稻、玉米、五节芒等秸秆丰富产区重点发展草腐菌栽培;在建宁、宁化、将乐、泰宁建立西北部珍稀食用菌特产区;在大田、三元、明溪、清流、宁化建立“三山(戴云山、玳瑁山、武夷山)”正红菇等特色共生菌增殖技术示范带。
3.2.2 打造国家级优质菌种研发、生产基地 以开发适应现代菌业需求的特色新菌种,促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完善、提升三明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三明市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尤溪省级农民创业园“国家级食用菌品种改良中心福建分中心”等重点菌种研发、生产主体的设施装备与研发运营水平。
3.2.3 打造产业聚集区 “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在条件较好的地区优先打造高端产业聚集区,带动全市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重点在尤溪省级农民创业园建成面积达7.67×105m2、总投资达5亿元、日产鲜菇能力120 t的食用菌产业聚集区,包括“四区两平台(3.33×105m2工厂化食用菌生产聚集区、2.67×105m2食用菌家庭菇场区、6.67×104m2食用菌产品加工区、1×105m2食用菌科研试验示范孵化区、物联网应用平台和食用菌园管理服务平台)”。
3.2.4 积极发展生态化生产和融合化产业 ①引进、研发熟化红菇、乳菇、羊肚菌、鸡等特色野生菌生态化生产技术,根据自然资源特点和现有产业基础,在各县分别建立1~2个试验示范基地;②积极推广应用农作物或林下套种竹荪、木耳、香菇、灵芝等食用菌生态化生产;③积极推广通过食用菌链实现农林下脚料多级利用、增值增效、变废为宝的生产模式,例如“农林弃物→食用菌→菌渣养蚯蚓、昆虫等消渣动物→消渣动物养畜禽鱼→残余物制有机肥”模式;④积极探索建立农林菌游融合化产业模式。经多部门合作调研,明溪县夏坊乡现已开始筹建一个由香菇、桑黄等食用菌资源循环利用园、湿地水鸟观光区、农耕桑丝休闲体验区等组成的融合化产业园。
3.3 发展策略
3.3.1 实施科技兴菌战略 ①加强新品种研发工作。以三明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三明市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尤溪省级农民创业园“国家级食用菌品种改良中心福建分中心”为主力军,围绕工厂化、生态化、融合化菌业研发食用菌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②引导、扶持若干有条件的食用菌企业(合作社)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或技术研发平台,加快科技创新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走创新发展之路;③支持食用菌协会发挥生力军作用,允许、鼓励食用菌协会申请、承担政府食用菌科技示范推广项目。
3.3.2 加强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通过在三明市22个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区集成优新技术、提升设施水平、促进标准应用和强化服务指导,示范带动标准化示范区及周边农户提高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水平,促进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主要建设内容包括:①应用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高的拌料、发酵、装袋(瓶)、灭菌、无菌车间接种、隧道发酵、物联网菇房智能控制系统等现化化装备;②完善田间工程(如园区干支道或步道硬化等)、设施菇棚(房)、产品预冷、采后商品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及设备;③加强防虫网、粘虫色板、杀虫灯、微喷、水帘降温等生态栽培技术和菇房温湿气智能调控技术的应用,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控措施。
3.3.3 加强技术培训与推广 ①加强食用菌科技人员的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帮助食用菌科技人员拓展知识面,切实提升技术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②培训新型菌农。食用菌科技人员要深入到乡村与企业,咨询到户,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菌农,促进食用菌产业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