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智慧政府”建设探索研究

2017-04-04王舒芳

中国经贸 2017年2期
关键词:信息共享网络

【摘 要】当前信息化技术手段不断突破,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都为打造“智慧政府”,继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技术支持。公民对于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生活服务信息共享等需求不断增加,这也我们切实推动建设“智慧政府”,继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本文旨在结合原静安区实际情况,对当前“智慧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分析,继而提出个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网络;信息共享;智慧政府

随着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通信网络、智能终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打造“智慧政府”建设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技术支持。同时,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公众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生活服务信息共享、网上业务办理等需求不断增加;政府寻求工作效率提高,同时期望提升公众满意率的需求也在逐步提升,这都成为推动“智慧政府”建设的有力动因。本文旨在结合原静安区实際情况,对当前“智慧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分析,继而提出个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智慧政府”建设的先决条件

“智慧政府应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资源全面融合的、提供统一完善服务体系为特征的新型政府形态。核心内涵是将城市运行的各类数据整合,并进行快速、有效分析,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政策,从而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更好地为市民服务。具有一体化、协同化、互动化、最优化的特点。”结合个人观点,我认为“智慧政府”建设存在两个先决条件:一是技术进步;二是观念转变。

1.外部因素,即信息化技术进步及运用

技术进步是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进步,包括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数据统计等一系列技术的开发及运用。近年来,信息化技术手段不断发展,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尤其是我国政府系统的应用,仍值得探讨。以我工作区域原静安为例,网络基础设施搭建主要由区信息委负责,建有政务内网,但区属企业、部分事业单位未纳入内网。且法院、检察院等部门使用内部网络,与其他委办局数据不互通。

2.内部因素,即传统政府行政观念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观念转变,既传统政府行政观念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自身出发,设置以方便群众为先的智慧服务模式,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一些问题,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政府形象。服务型政府这一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但当前,政府职能转变依旧还在探索和转型阶段,如何将这一概念实体化,仍值得探讨。同时,我国干部年龄结构依旧偏高,对于新兴技术手段的接受和使用相对于年轻人较慢,这也制约了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运用。

二、现阶段我国“智慧政府”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1.当前我国“智慧政府”建设缺乏顶层建设

从长期规划设计来看,国家层面还没有给出相应的指导意见。2010年国家发改委将“云计算”确定为重点发展项目,2013年1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等,这些部门都对“智慧政府”建设相关方面开展探索、研究,但缺乏具体主管及相应的协调小组;从内涵设计来看,“智慧政府”定位、具体内容(如智慧政务、公共服务平台等)、重点项目等认知依旧不同。以静安为例,当前静安“智慧政府”建设直观可见的改变主要集中在静安门户网站建设(政务公开、便民信息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企业相关信用信息整合共享)等方面。

2.信息壁垒及信息安全问题依然严峻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信息壁垒问题仍未打破,缺乏整体性领导;省内、市内各部门发展水平不均,出现多头管理,重复建设等问题;上下级间、部门间资源共享问题未解决。而信息安全方面,以静安为例,当前使用的内部网络平台(政务内网),并未进行物理隔绝,存在隐患。且该政务内网并未将公检法、区属企业、事业单位等纳入,信息传递依旧存在障碍,使用互联网传递信息,又存在信息泄露等问题。同时,信息安全监管和问责机制也有待进一步落实。

3.只建不管现象依旧存在

静安区在政府信息化建设方面,一直处于较为领先的位置。但只建不管现象依旧存在。2014年,静安区试点应用电子会务系统,将会议材料以电子版数据在云端共享,使用智能终端下载,继而实现无纸化会务,然而该平台只在发布会议及后期为数不多的区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被使用,目前处于搁置状态。I-Jingan网络覆盖面依旧较小,网络信号强度、速率等依旧有待提高。不少信息化项目由区信息委牵头组建上马或是建设完成后,缺乏相应的运作和维护机构。

4.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机制不足

政府能力有限,除信息化建设外还有许多其他职能,没有精力全身心投入“智慧政府”建设,单靠政府投入不能够完全支持“智慧政府”建设。有些地区已尝试引入市场机制,但目前“智慧政府”市场化运营环节还相当薄弱。我国市场化运作环境还不成熟,信用危机、安全问题还有待解决。

5.缺乏相应完善的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

我国对于“智慧政府”的评估机制还不完善,无法对“智慧政府”建设进行有效的评估,以期为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同时,缺乏监管机制,由于“智慧政府”建设资金是通过财政拨款,更加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监管,防止政府部门专款不专用,阻碍“智慧政府”的建设。

三、推动我国“智慧政府”建设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1.宏观层面构建合理的顶层架构

国家层面应当尽快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搭建组织领导架构,完善领导层级建设,建立健全“智慧政府”建设的规范性规划。在明确“智慧政府”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建设方向、建设内容。现阶段仍应当以试点建设为主。我国各地政府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同一省、市内部发展也不平均。应当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推动试点,等条件成熟再进一步扩大覆盖区域。

2.构建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资源的全面融合和分析是“智慧政府”建设十分重要的内涵之一。大数据时代,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建立统一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数据集成平台,为信息共享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推动解决数据独占性问题。搭建沟通、共享机制,完善政府资源整合、企业资源整合、社会资源整合、社会服务整合,从而形成一个联动的整体。通过信息平台建设,将原本各级政府、各部门拥有的部分独占性数据、资源实现共享,这从一定程度上也会损害一些部门、政府利益,在实践过程中一定会得到挑战。我认为,在信息共享机制建设方面,还应健全数据获取权限管理机制,既设置数据使用的权限,保证部门一部分数据的当然独占性,获取部门的配合,更好的打造“智慧政府”。

3.探索和尝试引入市场机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在“智慧政府”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成为可能。现今数据采集、信息获取的途径呈现多样性,不少企业更是以数据、信息采集为业务,这为“智慧政府”建设数据收集提供引入市场机制的有利条件。同时,按照行政层级划分,我国较低层级的部门,如政府的职能機构、派出机构,由于其直接接触民众,处理的也是与民众息息相关的问题,其数据组成多为信息量大,但较为基础,不涉及重要(保密)数据,因而,我觉得在基层政府,尤其该引入市场机制,如将一些数据库建设项目交由企业来完成等。

4.建立健全评估监督机制

一是要拓展评估的范围,从项目前期的必要性、可行性评估论证逐步向项目的全过程评估进行扩展。二是要增加评估监督的力度,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专家乃至社会公众进行评估和监督。在传统电子政务中,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往往是单向的。例如,民众可以浏览网站,获取有关信息。随着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发展,为政民互动提供了新手段,同时也为公民评估、互联网监管提供了平台。三是要提升评估监督的频率,使监督评估成为“智慧政府”推进过程中的经常性控制措施。

5.扩大“智慧政府”建设影响力

“智慧政府”建设是以用户为中心,提供统一完善服务体系的新型政府形态。其具有个特定客体,即公民参与。这就要求进一步扩大“智慧政府”建设影响力,打破自己创建自己用,自娱自乐模式,加强相应的公共服务系统(如:便民服务信息发布平台等)、政务社交平台、网上办事平台的宣传力度,推荐公民关注并使用。

参考文献:

[1] 周向红 洪佩军.从智慧政府到智慧城市.[J]《检察风云》.2012(15):16-17

[2] 徐继华,冯启娜等.智慧政府:大数据治国时代的来临.中信出版社2014-02

[3] 姚乐 樊振佳 赖茂生. 政府开放数据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整合初探.[J]《图书情报工作》.2013, 57(13):12-17

[4] 白柠.《对完善电子政务管理机制的思考》. http://egs.hust.edu. cn/guandian/200813/KE83GK

8C24.html

[5] 智慧政府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7041543/16193649. htm?fr=aladdin

作者简介:

王舒芳(1988—),女,现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15级MPA研究生1班。

猜你喜欢

信息共享网络
横向动态联盟的信息共享效应研究
基于WebGIS的合肥中小企业信息共享平台的研究
基于供应链的制造业服务化客户逆向服务研究
中国铁水联运信息系统物理框架设计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