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危机信息获取方法探讨
2017-04-03王素霞
王素霞,李 霞
(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大学生心理危机信息获取方法探讨
王素霞,李 霞
(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心理危机信息获取是否全面、准确、及时是决定心理危机预警成效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危机信息的获取还面临很多障碍。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心理问题,扫除认知障碍;利用多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大学生确立对待心理问题的科学态度;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培育制度,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信息获取提供队伍保障;充分发挥心理普查、重点排查、月报的作用,提高心理危机信息收集的质量;完善心理约谈的规范和流程,加深大学生对心理问题、心理咨询的正确认识,从而提升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的成效。
大学生;心理危机信息;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各种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建立心理危机预警体系,但其实际运行效果不够理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心理危机信息的获取不够全面、及时、准确。因此,分析阻碍心理危机信息获取的因素,寻找解决对策,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阻碍大学生心理危机信息获取的因素
目前,高校普遍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制度。虽然心理危机预警对于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实际效果取决于心理危机信息的收集。但是,在我们的实际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中,经常遇到学生掩盖自己的心理问题,心理危机信息收集不全面、不及时和不充分的现象。
首先,人们对“心理疾病”一词存在误解,“病耻感”较重,一般不愿向外界暴露自己的心理问题[1]73。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于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误解和回避:有了心理问题不愿向心理委员、心理辅导员和心理咨询老师求助,甚至一谈到找心理委员、心理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就被认为是“有病”;而心理委员也觉得把具有心理问题、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情况报告给老师是“打小报告”;真正有心理疾病的同学在心理普查和重点排查中也有隐瞒现象。这些都干扰到了心理危机信息的收集,降低了心理危机预警的成效。从微观看,这是把心理问题道德化所导致的认知态度;从宏观上看,这是我们民族的道德理想主义传统所塑造的文化心态。从“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章句下》)的人类自我意识传统,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家国情怀,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价值取向,再到具体生活中“慎独”的自我修养,都有把人的现实性消解在理想性中的色彩。在道德理想主义的氛围中,我们没有承认人的现实性和丰富生活的传统,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承认和关注人的心理健康的传统,而把心理问题简单归于道德缺陷,并诉诸道德人格的修养和完善。
其次,在家长、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缺乏与孩子平等对话的态度。“父为子纲”,“天、地、君、亲、师”,在这样的传统下,常常是家长、社会为孩子立规、立法、立志,孩子只能被动地接受,否则就是不听话的孩子。虽然时代在进步,我们也认为这是家长制的作风,但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这种状况并没有真正改变。家长、社会对孩子缺乏平等的态度,高校教师也缺乏对大学生的了解和平等对话,而更多的是教导、训诫。这样一来,面对家长、教师和社会,孩子也就或者顺从,或者掩盖,而不愿意敞开心扉。
再次,按照社会需要规范大学生,却忽视他们的个性。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总是按照社会的需要教育、引导、规范年轻一代,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的独立性和个性需要。马斯洛解释说,人的需要具有多层次性,而且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潜能和价值,只有承认和尊重这些,才能有个性化的人才成长。忽视个体的独立性和个性,不仅会导致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机,还会导致个人掩藏其心理问题。就心理危机的预警而言,这会极大地增加心理危机预警的困难,降低心理危机预警的效果。
最后,由于在社会生活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强调团结但缺乏坚持原则和认真科学的态度,这影响了心理危机问卷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秦汉以来的人治消解了西周奠定的礼制,使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契约精神中断了,由此形成了部分人在社会生活中强调团结却缺乏坚持原则、缺乏认真负责的心态。例如,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部分学生不会认真、科学、负责地填写,而是敷衍了事,甚至存在代答的情况。再例如,有些心理委员即使发现有的学生有心理问题也不报告,因为坚持原则、认真负责往往被看作较真、不灵活,甚至是找麻烦。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信息获取的措施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体系,就队伍建设而言包括专兼职教师、院(系)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等;就制度建设而言包括心理普查制度、重点排查制度、心理健康状况月报制度、约谈制度、危机预警教育制度、与精神卫生机构的合作制度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在这些制度框架下开展工作,收集有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信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心理问题,扫除认知障碍
前面已经阐明,在我们这个带有道德理想主义传统的国度里,泛道德化是根深蒂固的社会心态。因此,学生对于心理疾病、精神疾病普遍有“病耻感”,这种对心理问题的误解导致学生回避、隐藏自己与别人的心理问题,严重干扰了心理危机信息的收集。针对这种普遍的认知心态,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学生把心理问题与道德品质区别开来,引导学生正确、客观、理性地看待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这对于准确、及时、全面收集大学生心理危机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在宣传中,要明确把心理问题与道德品质问题区别开来,告诉学生心理问题不是道德品质问题,不需要因为自己有心理问题而有耻辱感、自卑感;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就像每个人都可能有身体疾病一样,要有客观理性的态度,不需要讳疾忌医。
(二)利用多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大学生确立对待心理问题的科学态度
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病耻感”还产生于对心理问题缺乏系统、全面、科学的了解。由于道德理想主义的传统,我们缺乏关注心理问题的文化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得到发展。但在社会上,对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还没有普遍的科学认知。由于不了解,人们就有可能回避、掩盖或者提供的信息不准确、不全面、不及时。因此,利用各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确立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态度,对于准确、及时、全面收集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同样非常重要。
为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精讲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危机的各种表现及产生根源;可以在学校自有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上设置专栏或者不定期的投稿,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可以利用微博、微信、QQ空间等网络媒体,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深入、灵活、形象地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吸引学生的关注,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测评等的认识水平;还可以利用每年的“5·25”心理健康节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习各种心理健康、心理危机知识。前面针对泛道德化的认知误区所做的宣传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出发点不一样,关注点也不一样,前者是纠正学生的认识偏差;后者是提供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能够科学地看待心理问题、心理危机、心理测评等,营造良好的氛围,使遇到心理困惑的学生能够更加坦然地汇报自己的情况,增强心理危机信息收集的有效性[2]113。
(三)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培育制度,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信息获取提供队伍保障
大学生对于心理问题、心理危机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为心理危机信息的收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全面、准确的心理危机信息收集还有赖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感知能力。从事这种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需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在这方面,高校基本形成了一定的培训制度,注重了对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心理辅导员和心理委员的培训,少数学校覆盖到了宿舍信息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通过培训进一步端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形成坚持原则、恪守职责的态度,营造自由、平等、守信的氛围
大学生心理危机信息的收集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用心观察和主动交流。这一方面要求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要恪守职责,避免敷衍了事和不作为,以保证心理普查、排查和月报等制度的有效落实;另一方面要求他们在与大学生的交流中要摈弃简单粗暴的说教,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学生平等对话,形成自由、平等、守信的氛围,以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吐露自己的烦恼,暴露自己的问题,主动寻求帮助。这些对于及时获取全面、有效的心理危机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条件。
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训首先要把明确职责放在第一位。例如,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主要有两方面:其一,在班级中积极开展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预防知识,协调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创造健康的班级舆论和良好的集体风气。其二,时刻把握第一手情况,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心理困惑,定期向辅导员(班主任)汇报本班学生的心理危机状况,情况紧急时直接与负责心理危机干预的老师联系,同时协助学校做好全班同学的心理建档工作[3]50。再如,宿舍信息员在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中的核心任务是观察、了解宿舍同学的心理状况,辨识心理危机的表现症状,及时上报辅导员(班主任),必要时直接上报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并配合心理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师对有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倾向的同学进行必要的干预。
另外,培训中还要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形成良好的心理保健意识,强化他们的敏感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教他们学会倾听同学的心声,充分理解同学的感受,及时发现问题并主动反映存在的危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干预工作中来。
2.通过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
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业务培训要根据职责区别对待。例如,对于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来说,他们承担着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相关知识的宣传及培训、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档案的建立、分析和预防干预等工作,专业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因此培训的系统性和高水平就成为必然的要求。对于院(系)心理辅导员来讲,他们是院(系)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在校心理健康中心的指导下组织开展本院(系)的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工作,对本学院(系)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对重点预警对象进行约谈和关注;协助校心理健康中心定期进行排查并及时上报排查结果;对班级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院(系)心理健康协会的骨干进行培训和指导,组织他们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心理健康、心理危机知识,及时上报各种危机信息。因此,对院(系)心理辅导员的培训要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可定期与辅导员座谈,了解辅导员尤其是心理辅导员在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处,进行总结,形成培训的主题,根据他们的需要安排培训和学习。同时,有计划地安排辅导员学习比较适合他们使用的心理辅导流派(如焦点解决、叙事治疗等)理论及技术。
对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信息员的培训可分为初阶培训和高阶培训。初阶培训主要针对新生班级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和其他年级新任职的心理委员和宿舍信息员,进行心理危机预警基础知识的学习,确保他们达到最基本的要求。高阶培训包括比较深入的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心理辅导基本技术的学习,可以通过选修课的形式组织进行,学生修完课程,考核合格,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此外,还可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现象,组织不同年级的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进行补充培训[4]91。
(四)充分发挥心理普查、重点排查、月报的作用,提高心理危机信息收集的质量
1.利用新生普查,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实践表明,新生心理普查很好地起到普遍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重点关注严重心理问题学生,通过后期的约谈和干预,预防心理危机发生的作用。为更好地提高新生普查的信度和效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重视心理普查知识的宣传和介绍,教会学生科学看待心理普查的结果,形成合作的心态,恰当地完成普查的任务;选用合适的心理测评量表施测,同时收集必要的人口学资料,以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心理危机预警等级;认真组织、集体施测,讲清保密原则,消除学生的顾虑,督促学生独立完成,保证测评结果的可信度;做好普查工作人员的培训,施测前详细解释心理测验注意事项,严格按照心理测试的专业要求施测,以保证测评结果的有效性。
普查时间可以适当延后到11月中下旬,以更好地了解新生对学校环境和学习生活的实际适应情况,帮助学校对新生适应情况做出一定的总结,充分发挥心理普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2.定期进行心理危机排查,有针对性地了解重点关注群体学生的实际状况
人的心理是动态变化的,新生的一次心理普查不能作为不变的心理档案长期使用。如某重点高校,在一次春季心理危机抽查中,共筛查出67名高危学生(含研究生),其中未曾在学生心理普查结果中列为“重点关注对象”者占43%[5]80。因而,在一些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还要对心理危机重点防范对象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高危人群,防范心理危机的出现。
心理危机排查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测评,要重点关注可能出现危机的人群。如新生普查和以往排查中确定的重点关注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患严重身体疾病仍坚持在校学习的学生,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遭遇突发事件的学生,有重大挫折的学生,患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仍坚持在校学习的学生,既往有伤人、自伤行为或倾向的学生,其他有可发生心理危机的人群。
心理危机排查主要通过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寝室长等进行,要深入到课堂中、寝室里,通过聊天、访谈、侧面了解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以及心理状态、动向进行全面摸排。具体实践中,要严肃对待心理危机排查工作,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明确心理危机排查的重要意义,理解、掌握心理危机评估指标,学会必要的观察、谈话技能,形成良好的摸排责任心和能力,以保证排查的有效性。
高校每年至少要集中力量安排一次排查,确定出那些需要帮助但又不愿意求助的人群予以关注。其他时间如学期初、学期末、毕业前等时间节点,可加强关注度,适当进行有重点的抽查。
3.认真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月报制度,及时了解学生情况
心理健康状况月报制度是院(系)心理辅导员组织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以及其他学生干部,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要求,每月把有心理危机隐患的学生情况汇总上报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一项工作,是搜集心理危机信息的一个重要通道。
月报制度的认真实施可以督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平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有意识搜集心理危机信息,从而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尽量减少危机的发生。月报制度的认真实施还可以提醒心理辅导员、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信息员,记得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及时总结自己的工作成果,同时不断重温心理危机预警评估指标和预警流程,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促进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实现双赢。
因此,学校、学院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要严肃对待月报制度,严格要求各院(系)参与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的人员,督促他们认真做好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月报工作的效果作为评估其工作成绩的一个依据,予以一定的奖惩,以提高月报工作的实效。
(五)完善心理约谈的规范和流程,加深大学生对心理问题、心理咨询的正确认识
心理约谈是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主动安排在心理普查、重点排查和月报中筛查出来的重点关注对象与经过心理学专业培训的老师进行面对面的心理交流和辅导,进一步搜集信息,辨别其心理问题的真伪以及严重程度,进行一定的心理教育和辅导,同时对具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转介,防范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为更好地发挥心理约谈的作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注意以下四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
第一,对约谈涉及到的院(系)辅导员和老师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明确约谈的结构化流程及实施策略,明确约谈过程中所应注意的时间、填表等事项。
第二,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可通过发邀请信的形式,以抽查了解学生对学校生活的适应情况为邀请理由,直接通知到本人,打消学生的顾虑。整个约谈应当全程保密。
第三,约谈老师对受约者提出的心理困惑、困扰给予倾听、解释与支持,并适当开展心理教育,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我,对待外在世界,尽可能挖掘他们的内在资源和潜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6]410。
第四,约谈结束,约谈老师要认真填写约谈记录,详细分析受约学生的情况,预测其可能出现的现象,进一步完善该生的心理档案,为后续的关注或干预提供依据。
通过心理约谈,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真正接触心理咨询,获得成长和发展,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心理问题、心理咨询的正确认识,消除“病耻感”,减少心理危机信息收集和获得过程中的障碍。
三、结语
有效、及时的心理危机预警是解决心理危机和避免心理危机悲剧的重要前提,而准确、及时地收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相关信息又是有效、及时的心理危机预警的前提。在当前急剧转型的时代,心理危机不仅容易发生,还容易被忽略和掩盖,特别是在我们这个有深厚道德理想主义传统、家长制仍然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个体的独立性和个性需要的社会中,心理危机不仅更容易发生,强调团结但缺乏坚持原则和认真科学态度还容易在文化上被忽略和掩盖。因此,准确、及时地收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相关信息是心理危机预警工作面临的艰巨挑战,也是心理危机预警必须克服的问题。但是,要准确、及时收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相关信息,不仅要到弗洛伊德所说的个体无意识即很大部分是个人成长经历的、但被遗忘在意识之外的内心体验中,还应该到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即民族共同体文化传统的不自觉的传承中,寻找心理危机的产生根源和阻碍其信息收集的因素,反思这些因素所塑造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认知、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这就要求心理危机预警人员在宣传中要消除心理危机泛道德化的认知态度,普及心理危机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工作自觉性,完善自觉的工作方式,落实和健全工作规则和流程。
[1]刘志远.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困境与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7(1).
[2]郑小方.高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21(4).
[3]程明莲,王丽芳.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4).
[4]董雪,陈莉,刘一蓉.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体系构建的探索与运用——以陕西科技大学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Z2).
[5]王萍,牟宏玮,吴连海.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及自杀预防问题的思考——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J].青年探索,2009,(6).
[6]蒋善,施玉琴.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新生心理约谈[J].校园心理,2012,10(6).
(责任编辑 李逢超)
2017-03-22
王素霞,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硕士;李霞,女,山东临沂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讲师,教育学硕士。
B844.2
A
1672-0040(2017)04-009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