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助推下的精准扶贫研究
2017-04-03石艳玲
石艳玲,王 青,李 亮
(1.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2. 山东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大数据助推下的精准扶贫研究
石艳玲1,王 青1,李 亮2
(1.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2. 山东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克服扶贫不精准,大数据可谓利器。找出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大数据掌握形势和动态,理清思路,明确责任,相应地采取力度合适、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可持续的措施,将精准扶贫落细落实,从而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贫困人口;大数据;精准扶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鉴于以往普遍采用“大水漫灌”粗放扶贫方式,使贫困治理的边际效益递减,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前沿与全球战略的高度,在顶层设计上首次明确提出“精准扶贫”的方略,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1]。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保障精准扶贫战略顺利推进,“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2],各地区各部门不仅应全力贯彻中央的政策,紧密配合,而且要提高技术手段。大数据作为精准扶贫、如期实现脱贫目标的利器,在这方面可助一臂之力。对于精准扶贫不精准、靶向疗法偏向问题,应利用大数据技术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在“精准”上做文章。
一、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摆脱贫困,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脱贫攻坚可谓念兹在兹,带领全国人民持续向贫困开战,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目前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地区面貌在发生根本变化,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已有显著提高。然而,扶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面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和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底线目标,“精准扶贫”是当前帮助贫困地区和人口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
“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扶贫而言的,它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进行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扶贫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随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工作机制,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精准扶贫思想其生成的理论基础是“共同富裕” 的根本原则,现实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其内容架构中,精准化理念是核心要义,分批分类理念是基础工具,精神脱贫理念是战略重点[3]28-30。对此,要从工作流程设计和政策体系建构两条路径,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战略。
在精准扶贫战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的部署积极探索创新,涌现出一批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但也出现一些主观和客观上的定向偏差,引发一系列需要高度关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4]。
(一)贫困人口精准识别难
精准扶贫的首要问题是对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精准识别贫困村和贫困户是开展精准帮扶的前提和基础,关系到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脱贫目标的如期实现。在这个环节,由于我国地域非常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人口数量多、贫困原因复杂、个别基层政府腐败等诸多原因,致使贫困人口很难精准识别[5]78-81。
精准识别不仅依靠精准的信息数据统计与分析,而且数据必须实时更新、准确可靠。我国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做过几次,但数据不够准确、变更不及时以及由此造成的贫困人口的识别不够准确问题依然存在。当前扶贫工作已进入新阶段,对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及相关数据信息录入扶贫信息系统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目的是甄别解困对象及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对策。完全依靠人工识别贫困人口,主观认知可能存在偏差,现在的技术手段也无法对海量备选人员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合并、加工处理和找到真正需要帮扶的对象。贫困家庭数据的采集录入工作繁重,依靠人工录入,无法保证数据的质量与完整性,极大地影响数据统计分析的准确性,影响数据深加工与利用。贫困数据和各种帮扶资源的状态都是动态变化的,这就需要对相关数据动态跟踪,及时准确获取相关数据,而现有的技术手段还做不到。政府数据处理平台及数据处理方式手段也无法应对规模越来越大的贫困数据。
由于贫困人口不能精准识别,存在认定的贫困户不贫、真正的贫困户未被认定、脱贫户未能及时退出的现象,造成帮扶资金、资源浪费,调配不合理,扶贫效果不理想,进而使扶贫政策措施的制定和修改不够科学,不能适应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需要。
(二)扶贫项目和资金精准帮扶难
精准扶贫要做到项目和资金到户到产业。政府扶贫的项目和资金是有限度的,必须保证每一分扶贫资金都用到贫困户身上,防止资金被贪污挤占挪用或被非贫困户冒领[6]157-163。但是扶贫项目的类别、级别比较繁杂,这些项目是否适合所帮扶的贫困人口,是否做到“因户施策”、精准扶贫,靠传统方法很难判别。
对贫困人口进行扶贫开发,既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又要统筹整合各类要素,建立完善社会扶贫机制。201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要建立大扶贫格局,专项、行业、社会“三位一体”,社会扶贫是其中重要一环。目前社会扶贫只是简单的信息发布,供需还不能互动,很难获得较好的效益,也很难使社会扶贫资源迅速扩大。
(三)扶贫工作监测难、监管难
对扶贫工作进行监测和考核,目的是评估扶贫进度,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加快扶贫进程,提高扶贫效率。对各项扶贫脱贫数据的统计分析要快,并且精准,以便于各部门对扶贫工作指导和推进更加及时有效。扶贫工作需要监测的指标非常多,有几百个,工作量非常大,监测的统计方法有多种。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数据存储、加工以及统计结果的分析和对扶贫的评估进度就可能非常慢,甚至很难全面开展,更不能精准[7]26-34。对贫困人口的脱贫情况及资金和项目需要进行动态有效监测,这也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否则会影响扶贫工作的评估准确度,进而影响精准帮扶的有效实施。
全国的扶贫工作要信息共享,统一规划,整体推进。但是目前各地扶贫数据库建设进度不同,没有完善,而且缺乏沟通和共享,处于相互孤立状态。再加上对数据的利用程度不够,分析应用还处于浅层次,无法根据数据分析科学精确地进行整体帮扶进度监测、效果评估及提供政策修改建议。
目前我国的扶贫项目及扶贫资金监管力度不足,存在着项目进展缓慢或违规建设,资金使用不透明,闲置浪费,甚至被贪污挪用等问题。粗放式扶贫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影响了精准扶贫,也影响了贫困乡村的发展和民生保障。
二、大数据是解决精准扶贫问题的利器
精准扶贫是一项涉及面广、十分庞杂而又非常精细的系统工程,需要强大的数据支撑。大数据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不仅为精准扶贫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也提供了新的理念。大数据具有对海量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存储、分析、预警、展示的能力,利用互联网建立大数据扶贫平台,依托大数据技术开展扶贫工作,可以为社会提供协同、快捷、精准、高效的优质扶贫服务,大大加快扶贫进程,为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以大数据精准甄别贫困人口
开展扶贫开发,必须把确实需要帮扶的贫困乡村和农户找出来,真正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扶贫工作人员通过遍访形成的海量数据,汇集成全国的贫困人口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凭借大数据时代的先进技术进行处理,从多个维度来考量贫困的标准,精确评估个体的贫困程度,包括支出、教育、健康等多个维度,对贫困程度进行指标量化,可以实现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变,使贫困深度看得见、摸得着[8]63-67。
扶贫开发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对帮扶对象、扶贫标准进行实时动态更新,保证扶贫信息精准、可靠。运用大数据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帮扶对象,可以实现逐年动态调整、分层级管理,并建立脱贫退出、返贫重新纳入的动态管控机制。
目前,大数据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特别是贫困数据的分析及应用还需要深入研究。要发挥大学等研究机构在大数据研究方面的优势,鼓励进行相关项目的科研立项,研究扶贫数据和统计模型,为我国精准扶贫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如运用大数据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种植、养殖项目的价格走势进行科学的预测,指导农民及时调整项目和规模。
在国家层面,可以将各地扶贫数据库和相关政策等通过网络连接,建立大数据云处理中心。通过该中心,政府可以从宏观上全面地了解全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分布情况,从全局角度合理地调配帮扶资金和项目,掌握政策执行进度和效果。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实现扶贫数据的实时更新、分析和对比,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数据库的筛选结果来因地制宜地制定和修改全国性的扶贫政策。
(二)以大数据精准分析致贫原因
识别出扶贫对象后,需要分析致贫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不同的扶贫模式对应不同的贫困类型。盲目拨款或者扶贫资金不能落实到真正的贫困地区、家庭和个人,难以解决脱贫问题,甚至容易造成腐败蔓生。在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并遍访贫困户产生内部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对贫困户信息进行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可实现致贫原因的精准分析。还可把民政、教育、财政等各部门数据、互联网数据,把帮扶干部、帮扶措施、脱贫时限等相关信息数据,加以整合,嵌入大数据平台,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
(三)以大数据和互联网实现精准帮扶
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建立扶贫平台,能够明确从省市到县乡各级政府的扶贫责任。通过动态图表等形式把各级帮扶干部与贫困户联系起来,使每一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落到实处,帮扶效果也在平台展示。每个贫困家庭致贫原因各不相同,帮扶干部必须因户施策,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进行精准帮扶,切实解决谁来扶和怎么扶的问题。
扶贫大数据平台要在精准扶贫工作发挥更大的价值,还需与卫计委、教育、农业、财政等其他政府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合作扶贫,比如开展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成立合作组织扶贫、搬迁扶贫。大数据扶贫平台可以与卫计委掌握的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数据互通共享,进行健康扶贫,让农村低收入人群看得起病。大数据技术可以识别出因病返贫人员及其收入情况,甚至筛查出因病返贫的高发、频发病种,必要时政府可以进行救助,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被赋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9]的使命。将扶贫大数据平台与教育部门的受教育人群数据结合起来,可以找出贫困地区适龄受教育的目标人群,通过加强师资培训、减免学费等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扶贫。
政府是扶贫主力军,同时也要动员社会力量扶贫,形成全社会扶贫攻坚的合力。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社会团体和有能力的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参与扶贫。大数据扶贫平台也是连接社会扶贫力量与帮扶对象的平台。利用这个信息对称、渠道畅通的平台,可发布扶贫供需信息,实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社会扶贫资源供给与扶贫需求有效精准对接。社会力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产业扶贫、电商扶贫等,真正做到因户施策,从而实现精准帮扶和精准脱贫。
金融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不少贫困户想创业创新,如从事种植、养殖、手工艺、开店等,但是苦于没有启动资金。他们收入微薄,没有可以抵押的财产,与金融机构的业务往来少,缺乏偿还贷款的信用记录,金融机构不愿向他们发放贷款。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解决一部分贫困户的贷款需求。运用大数据和基础信息技术收集大量贫困户地域、行为和资金需求的信息,可以得到贫困地图,并且可以借此评估修正贫困户的信用水平,找到信用水平高、还款意愿高的贫困户。金融机构不需要信用记录证明就可以向他们发放小额贷款,这使得贫困人口获取资金的方式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便利。
(四)以大数据对扶贫进行精准监测和监管
目前国内扶贫质量监测的最大问题是数据主要来自人工统计,质量不高,统计速度慢,也很难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高效利用。采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可以建立健全贫困监测指标体系,采集贫困家庭的相关信息,及时调整贫困人口数据库,高精度对扶贫质量和进度进行解析、监测和追踪。有关部门可从宏观上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状况进行真实、准确、科学、合理的评估,从总体上、全局上把握扶贫脱贫质量和扶贫进度,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大数据扶贫平台通过与民政、财政、农业、教育等部门以及社会扶贫单位的数据对接,可以实现全体扶贫部门的数据信息共享。扶贫项目的地域分布、进展、资金使用等信息,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以工作流程的形式在网络平台直观展现,其进程完全透明于全体部门。项目申报立项、审核批复、资金划转、监测检查全过程都在网上展示,可以实现动态、精准监管,保障扶贫项目精准到位,保障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以及社会扶贫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有效遏制扶贫资金贪腐、挪用等现象的发生,最大限度发挥帮扶资金的使用效益,提升扶贫的效率。
(五)配备专业运营人员,建设大数据精准扶贫平台
大数据精准扶贫平台建设需要不少的资金投入,建好后要发挥作用,不仅会用、而且要用好,必须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负责维护。可以考虑出台相应的制度和规范,由具有丰富的运营经验的,网络遍布全国的基础通信运营商来运营此平台。
大数据技术着眼未来,使相关信息更加精准、行为主体与客体良性互动,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大数据可以健全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使包括政府、社会在内的多元扶贫服务主体与客体也就是贫困人口精准对接,提高开发扶贫工作的计划性、协同性与预见性,加快精准扶贫进度。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提高扶贫主体与客体互动性,持续追踪扶贫效果,及时更新扶贫信息,帮助决策部门调整扶贫措施。利用大数据技术还可强化资源整合与政策保障,提高扶贫工作一体化水平。因此,建设大数据精准扶贫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扶贫数据库中的庞大数据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处理,从省市到县乡各级政府部门、基层组织以及社会扶贫单位实现对帮扶对象和扶贫信息的共享,从全局、全过程监控帮扶进展和效果,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渠道和手段。
总之,精准扶贫关乎小康社会能否全面建成。以精准扶贫为手段,以精准脱贫为目标,运用大数据技术甄别贫困人口,管理好扶贫开发项目、物资与资金,定期对相关项目进行监测、检查与评估,做到精准对接乃至前瞻引领决策,做到“扶真贫”、“真扶贫”[10]289-295,为实现全面脱贫和共同富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1]习近平.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N].人民日报,2015-06-20 (1).
[2]习近平.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 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N].人民日报,2015-11-29(1).
[3]唐任伍.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J].人民论坛,2015,(30).
[4]欧阳煌.在扶贫战略中寻找“精准”落点[N].光明日报,2017-02-03 (11).
[5]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
[6]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 贵州社会科学,2015,(5).
[7]李鹍,叶兴建.农村精准扶贫:理论基础与实践情势探析——兼论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的建构[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2).
[8]丁昭,蒋远胜,徐光顺.贫困村互助资金社瞄准贫困户了吗?——来自四川的经验[J].农村经济, 2014,(9).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EB/OL].(2015-12-07)[2017-01-10]. http://news.xinhuanet.com/2015 -12/07/c_1117383987.htm.
[10]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对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 31(3).
(责任编辑 石学军)
2017-03-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十六大以来党的群众工作新进展及前瞻性研究”(12YJA710068);山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我国精准扶贫体制机制研究”。
石艳玲,女,山东宁津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青,男,山东高青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亮,男,山东邹平人,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F126
A
1672-0040(2017)04-00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