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ap健康教育模式提高农村癌痛患者认知度的研究
2017-04-03曹海艳
曹海艳
(邳州市人民医院,江苏 徐州 221300)
Ikap健康教育模式提高农村癌痛患者认知度的研究
曹海艳
(邳州市人民医院,江苏 徐州 221300)
目的探讨Ikap健康教育模式对农村癌痛患者认知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10月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方法,观察组采用Ikap健康教育模式。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患者对癌痛知识的掌握,服药依从性及疼痛的控制程度。结果两组干预后对疼痛知识的认知度、服药依从性及疼痛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kap健康教育模式在农村癌痛患者健康教育中作用显著。
Ikap健康教育模式;农村癌痛患者;认知度
癌症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病痛是影响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癌症的疼痛要得到有效的治疗,不仅仅与医院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关,还与患者对相关药物的掌握程度和接受程度息息相关[1]。本文研究的Ikap健康教育模式,是将信息与知识和信念三种行为结合为一体的新型模式。三者中的基础是专业知识,推动力是信念,而最终目标是行为的改变。除此之外,Ikap健康教育模式注重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患者亲属、医护人员以及患者需要经常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一般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治疗,针对性分析进行健康教育。强调因人施教[2]。我科对住院60例未接受过疼痛相关方面知识教育的癌痛对患者采取新型的教育模式,即:Ikap健康教育模式,经过实验研究,效果十分明显。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10月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在我科住院没有接受疼痛相关方面教育,疼痛评分大于4分、预计生存大于3个月的癌痛患者。排除条件:①精神病、意识障碍、沟通障碍的患者或家属;②住院天数小于10天;③文化程度在中学以上者;④合并其他心、脑、肾等严重威胁生命的并发症者 ;⑤不能电话随访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疼痛程度:中度疼痛26例,重度疼痛34例。两组在年龄、对疼痛的感知差异以及文化程度等一般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模式(按照癌痛规范化病房的要求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Ikap健康教育模式。(护理人员准备:集中培训Ikap的相关知识。)具体措施如下。
1.2.1 掌握信息
患者入院后发放疼痛知识认知度调查问卷、口服止痛药物依从性调查问卷及癌痛强度评分(采用NRS评分法);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对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解和搜集,包括患者的患病行为,对相关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就医需求等,将沟通获取的信息整理之后记录在患者病案中,按照整理的病案全面评估患者情况,确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教育内容。
1.2.2 传授知识
根据评估收集的资料对患者存在的认知不足进行个体宣教,针对他们存在接受能力差的特点,在进行课程讲解时,我们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了专业术语,同时配合视频课程。每周宣教两次,每次30 min,下一次宣教评价上一次患者的掌握程度(口头提问形式),讲课形式以口头讲解为主。具体宣教内容如下:第一次课程:癌痛的发病机制、发生范围、癌痛的临床表现、癌痛的评分。
第二次课程:癌痛治疗的目的及方法、癌痛规范化治疗、癌痛的药物选择。第三次课程:阿片类药物给药途径、副作用及处理、用药及停药的注意事项。
1.2.3 转变观念
通过对癌痛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转变癌痛患者对疼痛认知度的错误观念,从而产生正确的认知观念,来提高服药依从性。
1.2.4 产生行动
出院后患者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分别电话随访患者服药名称、剂量及NRS疼痛评分;对患者不明白及需要了解的问题进行讲解。第四周电话随访时对患者再次进行癌痛认知度、服药依从性调查及疼痛评分。对患者家属以及患者进行必要的疾病知识以及健康知识讲解,可以引导患者及家属的思想,提升对疾病及健康认识的重视,主动按照健康计划执行,从行为方面进行改进,倡导患者与医护人员多沟通,并提升依从性,从而疼痛控制在理想范围之内。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详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干预前后癌痛知识掌握效果比较
对照组60例患者干预前癌痛知识掌握程度: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分别为0例、0例、12例、48例;干预后癌痛知识掌握程度: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分别为0例、14例、32例和14例。观察组60例患者干预前癌痛知识掌握程度: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分别为0例、0例、13例、47例;干预后癌痛知识掌握程度: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分别为3例、31例、19例和7例。干预前两组知识掌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比较
对照组患者60例干预前较好、一般、较差各为2例、5例、53例;干预后较好、一般、较差分别为7例、16例、37例。观察组患者60例干预前较好、一般、较差分别为2例、6例、52例;干预后较好、一般、较差各为25例、32例、3例。由此可见,干预前服药依从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服药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疼痛控制效果比较
对照组干预前疼痛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分别为1例、25例、34例;干预后疼痛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分别为17例、25例、18例。观察组干预前疼痛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分别为1例、26例、33例;干预后疼痛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分别为43例、15例、2例.干预前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对农村患者采用Ikap健康模式进行教育讲解,Ikap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可以提升宣传教育的有效性。传统的健康教育主要是单方面灌输的方式,患者并没有太高的主观意识,可能是被动的接受相关教育,患者与医护人员没有更多的沟通,缺少互动,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能够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将Ikap健康教育模式应用在健康教育中,对癌痛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真正的参与其中。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及疾病情况进行搜集和掌握,针对性教育,提升患者的依从性,提升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度,促进患者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相比于传统教育模式,Ikap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服务,教育模式更加程序化,将健康作为最终目标,引导患者健康行为,其教育效果更加显著,经过研究可知,患者通过Ikap健康教育,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升[3]。
综上所述,运用Ikap健康教育模式对农村癌痛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明显的提高健康教育效果,特别是低文化层次的患者。提高患者对癌痛知识的认知程度,提高服药依从性,降低疼痛的强度。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1] 杨 丹,杜 莉,李 珊.疼痛对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7):1939-1940.
[2] 毛芙敏,郭新海.肿瘤患者对镇痛药物的认知度与接受度调查[J].中国药业,2012,21(20):55-57.
[3] 朱丽华,邵志坚,张 莉.IKAP模式健康教育提高代谢综合症患者依从性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9):135-136.
本文编辑:李 豆
R473.2
B
ISSN.2096-2479.2017.02.1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