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农机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7-04-03王艳雪
王艳雪
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农机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
王艳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投入的不断加大和农业产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迎来了农业机械化大发展的新时代。新型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新的农机技术层出不穷,新的农业机械不断涌现,大量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越来越多的进入千家万户,农民盼望购买新机具、熟悉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靠技术致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由于农民机手技术水平低、操作能力弱,对新机具新装备含有的新科学新技术掌握不充分、性能不熟悉、操作不规范的弊端逐渐显现,不仅耽误农业生产,更严重的是发生农机事故,给他们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如何紧跟形势发展,急农民之所急,解农民之所盼,将农民迫切需求的新农机和新技术送到他们手中,并使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和操作,实现农民致富、安全生产、农机发展、乡村振兴,成为摆在农机培训工作面前亟待解决的新形势、新问题。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引导高校从治理结构、专业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建成一批直接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的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对农机培训工作提出的新挑战、新课题,地方应用型高校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主动融入地方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把服务农机培训工作、培养农机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试点、新思路,实现地方农机化工作和地方高校服务发展的双赢,不失为一条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途径。
一、地方农机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设施薄弱
随着农机从业人员和农机装备总量的迅速增加,一大批技术含量高、功能多、操作复杂的新型农机具投入了农业生产中。而作为使用这些设备的农机手们缺乏正确操控,对于新设备不会操作或者操作不符合安全规范,从而造成农机装备的闲置甚至破坏,使新的农机装备和先进技术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如何提升农机手的驾驶操作技能,提高农机装备的使用效率,降低事故率,实现农机的最大经济效益,是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
虽然近几年各地农机教育培训加大了工作力度,增加了资金投入,购进了学习教具,提高了培训教师的质量,但是培训机构对新设备、新机械的补充不及时,陈旧的教学设施无法契合新时期教学的要求,造成农机教育培训只能进行简单的理论知识培训,而无法让农机手直观地去学习和了解先进农机的性能、特点,从而影响了农机手们学习的积极性,加大了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难度。
2.培训教材落后
目前农机培训选用的教材内容大多是讲述传统农业机械的结构原理、使用操作及维修方法,面对农业机械不断地更新换代,现有教材内容与新机型、新技术有了很大的脱节,老教材已经无法满足新机械的使用需要。
3.师资水平不高
培训教师从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方面存在着严重不合理,农机专业的年轻教师比例少,而老教师的退休、转行导致农机教师的青黄不接。一些在职教师专业知识比较单一,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不足,知识老化问题突出,专业性的进修不多,对新农机、新装备、新技术的发展知之甚少,明显落后于新时期农机培训工作的要求,培训过程更多的只是纸上谈兵,对于处理农机使用和操作中的实际问题能力不足,无法胜任农机培训的新需求。
二、发挥高校优势,实现农机培训“借鸡生蛋”
1.与地方高校合作,培养农机培训师资队伍。
目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正处于转型期,转型过程中,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是衡量地方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按照《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要求,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与地方、与行业、与企业合作的途径,这无疑为农机师资队伍培养提供了有利契机。农机培训机构应适时把握机会,积极与地方高校联合,充分依托高校的师资力量和学科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打造一支懂理论、熟操作、能维修,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高素质农机培训师资队伍。
2.与地方高校合作,建立农机教学实践基地。
应用型地方高校具有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的实践教学设施,以及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这是农机培训机构无法相比的。一方面是高校的优厚、优质教学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是农机培训机构教师数量不足、教学设施缺少及落后的情况,如果两方深度联合、加强协作,高校负责提供实践教学场所、实践教学设备与资源以及师资力量的补充,而农机培训机构负责培训人员的招纳、组织与管理,双方协作,各司其责,既解决了农机培训资金不足、设施缺乏的问题,也为高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3.与地方高校合作,编写农机培训实用教材。
随着农机新装备、新技术的应用,对农机培训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训教材的内容选取、培训内容的呈现形式,对培训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农机培训师资大多缺乏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认知,没有接受过教育教学的专门训练,尚不具备编写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具有新知识新技能、适合农机手使用教材的能力。而地方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大批掌握前沿技术知识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他们懂得教学规律,掌握着大量的教学资源,对于编写教材轻车熟路。同时,农机培训机构参加编写,既可以实现培训教材的先进性、适用性,又提高了培训教师的知识水平。
4.与地方高校合作,打造一方农机培训机构、地方高等院校、生产企业“三位一体”,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联合协作培训平台。当前,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教育模式、形态、内容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治理呈现出多方合作、广泛参与的特点。应用型高校要推行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推动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创新基地、科技服务基地,统筹规划课程与教材建设,对接最新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强化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的融合,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模式,激励教师面向经济社会新需求,强化课程研发、教材编写、教学成果推广,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企业先进技术等转化为教学内容,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教学、顶岗实习、岗位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和教学评价;农机培训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机手,实现安全致富;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大力实施,纳入农机补贴目录、提供新型高技术性能产品的生产企业越来越成为农机培训的战场和主角。以农机培训为案例,新技术、新装备的培训,最好的效果莫过于让学员亲自操作。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讲座,让学员达到对于机械结构、工作原理的基本认知;通过实地观看和现场演示新机械的生产装配,加深学员对工作过程的直观印象和操作规程的正确理解。以农机培训为纽带,建立农机培训机构、地方高等院校、生产企业的三家联合体系,充分发挥三方优势、打造“三位一体”的协作平台,推动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对于密切三方联合和技术协作、实现三方共赢必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华宇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