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017-04-03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师生领域

王 咏 梅

(1. 沈阳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2.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6)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王 咏 梅1,2

(1. 沈阳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2.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6)

阐述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现实意义;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 高校意识形态领域; 指导地位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是一个新问题,足以说明这一问题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形势的变化,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状况纷繁复杂,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也面临着种种冲击,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本文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出发,提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路径选择。

一、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价值指向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党和国家奋斗了几十年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保证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我们所经历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只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保障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通过对国际、国内的沉痛教训(苏联解体、东欧剧变、1989年政治风波)的深刻反思我们可以发现,必须对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觉,通过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使高校师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保证高校的办学方向。

2.有利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从狭义的文化内涵上来看,它所包含的人类在精神方面的成果,如思想观念、道德、艺术、教育等与意识形态的内涵有重叠交叉,所以说,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道德、艺术、教育等的引领作用,可以确保高校校园文化的主流和基调,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为高校师生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3.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的教育全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结构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其灵魂,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实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具有科学性、价值性、引领性,当高校师生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以分析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才能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掌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髓,在学习和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其教育的全过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4.有利于引导高校师生形成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正确认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领域必然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各种思想相互激荡,高校师生思想活动的活跃程度前所未有,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各种社会思潮以多种方式呈现在高校师生面前,所以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通过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使高校师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分析方法,加强对各种思潮的引导,增强对西方思想侵蚀的辨识能力。

二、 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面临的挑战

何为意识形态领域?陈锡喜认为政治生活领域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学术思潮,以不同的理论范式和价值取向来反映社会生活时,不同程度地具有意识形态性;日常生活领域更多地是表现多样性个体利益的社会心理和个人的价值追求,并不都能上升到系统的理论或“主义”,但其背后存在“主义”的影子,因此,日常生活领域中的群体性事件往往渗透了意识形态[2]。本文借鉴上述的区分标准,把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如下分析:

1.政治信仰方面的缺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政治生活领域是意识形态的主阵地,高校作为知识与思想传播的集散地,易受到各种“新鲜”思想的影响,在政治信仰方面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教授特里·伊格尔顿在其著作《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中列举了西方十种最常见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如马克思主义结束论、马克思主义宿命论、乌托邦之梦……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激进主义的贡献微乎其微,也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3]。上述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虽说是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但在高校师生中也时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在某些教师的课堂上、大学的论坛上、某些讲座上,互联网上的博客、论坛上常常可以看到此类的论调,这些论调对于还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在校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还没有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无疑只会起到混淆视听的作用,无疑使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了影响。

(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疑虑。我国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改革面临着较严峻的形势;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民生方面也存在着压力,还有一些社会成员利用非法的手段取得财富……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包括高校师生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的认识和解读存在着偏差,因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存在着疑虑,“由利益分化与阶层分化引起的舆论的分散化和情绪化对社会舆论生态带来破坏性影响,增加了舆论引导的压力和复杂性”[4],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构成了挑战。

(3) 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缺失。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忽视了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失去了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道德信念,在金钱和女色面前迷失了方向,背弃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走上了腐化堕落的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空前的力度严厉打击了腐败行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腐败问题是高校课堂的教学内容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对腐败现象如果不能进行客观、科学的解读,也会误导高校师生,使师生们对党和政府的现行政策存在疑虑,直接削弱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学术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冲击

社会思潮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思,但一些学术思潮的意识形态性则影响到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 资产阶级思潮的泛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到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思想领域异常活跃的时代,各种思潮影响和推动着人们相应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当前世界范围内民粹主义有相当明显的抬头趋势,其影响对象主要是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的年轻人”[5],《人民论坛》2010年和2013年连续几年调查推选年度重大思潮‘十大思潮’中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也在榜单之内。社会思潮是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的反映和表达,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利益诉求的冲突和博弈,虽不能把所有的思潮都当成是与主流意识形态对立的,但是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思潮不管形式如何变化,其核心思想就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也只不过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其实质无非是通过否定马克思主义,进而倡导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这些思想在高校的课堂、讲坛、论坛产生了一些影响,直接冲击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 来自各方的“中国威胁论”不绝于耳。所谓“中国威胁论”是指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中国崛起”“强国战略”等充斥媒体,有人认为中国比欧美的体制和发展模式更有效,中国将取而代之。从历史上看,中国威胁论的版本很多,冷战前,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威廉二世的“黄祸论”,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红色威胁”以及中苏关系紧张时期苏联抛出的“中国威胁论”,冷战后“中国威胁论”的内容日益扩大,包括军事威胁、粮食威胁、经济威胁、网络威胁、环境威胁、地缘政治威胁……维基百科上对中国威胁论的特点进行了如下描述,认为它具有主观性, 是中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单方面对于国际对中国的疑虑和恐惧的概称和解读,并不能体现出国际社会的真实看法; 污名化, 由于中国威胁论的倡导者是中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谓的敌对势力或反华势力,使该词汇具有帽子罪的特性;自豪性, 通过国际社会对自己的恐惧来反衬自己的发展与强大, 从而歌颂自己的丰功伟绩。 上述的这些观点以学术的面目出现, 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各种各样的批评,有些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仅从维基百科上的概括就可以看到其带有明显的贬低色彩, 似乎“中国威胁论”不是西方国家提出来的,倒好像是中国自己杜撰,为了展示自己的成就, 是中国在孤芳自赏, 这些评论有些是在“棒杀”中国, 有些又有“捧杀”中国的嫌疑, 严重混淆广大高校师生的思想,所以来自各方的“中国威胁论”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构成了挑战。

3.日常生活领域中带有意识形态化的思想的影响

日常生活领域中的行为本不该意识形态化,但有一些行为的背后则带有了“主义”的影子,所以也必须加以理性的分析。

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消极影响。消费本来是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如果演变成了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则要加以认真地思考。消费主义作为市场经济社会中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其主要原则是崇尚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追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消费主义价值观也影响了我国民众的消费观念,高校中也有了一定的消费主义倾向,有些师生把高消费与高品位等同,把高消费与美好的个性生活划等号。见诸报端的海外代购、穿戴山寨版的名牌服饰、名包、海外抢购、卖肾购买苹果手机等行为都是消费主义价值观的体现。也有报道称某高校教师警告学生毕业后如果不积攒到某一数额的资产就不要说是他的学生等,此种消费观会引发价值观危机,造成高校师生思想上的混乱,无疑对人的全面发展也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荣辱观扭曲。当前我国社会还处在转型期,在这样一个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时代,不同的价值选择都有被尊重的空间,是非、善恶、美丑界限被混淆,一些高校师生在荣辱观上产生了错位和偏差,如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善恶不分、诚信意识淡薄、道德法纪观念淡薄、举止庸俗、行为粗鲁等状况频现,所有这些都对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构成了威胁和挑战。

三、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实现路径

面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对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挑战,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坚持党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话语权、主动权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意识形态领域就是社会精神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话语权、主动权就是指在政治思想、法律、道德、宗教、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领导权、话语权、主动权。高校党委要提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从全局上把握党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主动权。教育部长陈宝生就曾说明教育系统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因为“教育系统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沿阵地,而且教育战线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独特战线”[6],那么作为教育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更是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各高校党委要从全局战略上提高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认识,同时在领导班子的建设上,要把理想信念坚定、理论功底扎实、业务能力精湛的优秀人才充实到领导岗位上,以提高党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话语权、主动权。

2.坚定高校师生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认同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7]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有助于从经济基础上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当前,我国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被某些学者解读成为西方的新供给学派思想;在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遇到一些困难,如东北特钢的债务问题、东北的营商环境问题,甚至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失都被加上了各种解读,这些问题在网络上持续发酵,也引发了高校师生的讨论。面对这些问题,高校师生仍要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唯有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才能够不断扩大其认同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只有在对现实经济问题关注中,才能从根本上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8]

3.处理好一元主导和多元并存的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加深,我国社会出现了多样思潮并存的局面,越是在多样思潮存在的情况下,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的原则,而不能接受意识形态“多元论”。意识形态“多元论”是民主社会主义的一个观点,认为社会上的各种思想、观点乃至各种不同甚至根本对立的意识形态是并列的、平等的,而马克思主义只是诸多学说和思想观点中的一种[9]。意识形态“多元论”的实质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通过推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削弱共产党的领导权,通过对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合法性的质疑,达到其最终否定的目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已经证明,放弃或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向,就会丧失灵魂和航标,反思苏联的解体,虽然其中原因复杂,但不能不说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地位,大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造成了思想领域的混乱,是其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不意味着否定思想的多样性,如果否认社会思想存在多样性,一元化就会失去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社会上多样的思想甚至会处在无序的混乱之中。由于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当前多元思想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世界格局的演变及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是其外部的原因,而我国经济体制的重大变化、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多样性及新技术条件的应用可以说是多元思想并存的国内因素,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前提下尊重多元思想的存在,是对社会成员主体地位的尊重,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个体的思想价值取向,对多元思想形成良好的影响力,这是对待多元思想的应有原则。

4.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是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但它同时又是现实的理论,它是在斗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所以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走出书斋,“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0]在高校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一方面要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形成一支真学、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科学研究领域和现实世界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创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方法,拓展马克思主义传播平台,使理论贴近高校师生的实际、贴近生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通俗的、更“接地气”的方式彰显其理论魅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灌输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但方式方法要依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可借鉴传播机制中的生活化机制,“所谓生活化机制,就是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人民群众的消费、休闲、娱乐、交往等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使人民群众在‘无意识’中接受主流意识形态,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信仰,外化为具体的行为实践。”[11]借鉴这种生活化机制,把马克思主义融入到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中去,通过在生活领域中马克思主义与各种思想的并存、激荡,彰显马克思主义的魅力。

5.加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媒体阵地建设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各高校在进行校园网建设的时候,要运用技术手段把有害的意识形态信息过滤掉,使校园网络“干净、整洁”,如清风般滋润师生的心田,避免不良信息对高校师生的侵蚀,从源头把控校园网络的信息纯洁性。除了滤掉有害信息之外,高校也要充分运用好互联网阵地的宣传导向功能,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传播正能量,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勇于向诋毁、抹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思潮亮剑,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价值性,使广大高校师生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同。此外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上要融入全媒体的理念,在纸质媒体方面可加强校报、校刊方面的建设,在声音媒体方面发挥校园广播的作用,“传统媒体必须与现代化的新媒体相结合,只有不断创新传统媒体的表达方式,才能使传统媒体焕发新的生命力”[12],从而守住媒体阵地,确保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领域工作的指导地位。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增强高校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基础,自信来源于对科学理念的信仰,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13]反过来,对于科学理念的信仰,更有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1]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

[2] 陈锡喜. 气壮理直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J]. 中国高等教育, 2014(1):7-9,17.

[3] 伊格尔顿.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 李杨,任文科,郑义,译. 北京:新星出版社, 2011.

[4] 刘维兰,陈泫伊. 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党的舆论引导能力[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25-29.

[5] 刘亚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粹主义的斗争[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6):766-768.

[6] 陈宝生. 做好教育战线意识形态工作[J]. 紫光阁, 2016(12):32-33.

[7]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171.

[8] 路向峰. 面向中国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三维考量[J]. 社会科学家, 2014(11):23-26.

[9] 吴佩芬. 意识形态“多元论”的实质、危害及警示[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2(4):26-31.

[10] 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9-10.

[11] 李海,范树成. 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新机制的建构[J]. 求实, 2014(7):46-49.

[12] 刘世昱. 新媒体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59-62.

[13] 邓小平.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M]∥邓小平文选:第3卷. 3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82.

ConsolidatingtheGuidingStatusofMarxisminIdeologicalFieldofCollegesandUniversity

WangYongmei1,2

(1. Marxism College,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41, China; 2.Marxism College,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6, China)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consolidating the guiding status of Marxism in ideological field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y is expounded. The challenges that Marxism faces in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ideolog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nalyzed. The ways to continuously consolidate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put forward.

Marxism; ideolog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uiding position

2017-05-1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资助项目(16JD710053); 辽宁省社科联2017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研究成果(2017lslktyb-123); 2017年度沈阳市社会科学课题研究成果(SYSK2017-18-11)。

王咏梅(1970-),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副教授,辽宁大学博士研究生。

2095-5464(2017)05-0600-05

G 641

A

【责任编辑曹一萍】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师生领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麻辣师生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