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
2017-04-03李策,郭强
李 策, 郭 强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092)
民族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
李 策, 郭 强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092)
分析和阐述了民族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影响的现状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民族主义给出建议与对策。认为对于价值观、政治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正确认识与理性看待民族主义,在维护国家利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民族主义; 大学生; 思想; 影响
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是西方走向现代化的产物,而中国的民族主义则要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西方国家内生型民族主义不同,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刺激----反应”型民族主义,它并不是在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而是在一系列外部事件刺激下不得已作出的反应。纵观百年来民族主义思潮在中国的起起伏伏,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次民族主义引起轩然大波的背后必定是某一事件的爆发。当然人们也可以发现,在关注这些事件的群体中,青年学生占很大比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新媒体等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对民族主义思潮的关注度持续上升,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也随之增大。
一、 民族主义思潮与大学生
民族主义定义纷繁复杂,目前学界并没有对民族主义形成一个明确的定义。盖尔纳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关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政治单位与民族单位应该重合,理想模式就是国家与民族同一,实现一族一国”[1]。布罗伊利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寻求和掌握国家权力并以民族主义理由证明这种寻求和掌握国家权力行为正当的运动”。安德森关于民族主义的定义被广泛援引,“当某一自然领土上的居民们开始感到自己在共享同一命运,有着共同的未来,或当他们感到被一种深层的同道关系联席在一起时,民族主义便产生了”[2]。从以上的观点可以看出,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民族主义是在民族与国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本民族归属、依赖、热爱的民族感情和实践活动,是力求本民族繁荣昌盛的集中表现,是集感情、理论学说及社会运动为一体的统一体。
民族主义思潮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历次出现均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近代民族主义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走入人们的视野,民族主义被打上了救亡图存的烙印。当代以来,民族主义以改革开放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民族主义,由于种种原因,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改革开放之后的民族主义,面对中西方的巨大差距,国人反思中国的传统与制度,逐渐陷入主张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的泥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力强盛、国际地位的提高,国人已逐渐走出80年代悲观情绪的阴影,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陡然提升,积极投入到现代化建设当中,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而受近代以来屈辱历史影响以及中国传统中所遗留的夜郎自大、天朝自居等狭隘心理左右,部分国人尤其在知识分子中也出现了极端民族主义的倾向。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以及时代背景,民族主义思潮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而民族主义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影响,与其受众群体是分不开的。分析各个阶段民族主义的受众群体,不难发现,青年学生在其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由此形成了两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大学生思想开放、观点新颖,求新意识强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正处于思想发展最活跃的时期,成熟的价值观、政治观尚未形成。民族主义思潮的不稳定和激发性等特点与大学生心理特点不谋而合,因此,民族主义一旦进入大学生的视野,便会迅疾引起他们的关注,并对其思想产生重大影响。随着网络等技术的发展,民族主义思潮与大学生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密切,需要对其进行高度关注。
二、 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现状分析
“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它是一种思想化合剂,发挥凝聚整合功能,抵御外侮,保卫本民族正当利益;有时,它又变成海洛因,使吸食者陷入梦想般狂热之中,导致分裂、战乱和倒退”[3]155。从国家角度来讲,民族主义作为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凝聚各民族力量抵抗外来侵略,又可以化为狂热者的刀刃导致政局动荡、国家分裂。受民族主义本性使然,其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也必将呈现出两面性特征。
1.积极影响
(1) 增强爱国意识,提高政治参与自觉性。温和的民族主义对于大学生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政治社会化起到了积极作用。20世纪80年代的民族主义使中国青年感受到中国的落后以及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失望,由此产生了对政府以及党的不信任,此时的民族主义带有较大的盲目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部分大学生已经能理性认识民族主义以及理解政府所作出的各项决定和外交政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取得了众多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大学生感到自豪与骄傲。如抗击“非典”、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举办奥运会、众志成城应对汶川地震、抗击雪灾等重大历史事件都使当代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大大提升。随着网络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通信技术的逐渐完善,大学生已经逐渐习惯通过微博、微信、QQ等社交手段在网络上对国际、国内问题发表言论,对于言论内容,也能够以理性的方式进行表达。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民族情感表达成为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度,促进了政治社会化进程。
(2) 提高文化认同,弘扬优良美德。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传统的全盘否定之后,自90年代至今,随着苏联解体,“冷战”时代结束,国民逐渐回归传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学界也出现了“新儒学”学派强势回归。“无论从决策层中出现的对主流文化的象征符号的重视来看,还是从民间社会中自发出现的对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回归和认同来看,人们都可以发现,从主流文化价值中,从以主流文化为基础的民族主义理念中,寻求新的社会整合与政治整合资源的时代正在到来。”[4]从民族主义角度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通过符号化的形象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当中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杭州科技大学学生戴璐在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度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大学生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的神话传说、中国建筑、历史杰出人物、自然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等,与汉族形成统一的共同体而存在,共同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而不懈努力[5]。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于提高各民族凝聚力发挥了巨大作用。
2.消极影响
温和的民族主义能够促进大学生提高爱国意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而极端民族主义则会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极易造成大学生面对政治激进狂热,接受文化狭隘保守,对社会问题无为愤懑以及在对外关系中秉有尚武观念,主张对抗。
(1) 激进狂热的政治观。《中国可以说不》一书的出版,掀起大众民族主义情绪的狂潮,使仅限于知识分子圈讨论的民族主义进入下层民粹层面,以此书为代表,类似的极端民族主义著作相继出版。此类书中“将西方亡我之心不死的意识形态和周边全是敌对势力的受困心理,改换成情绪化的顺口溜,挑动那些见世面不多、理性欠缺的年轻人脆弱敏感的神经”[3]162。对外来压力据理力争是应该的,但此类书提出的口号却走火入魔般的“发炎红肿”。例如“苍天当死,黄天当立。世界上的一切和平进步,无一不得惠于中国的功德。我号召中国人要记住仇恨!焚烧好莱坞!”[6]。大学生处于价值观、政治观形成时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同时极易被新奇、感性的观点所迷惑,加之受国际形势及突发外交事件的影响,大学生狂热情绪极易被激发。在奥运火炬传递巴黎受阻事件、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并纂改历史教科书事件、中日钓鱼岛问题、美国谷歌事件、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见达赖事件等背景影响下,网络上出现了各种以民族主义命名的论坛,大学生成为各论坛的主力军。他们在网络上表达爱国情感的同时,发表了各种带有极端民族主义色彩的讨伐以日美为代表的西方各国的文章和帖子,盲目排外情绪高涨,部分大学生更是加入到披着爱国主义外衣的打砸抢游行示威行列当中。
(2) 狭隘保守的文化观。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国力日益强盛、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连续多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上发挥的作用不断增强,在处理国际问题上能够发出有力的声音。然而,在国力日益雄厚的背后,以知识分子及高校教师为代表的部分国人由此自我膨胀,闭关锁国、天朝自居等声音甚嚣尘上,全盘否定西方,唯中华文化独尊等狭隘保守观念卷土重来,大学生在此类思想的影响下深受其害。摩罗告诉人们,“中国,就是正义、自立、文明和公心。西方文明是癌细胞,是地球的顽症,中国文化必将拯救西方病体”[7]26。这些人从根本上否定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在文化上取得的进步,并大力批判以陈独秀、蔡元培、鲁迅、胡适等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民族精神的摧毁,甚为严重,我们至今还在承受其恶果。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主动将自己的国家纳入西方意识形态的文化运动,它给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带来的负面影响,今天正在凸现出来”[7]21。受全盘否定外来文化、盲目推崇本国文化等观点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以开放宽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的心态表示质疑,在此类观点的长久影响下,大学生必将形成狭隘保守的文化观。
(3) 对抗尚武的外交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国际社会的共识。极端民族主义视竞争对手为敌人,声称中国只能通过战争来捍卫国家崛起的权力,突破霸权国家的武力遏制、战争遏制,实现战斗崛起。这些言论引起美国的关注并且使俄罗斯也感到警觉,加深了“中国威胁论”的色彩。受此类观点的影响,不了解国际局势以及国家发展状况的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必须用强硬的手段处理各种外交问题,可以适时地给不听话的国家点颜色瞧瞧。当政府外交决策与他们观点相冲突时,他们会对党和国家进行严厉指责,责备政府官员软弱无能,并在网络上掀起对当局口诛笔伐的狂潮。大学生是接触网络最庞大的群体,他们活跃在网络的各个角落,通过QQ、微博、微信等通讯方式接受各种尚武对抗的观点,长此以往,在非理性情绪的影响下,言论暴力将会转化为行动暴力,因此,必须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民族主义。
三、 民族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的原因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逐渐从知识分子小圈子的探讨走出,迅速走向国民大众的情绪化狂潮,呈现出狂飙突进的状态,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分析民族主义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的原因,可以发现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到政治、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等力量的多重作用:既与后冷战时代的国际政治环境有关,也与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因素和政府政治难以剥离。
1.后冷战时代国际环境与国内形势、国家政策交互影响、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后冷战时代,意识形态斗争急剧降温,民族(国家)利益的维护与争夺再度成为国际交往的核心,诚如摩根索所言,“只要世界还是由国家组成的,国家利益仍然是各国交往的最后语言”。因此,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这一时期两大问题最引人注目:边界领土争端和中美关系。这两大问题也为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提供了契机和可能。由于历史因素以及特殊地理位置的影响,我国与周边各国遗留着大量的边界领土问题,例如,中日钓鱼岛问题、南海及诸岛权属界定问题等。同时,随着苏联解体与冷战结束,崛起的中国某种程度上成为美国保持其亚太霸权的遏制目标,中美关系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既相互合作又冲突不断。1993年发生的“银河号”事件、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都说明了中美之间矛盾冲突及其激烈程度。总而言之,无论在边界领土争端还是在中美关系上,我国政府都没有显示出强硬的姿态。从国际关系和和平发展的政策考量,我国政府在这些事件上的作为也许是目前最好的选择,然而这也同时使中国民众普遍感到一种久违的屈辱感和挫败感。久而久之,这种屈辱感和挫败感最终不可避免地点燃了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情绪。
2.近代屈辱史塑造的受害心理是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的重要原因
英国学者以赛亚·柏林认为,民族主义是民族意识的“发炎红肿”状态,导致民族主义发生的通常是创伤感和耻辱感[8]。近代以来,中国不断遭受西方的入侵和掠夺,亡国灭种的利剑高悬在国人的头顶。虽然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改革开放也逐渐实现着国家的繁荣富强,然而,近代的历史创伤并未就此抹平,而是像胎记一般遗留下来,塑造着国人的心理:一方面自我谨慎、敏感,另一方面则对西方充满怨愤和敌意,期待着有朝一日的复仇。这种屈辱的历史印记和受害心理如同“压弯的树枝”,一旦有外部力量的推动就会强力反弹。以近年来多次发生的“保钓反日”运动为例,为什么反日游行标语中会反复出现“杀尽倭奴,血洗东京”等惊世骇俗的言论?想必对日本的历史仇恨才是根本原因,钓鱼岛冲突只不过是打开历史记忆闸门的一枚钥匙和促使“压弯的树枝”反弹的最后力量。因此,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深深打印着爱国主义痕迹,这种爱国主义只是异化了的爱国主义,是病态的。
3.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与政府重建合法性的诉求有着必然的联系
改革开放之前,中共执政及其领导政府的合法性建立在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以及领袖魅力之上。文化大革命的失败和毛泽东的离世,使得建立在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毛泽东个人领袖魅力之上的中共执政和领导政府的合法性式微。改革开放的启动,实现了中共执政和领导政府合法性的转移,即以经济绩效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赢得人民对政府的支持。然而,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取得巨大的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问题。在经济上,财富分配不均,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在政治上,官员腐败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剧,社会公正严重失衡,由此导致了政府合法性的消弱。因此,政府亟需重新找到一种思想、理论或意识形态来凝聚人心,强化政府的合法性基础。“民族主义不仅是一种文化战略,而且被有意识地引导为政治意识形态,重点是突出爱国主义,用中国儒家传统中的集体主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强化人们的国家民族利益观点。”[9]可以说,民族主义蕴含着对本民族的忠诚和热爱,包含着对现存秩序的肯定和支持,能够成为强化政府合法性的基础之一。
四、 引导大学生理性应对民族主义思潮影响的对策
结合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特点及影响原因,我们可以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等多个方面、各个角度引导大学生理性应对民族主义思潮、抵制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的不良影响。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它能够有效地影响和制约其他非主导的社会价值体系的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发挥民族主义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作用。民族主义思潮的主流是爱国主义,要发挥爱国主义在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方面的号召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引导民族主义思潮的方法策略,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加强对民族主义事件的监控、预测,做好事件发生后的解释引导和处理善后工作,牢牢把握引导民族主义思潮发展的主动权。
2.提高大学生辨别爱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能力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综合体,具有两面性,民族主义也不例外。面对民族主义,只有深刻分析其历史背景、兴起原因,才有资格对其进行评价。在对民族主义进行一定了解之后,不难发现,民族主义作为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可以激发国民的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各民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但是极端民族主义极易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民族分裂、国家动荡等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应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认识到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吸收民族主义中的有益成果,摒弃狭隘民族主义观念。对民族主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种族主义和沙文主义的复苏,为中国梦实现指引方向。
3.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渠道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民族观
课堂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大学生对于民族主义的认识大多来自于课堂,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尤为重要。首先,社会思潮相关任课教师要注意言行举止并且对授课内容进行深刻理解。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对民族主义的理解与反应,对学生的疑问要进行耐心解答,要与出现极端民族主义言论的同学适当沟通,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其次,为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民族主义,要合理安排课程,将社会思潮作为一门选修课,加深学生对民族主义的了解。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贴近实际,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与深入思考的积极性,形成对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避免陷入极端民族主义的泥淖。最后,要加强中国梦主题教育,道路选择正确,民族复兴、国家发展就会步入坦途,给人民带来幸福和安康;道路选择错误,民族复兴、国家发展就会遭受挫折, 给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中华民族追梦的历史告诉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0]。
4.加强舆论引导,为温和民族主义的传播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社会是民族主义产生与传播的重要阵地,也是大学生接受民族主义影响的主要渠道之一。书籍、报刊、电视、网络等对民族主义的表述与报道对大学生正确认识民族主义具有极大影响,因此,要加强社会舆论阵地建设,为民族主义的传播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学生主要通过传统媒体及网络媒体接触民族主义。传统媒体中智力资源较丰富,有专家学者的介入,可以对民族主义进行正确讲解与深刻分析,能较好地引导良性的舆论走向。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开放性较大,网民可通过匿名的方式平等地发表言论,并对于自认为对的言论进行激烈讨论与转载,形成巨大的网络影响力。分析这些网络言论,不难看出,网民对民族主义的认识大多浅薄,人云亦云,并没有进行独立思考与分析。此类网络民族主义极易造成高涨的民族情绪,从而引发网络暴力。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传播相结合,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民族主义,通过媒体的力量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总之,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极端民族主义受到抑制,民族主义则会成为增强民族意识与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健康的民族心态。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传播既要承认主体的相对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又要尊重主体的多维性,强调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知识以及信息的及时更新,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技能[11]。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深度转型期,如果极端民族主义与国内、外各种矛盾相结合,则会成为国人发泄情绪的出口,将会导致大学生畸形民族观念的产生。为此,必须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民族主义思潮。
[1] 盖尔纳. 民族与民族主义[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1-5.
[2] 安德森·B. 民族主义的现在和未来[J]. 少辉,译. 天涯, 1999(4):18-25.
[3] 马立诚. 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M].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5.
[4] 萧功秦. 民族主义与中国转型时期的意识形态[J]. 战略与管理, 1994(4):21-25.
[5] 戴璐. 民族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研究[D].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3.
[6] 宋强,张藏藏,乔边,等. 中国可以说不:冷战后时代的政治与情感抉择[M].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996:147.
[7] 摩罗. 中国站起来:我们的前途、命运与精神解放 [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
[8] 以赛亚·柏林. 扭曲的人性之材[M].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9:249.
[9] 徐迅. 民族主义[M].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5:251.
[10] 郭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的实现路径[J]. 探索与争鸣, 2013(7):9-11.
[11] 李春霞,李敏. 传播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多维透视:基于《论语》的核心传播模式[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8(4):472-476.
InfluenceofNationalismThoughtonContemporaryCollegeStudentsandCountermeasures
LiChe,GuoQiang
(School of Marxism,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reasons of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ism thought 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analyzed and expounded.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treat nationalism rationally are put forward.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rationally regard nationalism in safeguarding national interests and enhancing national cohes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the formation of values and political views.
nationalism; college students; thoughts; influence
2017-05-12
国家社会科学重大基金资助项目(14ZDA059)。
李 策(1992-),男,山东邹平人,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 郭 强(1965-),男,河南虞城人,同济大学教授。
2095-5464(2017)05-0595-05
G 416
A
【责任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