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健全锻造工匠精神的制度体系

2017-04-03丁彩霞

关键词:工匠精神

丁彩霞

(1.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2.内蒙古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建立健全锻造工匠精神的制度体系

丁彩霞1,2

(1.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2.内蒙古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工匠精神源起于社会分工的职业化发展需求。当代中国由于历史发展原因,锻造工匠精神的制度有严重缺失。工匠精神是推动中国工业由大转强的核心灵魂,是重塑国民新素质的内在支撑,是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然之意。形塑工匠精神的基本因素有:社会文化因素、社会制度因素、社会发展阶段因素。锻造工匠精神的制度体系需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接轨国际产品质量标准,严格产品质量法律制度;完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创新教育培训理念、体制;营造良好制造业生态环境,打造新型政商关系。

锻造工匠精神;制度缺失;制度价值;制度体系

一 工匠精神源起与当代中国工匠精神制度的缺失

(一)工匠精神源起

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产生,人的需求被多角度多层次地满足和开发,行业日益细分,技能逐渐成为人安身立命之本,人的成长过程往往就是习得技能的职业化过程。不论是互为供给方以物易物比较频繁的农业文明时代,还是大规模标准化集约化的工业文明时代,抑或互联网沟通和交易渐为主导的信息时代,人若要生存,为社会创造价值,职业化路径是必经的创造价值的核心所在。在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开始,到大工业时代,及至后工业化时代,无论中外,工匠精神的生成、培育、传播均绵延不绝,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传承职业、技能、态度的浓缩。

工匠精神从不同维度论具有不同含义,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决定着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态度,也决定着个人的需要和愿望,从而也表达出社会需要。就技能角度而言,工匠精神是指具有专门的技能技艺,此为“工”之本;就职业和伦理角度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种持久专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理念,此为“匠”心之魂;就价值意蕴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种理性认同、知行合一的社会意识,它由社会制度塑造同时又作用于整个社会,此为“精神”所指,不限于“工匠”。也即广义的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工商业领域,而且在其他领域广泛存在和广被需求,其实质就是一种精细化的发展之路所需的技能、态度、职业、产业、价值观,是上述汇总的社会意识表现。

(二)当代中国工匠精神的制度缺失

工匠精神要求基本的制度保障:明晰的产权以使其服务或产品有所依托;独立的人格以保证主体的尊严和自主性;为自己负责的权利义务一致的认识,对自己的产品或成果负责,重视细节,同时享受精益求精的成果等等。工匠精神既要求市场主体自身的自律、严谨、诚信、以质取胜这样的基本价值导向和行为塑造,也要求国家为市场主体的规范、有序竞争提供良好的外围驱动和基本保证。当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大时代背景,不同国家之间的产品较量、企业较量和综合了软、硬实力的品牌较量及支撑这些较量的科技、人文、制度因素均应纳入视野范围。

我国历史上手工业独树一帜,茶、瓷器、丝绸纺织等产品名扬海外,其技艺也不断被传播到少数民族居住区和国外,不乏工匠精神的典范。但在新中国的建立过程中经历了太多血与火的浩劫,社会财富极大减少,国民经济贫乏匮力,新中国成立初的国有化改造,极大地压缩了手工业、工商业的本质性的生存空间和承载于其上的“工匠精神”。很快国家陷入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十年“文化大革命”,没有法制,无法无天,任何“私有”因素均可能遭严厉批判甚至灭顶之灾。改革开放之后,国民思想极大程度解放,经济活力也被前所未有地调动,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步步入快车道并取得令全球瞩目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同时贫富分化严重。这种快速的发展和与世界市场的接触,在精神上和技术上都良莠并存地为中国制造打下深深的烙印:多数走低端、价廉、鱼龙混杂后逐渐有序、有标准、有质量的路子。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粗制滥造、造假现象也比比皆是。国家法律由新中国成立初的“宜粗不宜细”的方针和无所依凭转为逐渐地规范和全面、大规模地立法。可以说,这个过程中,工匠精神基本上是缺失的。保障工匠精神的相关制度是逐渐填充的,但仍有非常大的需要改进的空间。

工匠精神制度缺失贻害深远,主要表现为:缺乏自主品牌和高质量产品;中国企业持续性差;中国产品和企业的信誉较低;中国高端技术人才及储备人才数量小结构不均衡,教育培养使用体系不科学;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中国消费力狂涌外流而不能对中国制造形成良性互动和供给需求平衡。

二 锻造工匠精神的意蕴与当代价值

(一)锻造工匠精神的意蕴

中国、西方文化视阈下的工匠精神意蕴有所不同。中国文化精神是一种“道德的精神”,这一种道德精神乃是中国人内心所追求的一种“做人”的理想标准,是中国人所积极争取渴望达到的一种“理想人格”。[1]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是一种善美境界,追求德艺双馨、道技合一。善作为道德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教人如何做人中最基本的内容,也是最高的要求。这种文化烙印被贯穿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工匠,不论官匠还是民匠,在心传身授的教学过程中,在体知躬行的学习过程中,无不接受该种文化训育和熏染。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工匠精神是求知求真求技的务实精神,是求德求善求诚的职业伦理,是求巧求美求精的创造精神。将技艺与道德相结合,将真善美作为工匠价值追求,将理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细致严谨的态度,精益求精的工艺,最终追求“道技合一”的理想人生境界。

西方文化视阈下的工匠精神更多地把工匠精神看作是纯粹精神性的范畴。但是,在追求善美方面,西方的认识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论述了工匠技艺的目的在于追求产品的完美而非为了谋取利益。“医术产生健康,而挣钱之术产生了报酬,其他各行各业莫不如此——每种技艺尽其本质,使受照管的对象得到利益。”[2]认为任何一种技艺或统治术的运用都是为了对象而非自身利益。每个人按其天赋所长而用,避其所短,这样让每人集中精力于一门,精益求精,才会制造出更好的产品,这种正确的分工才是正义的表现,也是工匠道德正当性所在。亚里士多德在这方面的思想主要是两点:一是“目的”的存在是工匠“精益求精”的动因,而此目的就是工匠所追求的“善”,“就是人们在做其他每件事时所追求的那个东西。它在医术中是健康,在战术中是胜利,在建筑术中是一所房屋,在其他技艺中是其他某种东西,在每种活动和选择中就是那个目的,其他的一切都是为着它而做的”。[3]工作的善就是圆满实现欲求目的。宗教领袖马丁·路德的“神本”观不同于传统中国文化道德教化中的“人本”观,他提出信徒工作的目的是为荣耀上帝而非享乐个人,为工匠工作赋予了极大的精神动力。

(二)锻造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工匠精神”一词在2016年被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及,显示出其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提法首开先河,设了基调:“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的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和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2016年3月19日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以及2016年4月26日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强调了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弘扬工匠精神是推动中国工业由大转强的核心灵魂

李工真在《德意志道路》一书中总结说,近两百年来的德国现代化道路,从外部看,是一条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道路;从内部看,支撑这一道路的是“工匠精神”——对技术工艺宗教般的狂热追求远远超越了对利润的角逐。[4]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道路恰恰是追求速度、利润至上的,并由此滋生出好多短视行为,也致使我们的工商业竞争力弱,知名品牌少,行业基础不扎实,大量消费力随着购买渠道的拓宽流到国外,所购之物不限于技术含量高端的一些电子产品,还有林林总总的生活用品、食品、奢侈品等等。经济理性的无限度扩张就会压制代表人本主义的工匠精神,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生产产品定位比较低端——不强调不断完善精益求精和立足消费者需求精细化生产,甚至粗制滥造、造假——忙于扩张和圈钱——高端消费者市场不断流失——没有下决心投资更好的研发和打造产品的升级版——某个品牌昙花一现、消失。当今中国在经济飞速发展中步入供给侧改革理念时代,从不足到过剩,从重量到重质,这一变迁呼唤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企业提质增效的需要,是打造“百年老店”的需要;工匠精神,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工匠精神,是各行各业积淀意蕴提升成效的需要。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应该“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另外,随着劳动力这一人力成本的不断攀升,制造业在我国的传统优势正在丧失,被其他发展中国家取代,这种情况决定了我国制造业必须走由中低端转向高端的道路,代表了品质取胜质量至上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灵魂,必须受其指引坚定思路: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提升质量创立品牌是核心——工匠精神是务实精神、创新精神,是强国支柱——由追求中国速度转为追求中国质量,由世界范围的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品牌——中国工业由大变强。

《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指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5]随着我国日益深度地参与到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中,我国所走的工商业之路,需从输出以价廉取胜的中国制造,升级到输出工程、服务、产能、投资和资本,以致最终的货币,这就需要我国制造业有清晰的认识:重技术技能,也重工匠精神。

2.弘扬工匠精神是重塑国民新素质的内在支撑

工匠精神体现着重技能、技艺的务实精神,体现着专注持久、追求卓越、确保诚信的职业操守,体现着精益求精、求巧求新的创新精神。总之,工匠精神体现着对高尚人格和完美事物的不断追求,这对于塑造国民新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现被视为德国人严谨务实性格和精神表征的德国产品,是公认的工匠精神的典范,而公众这种印象的形成是德国自我要求,自我重塑的结果。19世纪追求国基强大的德国人仿造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的产品,不惜用伪造商标、剽窃设计或复制产品等手段,造成德国产品很差的负面影响。为此,英国议会于1887年通过了带有“歧视性”的商标法条款,即为区别于优质的英国产品,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标明“德国制造”字样。这一举动对德国触动很大,通过制定质量强国战略,并通过严谨务实、精益求精、专注持久的工匠精神感召和持久精进的努力,最终成就了德国品牌。工匠精神与国民素质是互相重塑的,工匠精神影响国民文化底蕴和价值认同感,强化国民素质;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有助于不断推进和落实对工匠精神的弘扬和传承,真正发挥工匠精神作为制造业由大转强的“灵魂”作用。要实现“中国梦”,要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的战略转变,需要技术的提升,文化的凝聚,人才的培养,社会生态的促进。弘扬工匠精神,是敬业、诚信价值观的实体支撑;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国民品性,是中国文明复兴必须做的事情。历史上,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是紧密地与以瓷器、丝绸、茶叶、纺织等为代表的中国产品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这些产品深深打上了中华传统的工匠精神的烙印。要强大中国,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让精美优质的中国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散播和说话,用产品和信誉为企业、为中国、为中国人背书和赢得尊严,敬业、持守、久久为功的工匠精神恰恰是这一切生生不息的源头。用工匠精神取代并摒弃以次充好、苟且懒散、不思进取等道德滑坡中的负面因素。

3.弘扬工匠精神是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然之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十八大以来提出的重要施政理念,也是推动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举措。要使该理念落地,必须有一以贯之的衔接过去、传承未来的内容和途径。文化价值上要有统摄力,人才培养评价使用上要适于创业创新,社会上应利于达成多数共识。工匠精神内蕴深厚,在我国历史上也发挥过巨大作用,它追求质量上乘、独具匠心、精益求精,体现于各行各业,体现企业和劳动者的价值追求、综合素质,以产品质量和品牌为基本承载,是在这个多元化社会中与多元性选择极为匹配的,同时工匠精神中包含了求巧求精求新的创新精神。所以,弘扬和锻造工匠精神是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然之意。强调工匠精神有助于减少“双创”过程中急功近利、流于口号、过分强调互联网而忽略经济实体等等破坏性行为;有利于培育合格的“双创”主体,形成潜心钻研、锐意进取、活力有序、不断精进的创新创业氛围和社会。

三 影响锻造工匠精神的基本因素

(一)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是非理性的,只有在长期进化中才能体现其理性。社会文化代表习惯思维和行为方式,主要通过代际传递,没有明确的发明者或制定者,它是社会意识的底色。在中国,传统的士农工商的身份划定所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观念对民众影响至深,也影响至今。与此相对应,一直存在教育中“重知识传输,轻技能培养”的导向,重学历之风日重。

工匠精神则是求知与造物两方面的结合。贝尔纳指出:“现代科学具有双重起源,它既起源于巫师、僧侣或者哲学家的有条理的思辨,也起源于工匠的实际操作和传统知识。直到现在,人们重视科学的前一方面远远超过后一方面,结果,科学的整个发展就显得比实际情况更具奇迹色彩。”[6]求知是对基本原理的探索,造物是将知识显性化的能力和技艺。求知与造物两方面相互影响,需意会、揣摩,不断精进。显然,我国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的一些价值取向有所不同,应予重视。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官本位的基调也导致事实上行政主导的官僚体制从两方面影响工商业。一是就业意向取舍更多选择公务员而非工商企业;二是政府采购中只要让采购方决定者满意即可达成中标,对产品质量的考量难以成为胜出的主导性因素。

(二)社会制度因素

工匠精神深受法律制度、社会信用规制和人们所接受的形成思维严谨与否的教育制度的形塑。

法律是国家制订和认可的且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则,法的确立和实施情况决定了国家秩序。社会意识是国家秩序的永恒基底,工匠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表现,也蕴藏于国家秩序中,国家秩序状况也会决定相应的社会意识。法律规则的核心假设是每个完全责任能力的人都是自己的最佳利益判断者,每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独立承担责任。法律规范调整所要达到的效果是,无论公权力主体还是私权利主体,均应诚实守信,提供合格规范或者是高质量效果佳的服务或产品,每个主体都是自己的品牌锻造者。其间,充溢着工匠精神情怀。同时,法治精神保障产权、保障独立人格,法律是工匠精神立、存、续的保障。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深层的社会意识,是法制社会所追求的良性发展中精细化的体现,对于养成该种意识的国民,即使逢国家大变革、大动荡,也可能长久地持守。国家秩序随国家的治与乱而有大不同,但无论治世还是乱世都不会乱得毫无规矩,规则以或潜或显的形式存在,对各种利益予以平衡,从而保证着一定的秩序。但显然在乱世或治世中狂飙突进的年代,法律规则经受的颠覆与冲击会更强烈。立了法要严格恪守的程度在乱世和治世有大不同。时代不同,所呼唤的精神不同,对规矩的存废与宽严的要求相应不相同。在乱世,工匠精神的核心前提——产权明确、人格独立、自己负责——往往遭受破坏甚至捣毁,所以工匠精神就弱。在治世,工匠精神的核心要旨能得到体现,国家和社会、民众就呼唤工匠精神。社会越安定越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高,就越凸显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的定位和持守中,匠心的含金量会越来越高,成为熠熠生辉的无形资产。

中国的法律体系基本建成,对产权、人格、自己负责的法制精神主体已基本确立,这保障了工匠精神的养成。法律规则让人们对未来有了合理的预期,确定了社会基本的秩序,法律确立了在一个社会的权威,才会沃育工匠精神的土壤:坚持、耐心及时间淬炼。如果没有真正得到落实的法律权威和稳定的社会秩序,工匠精神就是奢谈。

社会信用程度越好,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度、识别度也越高。“匠心”也因受到正向激励而持续向好。社会信用程度低,则会频频上演劣币驱逐良币的劣胜优汰的悲剧,工匠精神难以留存。社会信用状况与国家的法治化程度往往是紧密相关的。法治化是社会信用状况的保障,社会信用程度好更有效地助推法治化进程。在各司其职、各安其分的严谨社会构架下,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和组织务实地为自己负责,重视自己的品牌声誉和品牌发展,就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过程。

民众思维的严谨性程度是与所接受的教育密切相关的。始于西方的现代科学教育是训练思维严谨性的基本路径。我国传统教育多为诗书教育,重意念重写意,模糊性色彩浓郁而推理性思维缺乏。在基础教育和初等教育中缺乏思维训练的教育引导,很多学生不会区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也不太了解和养成逻辑推理思维习惯,这不符合工匠精神所秉承的价值和思维。只有养成了严谨的思维习惯才会理性而不盲动,务实而不躁动,才会专注、持续、追求卓越。

由土地综合承载力方程可知,地均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以及两者的联合发展都不是土地综合承载力的Granger原因。但在10%显著性水平下,人均GDP是土地综合承载力的Granger原因。这表明土地综合承载力主要受人口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社会承载力及科技文化承载力4个构成要素的影响,客观上来看,土地综合承载力与人均GDP之间的因果关系日趋显现。

(三)社会发展阶段因素

社会的发展处于对私有制敌视的对立状态或否认市场经济阶段,以及社会处于物质匮乏、供给不足、中产阶级少社会总体上贫穷的阶段,就没有工匠精神存在的土壤。以我国极“左”思潮盛行的时代为例,当时斗私批修,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口号在全国喊得响亮,这种情境下家庭副业受到抑制,手工业更是遭到毁灭性打击,作为工匠精神源起的手工业不得存活,何谈工匠精神的存续?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业之初,不少拥有精湛技艺的手工业者转入工厂谋生,致使工匠精神大受影响。

另外,工匠精神也与国家、企业是时代的领跑者还是追赶者密切相关。领跑者确立标杆、精益求精,追赶者把握潮流、关键。作为极富工匠精神的代表,德国和日本在战后现代化过程中,均经历了产品仿制、低端、为输入国所歧视和奋发图强,弘扬工匠精神,推进制造质量工程,产品以质取胜,企业打响品牌战的历程。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处于急速追赶世界阶段,商界日新月异,商机稍纵即逝,占领市场、获取财富的速度之快来不及思虑工匠精神。而在社会经济极大发展,人民需求多样化、层次分化的现在,时代就呼唤工匠精神。各行各业要在竞争中胜出并有战斗力,也必须不断追求卓越,打造特色。

四 锻造工匠精神的制度体系构建

(一)接轨国际产品质量标准,严格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实施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制度是对企业产品品质和口碑的源头控制,与国际产品质量标准全面接轨是我国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本门槛。如果长期一贯地在生产时就对出口国外的产品遵循较高的标准,而国内消费者消费的则是较低的标准,则在占有国内市场份额和竞争中难以树立良好的品牌,这与工匠精神是相去甚远的。鉴于我国发展很大程度落后于发达国家,普通民众需求与发达国家消费者需求确有差距,历史上我国企业对外对内的产品质量标准确实是区别对待;在我国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在国内民众需求不断多层化、多元化的情况下,以国际产品质量标准为依据,不断提升企业内控质量标准是兴企强企的必由之路,也是树立国民对国货的信心,逐渐由抢购外国产品转为以购买国货为荣的基本路径。

严格产品质量法律制度是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使之规范化、法治化,保证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的不二法则。《产品质量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产品质量条款必须得到严格的贯彻执行,鼓励并促使企业向规范化、法治化方向发展。在行业准入与市场退出方面要加强管理并实行联网动态管理,建立质量黑名单制度,建立健全诚信企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制度。并将企业征信制度向广大民众广为宣传,使消费者成为不只是“take it or leave it”的消费者,而是真正有监督权的消费者,督促企业提供合格安全的产品和服务,履行“三包”、召回等售后服务和对缺陷产品真正负责的义务,使企业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树立品牌意识,以质取胜,以质强企。

(二)完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创新教育培训理念、体制

立足制造强国目标,需落实《中国制造2050》人才引领、人才为本的思想,以培养高技能工人为目标,改革职业教育制度,完善培训制度。

倡导工匠精神,需弘扬职业平等价值取向和就业取向,让各行各业人士以爱本行、干本行为荣,并可借由本行获得体面、有尊严、有保障的生活,这样才能吸引人选择职业教育,而不是被迫地走在职业教育路上。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威望和待遇,是通过末端承认倒逼确认选择该种职业含金量的有效之举。在社会保障对于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企业工作人员逐步取齐的背景下,对于引进高级人才适用的户籍、子女入学、解决配偶待遇、资金资助、研修访学等政策激励措施,同样要落实在稀缺或重要的技能型人才头上。加大对劳动模范、技艺传承人的选拔和宣传,鼓励行业能手的脱颖而出。总之,通过种种制度、措施,使职业技能型人才经济上有保障,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待遇,则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该类人员的良性进、出机制,该类人才数量和素质也能得到保证。特别要防范的是通过个别技艺传承人的发掘和宣传,一味强调无私奉献,安贫乐道的精神,应该通过工匠整体地位的提高和受重视从而吸引人。

“工匠精神”并非仅存于工商领域,其广义语已渗透入各行各业,也应在各行各业营造“工匠精神”,即营造专注、专业、担当、创新的氛围,使职业、技能、态度三位一体的每一行成为社会中必要的多元的组成。这也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一词在新时代的当然之意。

(三)营造良好制造业生态环境,打造新型政商关系

良好的制造业生态环境需从政府、企业多方面营造。政府层面应本着简政放权、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态度厘清政商关系。政府应注重市场外部环境的打造,以市场为导向,给企业以话语权,促进行业活跃和团结,在便捷融资、知识产权保护和税收普惠等方面服务于当地企业,引商、亲商、安商,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热情和责任感。杜绝政绩工程、恶性竞争、重复建设。以政府采购为样本,真正做到公平公开公正,让优质产品和服务在竞标中胜出,引导企业质量信用保障系统的设立和公开披露相关信息。企业层面应树立制造立国、质量强企的信心,不断做大做强企业产品和服务,树立品牌意识,确定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真实的需求,提高经营服务的客户满意度和产品精度。

在“制造强国”的目标驱动下,切实充分地推进产品质量标准的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和使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政商新型关系的确立,技术技能就可步入良性自我驱动型发展轨道,“在技术的媒介作用中,文化、政治和经济都并入了一种无所不在的制度,这一制度吞没或拒斥所有历史替代性选择。这一制度的生产效率和增长潜力稳定了社会,并把技术进步包容在统治的框架内。技术的合理性已变成政治的合理性。”[7]

[1]钱 穆.中国历史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121.

[2]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9.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7.

[4]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68.

[5]中国政府网.中国制造2025[OL].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50519/19710486.html,2015-05-19.

[6]J D 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8.

[7][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 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7.

(责任编辑 李雪枫)

On Establishing a Sound System of Forging Craftsmanship

DING Cai-xia1,2

(1.SchoolofPoliticsandPublicAdministration,SoochowUniversity,Suzhou215021,China;2.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InnerMongoliaNormalUniversity,Hohhot010022,China)

The craftsmanship originated from the demand of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for professionalization development.There are serious instititution absence in craftsmanship in contemporary China for historical development reasons.Craftsmanship is the core of the soul to promote the China industry from big to strong, thus,it is the inner support of rebuilding the new national quality and a natural way to implement the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The basic factors in shaping the craftsmanship are: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social system factor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age factors. The institution system of forging craftsmanship must start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o gear to the international quality standards,to establish law system for product quality;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educating,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personnel ; to create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build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s and business.

forging craftsmanship;institution absence;institution value;institution system

10.13451/j.cnki.shanxi.univ(phil.soc.).2017.01.015

2016-11-09

丁彩霞(1975-),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行政法学研究。

F406.3

A

1000-5935(2017)01-0115-06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跨越千山万水的大工匠“云传技”
精神灿烂
大国工匠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工匠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