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2017-04-02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462300刘丽娜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462300)刘丽娜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婴幼儿,以5岁以下年龄组最为多发,一般预后好,属自限性疾病[1]。很多大龄儿童或成人在感染后可不发病,但具有一定传染性,治疗上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临床上仍以对症治疗和积极护理为主。自2011年5月~2014年5月我院对收治的236例手足口病患儿实施了积极护理措施,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4年5月选择我院门诊接诊的手足口病患儿236例,其中社区治疗患儿110例,住院及留院观察患儿126例,男124例,女112例,年龄6月~5岁,平均年龄(1.5±0.5)岁。临床特点: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发热,体温37.5~41℃,热型不规则,皮疹228例,占96.6%,为斑丘疹和疱疹,主要分布于手足下肢,膝关节周围和臀部皮肤,无痒感;口腔内或咽峡部有疱疹和溃疡186例,占78.8%,咽部可见充血,年长儿自诉咽部疼痛;呕吐100例,占42.3%,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嗜睡或反应欠佳7例,占2.9%;肢体小抽动1例,占0.4%,自述头痛或有疼痛表现2例,占0.8%,年龄小的表现为哭吵或嗜睡,出现抽搐1例,占4%。
1.2 方法 全部患儿在确诊后均给予抗病毒、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积极护理措施,轻症患儿回归家庭或社区治疗,重症患儿住院对症处理。
2 结果
本组236例患儿经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无死亡病例,7d内治愈203例,占86.01%,8~15d治愈20例,占8.41%,16~23d治愈13例,占5.50%。仅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并发脑炎,2例合并心肌炎。住院时间5~10d,平均出院时间(5.2±2.6)d。
3 护理
3.1 消毒隔离 根据临床表现让患儿分区候诊,体温计严格消毒,保持发热门诊环境卫生,地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洒等[2]。隔离病区保持每日通风换气2次,循环风紫外线定时消毒。护理人员工作时认真消毒双手,以防交叉感染,加强床旁隔离。患儿使用过的听诊器、体温计、止血带等医疗器械要进行严格消毒,使用一次性压舌板。对患儿常用物品、呕吐物、排泄物要用消毒液消毒处理。病区内医疗垃圾及生活垃圾均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解除隔离时间约在症状消失后2周。
3.2 发热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发热,对于体温在38.5℃以下患儿可给予物理降温(温水擦浴为主),无需特殊处理,鼓励患儿多喝水即可。若患儿体温38.5℃以上,可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降温。在此期间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并及时记录,为医生判断病情提供可靠依据。
3.3 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 因手足口病原体主要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居多,此类病毒具有侵害脑部和心脏的特性。因此在护理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以免延误病情。
3.4 皮肤和口腔黏膜护理 做好皮肤护理,保持患儿衣服及床单清洁干燥,如若疱疹破溃可涂抹炉甘石洗剂或抗生素药膏。对于口腔有疱疹患儿,鼓励多饮水,年长儿进食后温开水漱口,婴幼儿喂奶后给予少量饮水,保持口腔清洁,用棉签蘸取少量碳酸氢钠溶液擦洗口腔,使用思密达调匀后涂擦于溃疡面,涂药时不要刺激患儿会厌部,以免引起恶心。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期病毒感染性疾病,在夏秋季多发,可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传播,很易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范围的流行,属自限性疾病。及时发现疫情,及时隔离是控制本病的关键。没有危险因素的患儿可回归家庭或社区进行隔离,定期回访或24h家属电话咨询。住院患儿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加强了皮肤、口腔等多方面护理措施。在控制疾病蔓延的同时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