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衡心理治疗与心身相关障碍

2017-04-02

实用老年医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心身心理治疗心理

平衡心理治疗与心身相关障碍

袁勇贵黄河张玲俐王彩云刘晓云徐治张文瑄

平衡心理治疗(balancing psychotherapy,BPT)是一种建立在东方哲学体系之上,整合了精神分析、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叙事治疗以及积极心理学等多种心理治疗流派的治疗取向。它运用平衡学的相关理论,紧紧围绕“度”和“关系”两个核心内容,来帮助个体实现心身平衡状态。正确运用BPT有利于心身疾病病人的心身康复以及生存质量的提高。

1 心身相关障碍是一种失衡状态

心身相关障碍产生的根源在于个体潜意识中的矛盾冲突,当这种矛盾冲突积聚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突破原来的平衡状态,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症状,如抑郁、焦虑、躯体化等,使得个体更痛苦[1]。事实上,人生不如意常八九,人的一生,相当一部分时间,就是用来化解这些“不如意”,即不平衡的。个人对不平衡的处理不当,是烦恼甚至疾病的根源。

人不可能没有烦恼,喜或怒其实都是正常现象,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发而皆中节”。如果过了度,或狂喜,或至哀,那就是心态失衡了。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的“不节”是中医认为的内在病因,也就是说各种情绪的不平衡会导致疾病。五行学说认为,五脏对应着五种主要的情绪,而且这些情绪之间也是相生相克的。肝对应的情绪为怒,怒伤肝,悲胜怒;心对应的情绪为喜,喜伤心,恐胜喜;脾对应的情绪为思,思伤脾,怒胜思;肺对应的情绪为忧,忧伤肺,喜胜忧;肾对应的情绪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内经·五运行大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实践中早已发现,抑郁者往往压抑了自己的愤怒,而以抑郁替代了愤怒,这颇类似于“悲胜怒”;心理治疗师也常常能见到有些焦虑者变得易怒,用愤怒压抑焦虑,这就是“怒胜喜”。可以看出其实这七种情绪是相生相克的,它们之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2-3]。

2 平衡的表现和本质

平衡是一个相对概念,属于哲学范畴。平衡既是宇宙规律,也是社会规律。我们可以把平衡定义归纳为四个字:(1)动:平衡不是一潭死水,是动态的(以蓄水池为例,它是有进水和出水的);(2)变:当平衡的一边改变时,另一边也会随之改变;(3)等:平衡中得到的和失去的总保持相等;(4)定:保持平衡的特点就是平稳,总保持稳定。而其中“动”和“变”是平衡的表现,“等”和“定”是平衡的本质[4]。

3 平衡的基本功能

平衡的基本功能有二,一是“度”的掌握,二是“关系”的协调。“度”掌握好了,事物呈平衡状态;“关系”协调好了,事物亦呈平衡状态。

3.1 度的掌握 度就是限度。客观规律显示: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有个度的掌握问题,不到度,事不成;过了度,事变样。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即是很好的例证,它阐明了一条重要的平衡规律,这条规律指导人们的一切行动。

度的掌握涉及智慧、气质和品德问题,只有认识到度的重要性,认真在生活中掌握度,才可能避免许多麻烦。

3.2 关系的协调 这里所说的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事与事、人与事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关系的协调是人类行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根本的协调是人际关系的协调。

总之,平衡术的基本功能就是度的掌握和关系的协调。从“度”来讲,适度就是平衡;从“关系”来讲,和谐共处就是平衡[1]。

4 平衡的四个层次

平衡从病因学角度来看,从宏观到微观,平衡可分为4个层次。

(1)第一层次的平衡是指个人-家庭-社会的平衡。当一个人的心理处于平衡状态,表现为一个人在社会活动中躯体健康、思维敏捷、反应灵活、情感表达恰如其分。家庭是由个人组成的,它不仅承载着人类的繁衍生存,更满足了两性之间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家庭成员间需要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理解,共同承担家庭重任。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一个好的社会环境会促进个人和家庭的发展,从而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

(2)第二层次的平衡是身心灵的平衡。其中,身指躯体(意识);心指心理,主要指情绪(潜意识);灵主要指精神和灵性状态(系统),如对生命意义价值的思考,以及人的生死观、苦乐观等。作为一个整体,身心灵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指“身、心、灵”三个层面,即从三个不同层面去理解;二是指三者的整合体,即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旨在促进“身、心、灵”三者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进而实现全人类的健康[5]。身的活动离不开心,心的运作主要体现在知情意,灵的运作可表现在宗教信仰的灵修活动中[6]。

灵性的修炼就是自我的融合,即个体的小我和宇宙的大我的融合,也就是天人合一。通过这种融合性的修炼,我们可以获得内在的力量,深刻地反省自我,把智慧的光芒投射到我们的内在,从而提高自身的层次[7]。目前关于身心灵修养的方式主要有瑜伽、催眠、气功、中医养生等,特别是催眠术与瑜伽,更是风靡全球[8]。

(3)第三层次的平衡是指知情意的平衡。知情意的三角平衡是心理健康的标准。知就是认知,包括感知觉、思维;情就是情感情绪;意是意志行为。如果个体的知情意不平衡,那可能就出现了心理问题。

(4)第四层次的平衡是指单胺递质的平衡。微观层面上,经典的单胺假说仍是我们解释心身(心理)疾病的发病和治疗机制的关键理论。如抑郁等的产生与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水平的失衡等因素密切相关[8]。尽管该假说遭到质疑,但可以说即使其不是源头,也一定是中间某个步骤。

前述4个层次从宏观到微观对平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四个层次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层次的平衡被打破,必然会影响其他层次的平衡。另外,从治疗学角度来看,目前的治疗手段,不论是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还是心理治疗,都是通过调节微观环境中的单胺递质平衡失调入手的,逐渐达到第三、第二和第一层次的平衡。

5 BPT简介

BPT就是运用心身平衡理论和方法打通思维之路的阻塞,帮助来访者平衡好“度”的掌握与“关系”的协调。首先,通过分析病因,找到思维之路阻塞、内稳态失衡的原因,然后再引导病人从本质和全局上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认识,并举出相应的事例加以比较,让病人能够站在另一个角度审视自我,深化对自我问题的认知,最后与其一起探讨如何清除阻塞,并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激发、调动机体的物质能量,促进机体病理状态的良性转归,重建心身平衡。生理学奖得主伊丽莎白等总结出的长寿之道是:人要活百岁,合理膳食占25%,其它占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了50%[9]。

BPT寻求传统的病理心理治疗与当代流行的积极心理治疗完美融合,强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纵析时间线,实现心身的多维度平衡。即不仅仅要关注此时此地的当下,还要清晰理解过去的个体经历,更要面向未来。

BPT的适应证包括心身相关障碍(如心身症状障碍、心身疾病、躯体疾病伴发心身症状等)、躯体症状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失眠症及各类心理问题。

6 BPT的治疗目标

BPT指导个体的心理来适应家庭、社会、生态环境,特别是对生存环境产生的不良刺激,使个体能够及时有效地通过自我调节达到心身平衡。其治疗目标是实现身与心、个人、家庭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使个体达到积极的、向上的平衡心理,从容地面对生活。

7 BPT的治疗步骤

平衡心理治疗可分为团体治疗、个体治疗和家庭治疗3种类型,每种类型大致包括六个步骤,但这六个步骤的顺序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相互融通,动态调整的。

7.1 平衡奠基石 建立信任关系;治疗关系建立时的破冰效应;了解基本情况。病人的信任,来访者自愿原则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是一个疗法能否见效不可或缺的根本。

7.2 平衡领悟会 情绪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 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情感平衡是心理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根据自己选择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总体评价[10]。情绪驱使我们采取行动(如逃避、面对或宣泄),表达情绪,譬如哭泣或大笑都可以释放紧张和压力,任由情绪缘由的能量自然地流动与消耗,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寻找症状的成因。通过导入BPT的核心理论,即“度的掌握”和“关系的协调”,以及讲故事(成功案例、哲理故事)、解读平衡箴言,启发来访者领悟自己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

7.3 平衡症状析 具体分析,剖析失衡原因,提高病人自信。平衡式的人生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家庭、事业、财富、朋友、健康和成长。六个方面都很重要,缺少任何一方面,都可能导致身心的失衡。

7.4 平衡心得志 无论你是为了考试而复习,还是为了减肥而锻炼,有一点是共同的:必须进行有效的训练,包括一系列有效的重复动作和循序渐进的努力。心理训练也是如此,病人需要完成家庭作业,填写平衡反馈单,包括建立治疗目标,梳理治疗心得,加深自我分析,表达治疗信心等内容。“目标”能激发生命活力,也有助于我们思绪的整理[9]。而目标的实现无疑会让人非常快乐,但实现不了就会使来访者受挫,对治疗丧失信心。故此这里要注意:“目标”一定要切实可行,不宜过大,小步子原则,逐一实现为宜,否则会起副作用。

7.5 平衡放松术 不同的来访者最适合的放松术可能不一样,是因人而异的。一般包括动态与静态两部分。

动态放松术:包括太极拳、瑜伽、平衡保健操等。(1)太极拳:太极拳动作体松圆活,快慢适度,分清虚实。打拳时按套路调整身体的姿势,进行招式动作,是练形。通过守意,使意念归一,排除杂念,调整心理活动,清静养神[11]。(2)瑜伽:通过瑜伽训练不仅使人以新的境界回归本我,而且还能使人感悟自我、领悟超我。从古至今,瑜伽都特别强调发展人际情谊、促进和谐,而且要求彻底冲破种族、年龄、性别、宗教和信仰等限制,追求人类的博爱和平等,这种基本理念使瑜伽自始至终坚持非常明确的练习目标,即让人们从一切精神怨恨以及与之关联的各种精神心理和生理疾病中解脱出来,达到最佳的和谐与超脱状态[12]。(3)平衡保健操:通过平衡保健操的适宜性训练,能够增强体质,同时有助于改善全身关节滑利、软组织的血液循环和神经体液的调节,活跃肌肉及软组织的营养代谢,起到放松痉挛肌肉、牵引挛缩肌腱和韧带,提高和恢复身体软组织及各关节的活动能力。

静态放松术:包括生物反馈训练、听息、冥想、自我催眠等。杯子里的水是浑浊的,静的时候才能看到灰尘。所以环境静下来了,人的杂念反而“增多”了,这其实不是说杂念增多了而是嘈杂烦劳的时候人们往往注意不到。所以,“静”是平衡放松术中相当重要的一面,入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什么都不想,而是一种专注的状态。(1)生物反馈训练:生物反馈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它利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使主体得以了解原本很难意识到的机体变化,并通过学习达到随意控制和矫正不正常生理变化的目的[13]。有研究证实,生物反馈训练能有效改善个体的心理问题[14]。(2)听息:“听息”出自于《庄子·人间世》就是听自己呼吸之气,意念专注于呼吸之间(呼吸之间的停顿为息,功力越高的人越长),开始练习时只用耳听,感受一呼一吸即可,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浅深,皆任其自然变化,不用意识去支配它。渐渐的杂念就沉淀了,听到后来神气合一,杂念全无[15],而后当忘记呼吸的时候内心会变得清明,此时五感清晰,外面的干扰如映照在镜子中的影像,过后不留痕迹。(3)冥想:关于“冥想”,从认知角度可认为“冥想是通过身心的自我调节,建立特殊的注意机制,最终影响个体的心理过程的一系列联系”[16];从行为角度指出冥想“是包括身体放松、呼吸调节、注意聚焦三个阶段的综合过程”[17];从心理体验角度强调冥想可以“通过自我调控练习,让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幸福感”[18]。因此我们可以说,冥想不仅强调身体放松,也强调认知和心理放松,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和行为训练。(4)自我催眠:刘凌[19]在《潜意识与催眠术》中提出,催眠的实质即如何通过暗示来影响被催眠者的潜意识。通过对潜意识的积极暗示,可以充分调动人们的潜能,创造超乎想象的奇迹。徐静[20]也在《浅析催眠术与催眠疗法》中指出催眠治疗不仅具有广度而且具有深度,是走入潜意识深处的一条捷径,也是个体认知自我的一扇窗口。

7.6 平衡互助谈 发挥团体治疗的优势。欧文·亚隆认为心理治疗的疗效在团体治疗中可得到更好的体验[21]。心身疾病病人团体成员和团体环境间有着丰富而微妙的动力学,互助成员会塑造自己的社会缩影,会逐个吸纳每个人特有的防御行为。团体互动越自发,社会缩影的发展就越快速真实,团体成员中主要的问题被引出、讨论、解决的可能性就越大[22]。

8 小结

心身相关障碍是一类与心理社会因素有着密切关系的躯体疾病。在这类病人中,心理社会因素可以是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也可以是疾病发展的促进因素。对于这类病人的治疗,须兼顾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平衡的调整,才能取得满意效果,达到有效控制症状的根本目的。平衡心理治疗从“度的掌握”和“关系的协调”二个方面入手,对心身相关障碍病人心身症状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通过纠正不正确的认知信念和导入极积的行为方式,减少病人的烦恼,改变病人的心身症状,最终达到治疗病人的目的。

[1] 葛楚英. 平衡——人类生存之路[M]. 湖北: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

[2] 吕爱平. 论中医辩证思维的内涵与特点[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9, 15(7): 481.

[3] 盛国光. “和”之为义及其在中医学中的体现[J]. 中医杂志, 2006, 47(6): 410-411.

[4] 葛楚英. 平衡学[M]. 湖北: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3.

[5] 陈丽云. 身心灵全人类模式-中国文化与团体心理辅导[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6] 傅佩荣. 心灵导师-身心灵整合之道[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9.

[7] 周慧虹. 太极身心灵修炼及其和谐价值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8] 吕静静. 稳心颗粒联合米氮平对抑郁症及血清NE、5-HT和DA的影响[D]. 河北: 河北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9] 李宏磊. 心理因素或决定寿命长短[N]. 新华每日电讯, 2014-8-8(10).

[10] 梁瑞华, 毛富强,赵朋,等. 内观认知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研究: 情感平衡、领悟社会支持和容纳他人[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8, 17(12): 1106-1108.

[11] 杨全祥. 太极拳拳学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基本意蕴[J]. 河南社会科学, 2007, 15(5):5-8.

[12] 单清华, 刘莹,王振涛, 等.瑜伽文化足迹及现代健身价值研究[J]. 体育与科学, 2009, 30(5): 46-48.

[13] 郑延平. 生物反馈仪的临床实践[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4] 陈艳红, 陈幼平, 李丹, 等. 生物反馈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 21(12): 1831-1833.

[15] 天心见. 用精神守护生命——道家养生法精粹(续)[J]. 中华养生保健月刊, 2002(6): 19-20.

[16] Cahn BR, Polich J. Meditation states and traits: EEG, ERP and neuroimaging studies[J]. Psychol Bull,2006,132(2): 180-211.

[17] 姜镇英. 冥想训练对美国中学游泳选手训练后的焦虑、心境状态及心率恢复的影响[J]. 体育科学, 2000, 20(6): 66-74.

[18] Walsh R, Shapiro SL. The meeting of meditation disciplines and Western psychology: A mutually enriching dialogue[J]. Am Psychol, 2006, 61(3): 227-239.

[19] 刘凌. 潜意识与催眠术[J]. 湘潮(下半月), 2007, 9: 41-42.

[20] 徐静. 浅析催眠术与催眠疗法[J]. 法制与社会, 2008, 34: 368-369.

[21] 欧文·亚隆. 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第五版)[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

[22] 杨莉萍, 张秀敏. 社会建构论语境中的团体心理治疗[J]. 医学与哲学, 2013, 34(1): 47-49.

江苏省医学创新团队项目(2017055)

210009 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东南大学医学院心身医学研究所(袁勇贵,黄河,刘晓云,徐治,张文瑄);211189 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张玲俐,王彩云)

R 749.055; R 749.92

A

10.3969/j.issn.1003-9198.2017.10.003

2017-8-18)

猜你喜欢

心身心理治疗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从心身角度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证体会
心理感受
肝硬化患者的蒙医心身护理及营养饮食对症治疗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一身轻安走出来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