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20年来胆道蛔虫病的中医药疗法概况

2017-04-02耿少辉包宇王舒月于玉东杨涵

世界复合医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蛔虫病蛔虫乌梅

耿少辉,包宇,王舒月,于玉东,杨涵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郑州 450008

近20年来胆道蛔虫病的中医药疗法概况

耿少辉,包宇,王舒月,于玉东,杨涵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郑州 450008

蛔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因其生活史简单,产卵量大,虫卵抵抗力强等特点具有很高的感染率。胆道蛔虫病是蛔虫感染的一个常见病症。近些年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蛔虫感染率得到了控制,但由于西药治疗用药的广谱性,使虫体产生了抗药性。相比之下,中医的辨证论治,对治疗更有针对性,疗效显著,更能调节脏腑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现从经典方加减、自拟方剂与单方三方面对近二十年来治疗胆道蛔虫病的常用中药疗法进行概括。

胆道蛔虫病;似蚓蛔线虫;中医;综述

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是一种重要的线虫,同时也是感染人体的最常见寄生虫之一。蛔虫具有钻孔的习性,平时寄生在小肠的空肠部分,在受到刺激后可钻入肠壁上的各种管道,如胆道,从而引起胆道蛔虫病等并发症[1]。胆道蛔虫病是临床上蛔虫感染后最为常见且危害最大的一种的并发症。该病症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剑突下阵发性剧烈疼痛,易引起胆脓肿,肺脓肿和血性梗死等并发症,严重者危及生命。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西药治疗[2]、手术治疗[3]与中药治疗[4]等方法。西药治疗经常使用的驱虫药物有甲苯达唑、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等广谱驱虫药。手术治疗即在内窥镜的帮助下深入胆总管内探查虫体,将其取出,然后引流胆道的方法。但由于西药治疗的广谱性易使蛔虫产生抗药性,长期效果不佳。手术治疗对人体的损伤相对较大,一般在病情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才选择手术治疗,且取出的一般只是较大虫体,幼虫与虫卵往往处理不净,故治疗后的复发率高。患者遭受的痛苦大,且手术费用昂贵,风险大,所以患者一般不容易接受[5]。

中医药治疗蛔虫病往往根据蛔虫“喜温恶寒,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的特性,采用安虫与驱虫的方法进行治疗[6-8]。在长时间的临床实践与经验总结中有一些治疗蛔虫的有效方剂。采用的治疗方剂可分为经典方加减、自拟方剂与单方3类。现总结如下。

1 经典方加减

赵静[9]采用“汤剂”乌梅丸加减治疗胆道蛔虫病,疗效显著。用法:煎服,先将中药加没过中药的适量冷水浸泡2 h左右,然后将其煮沸,取头汁,再煮沸,取二汁,将头汁、二汁混合在一起,分2次喝完。丸剂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原文第 338条,乌梅丸主治蛔厥,又主久利[10]。方中重用乌梅(120 g)将其作为君药,因其酸性能安蛔。重用白芍(60 g)辅助乌梅发挥其功效,又具有解经止痛的疗效。细辛与蜀椒之辛可以温肠寒,以为蛔虫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即安蛔。黄连、黄柏均为苦性药,可以下蛔。槟榔,使君子具有杀虫的功效。制附子与干姜温中暖四肢,破气之青皮可以协助蛔虫排出体外[9]。全方合用,可针对蛔虫特性进行安蛔,下蛔,杀蛔,具有温中驱蛔的功效。赵氏因丸剂制作繁琐,成本较高,故采用乌梅丸的汤剂来治疗,认为在运用经典方剂时要忠于原方的方义,但有时剂型的选择不必拘泥于方中所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灵活运用。

岳发元[11]采用大柴胡汤加减进行治疗,伴有胆结石者药方中加金钱草,伴有黄疽者去生姜、白芍、大枣加桅子、茵陈,大黄后下。用法:1剂/d,水煎服,每剂分3次服用,15 d为1个疗程。岳氏认为,胆道蛔虫病的治愈标准不只在于临床症状的缓解与消失,而在于蛔虫及虫卵的排出,从而防止病情复发与进一步恶化。胆道蛔虫病容易引起感染出现寒热往来的小柴胡汤证,又因虫体阻塞胆道引起绞痛,表现出实热雍滞之阳明腑实证,故选用由小柴胡汤加减所得的大柴胡汤进行治疗。大柴胡汤具有消除炎症,减缓痛苦的效果,能松弛 oddis括约肌(胆总管括约肌、胰管括约肌、壶腹部括约肌),从而通利胆道,使虫体与虫卵排出,解除梗阻,达到不留后患,彻底治愈的目的。

李金声等[12]选用名方逍遥散加减来治疗胆道蛔虫病。基本方:党参16 g,木香12 g,延胡索12 g,香附12 g,白芍20 g,川楝子12 g,半夏12 g,柴胡12 g,生姜16 g,薄荷10 g,云苓24 g,白术12 g,当归12 g,甘草10 g,槟榔60 g,楝根白皮12 g。用药加减:大便溏薄者加白术至24 g,加山药24 g,槟榔减至12 g;中性粒细胞增高并合并胆囊炎者加丹皮10g,栀子9 g,板蓝根16 g,金银花16 g。使用中火煎取头汁与二汁。服法:头煎药缓缓温服,速度控制在300 mL药汁大约在1 h左右服完。服完2 h后,将二煎药1次温服。李氏认为治疗此症应从解除肝寒以安蛔与及时驱杀蛔虫两处着手。故采用逍遥散以疏肝理气,气机条达以驱除肝寒,再加之健脾和血药温脏以安蛔,从而使症状缓解,再进行驱虫,疗效尤甚。因为蛔虫病患者极易呕吐,故采用徐徐温服的方法服药,以达到最好效果。

封德源[13]选用四逆散合金铃子散加减进行治疗:川楝子10 g、枳壳10 g、柴胡10 g、尖槟10 g、使君子肉10 g、延胡索12 g、白芍18 g、乌梅15 g、川连5 g、甘草6 g、川椒5 g、苏叶3 g。加减:高热者加蒲公英,川连量加倍,仍不能缓解者加半夏、生姜,竹茹。孕妇血虚者去延胡索,加北芹、白术、当归、砂仁。气虚者去生姜,川连,加细辛、熟附子、红参、干姜。大便秘结兼燥热症者,加川朴、芒硝、大黄。兼黄腻苔者加绵茵陈,土薏仁。2次/d,头煎与二煎药汁混合,徐徐温服。在广西容县中医院救治的40例均获痊愈。封氏认为治疗蛔虫病应以缓解其剧烈疼痛为当务之急,故用四逆散合金铃子散来疏肝理气,活血通瘀,以缓解症状,降低患者痛苦。后以乌梅、川椒、槟榔、使君肉、川连、苏叶酸苦甘辛,温热寒凉共用,来驱除蛔虫,达到治疗蛔虫的目的。

余信树[14]则采用小承气汤进行治疗小儿胆道蛔虫病:槟榔10 g、枳实10 g,川朴12 g、白芍12 g、大黄12 g。水煎,患者服用后一般1~2剂即可痊愈。余氏认为:该方酸苦甘辛均具备,可以苦寒驱蛔利下,通则不痛;枳实、厚朴之辛味药可疏肝理气,伏蛔导滞;槟榔具有杀虫的功效,白芍可以调和营卫,达到安蛔的效果。

曹照华[15]采用甘草粉蜜汤:蜜糖100 g,甘草50 g,米粉30 g。用法:甘草水煎,取汁约250 mL,与米粉和蜜糖拌匀,文火煮沸成糊状,待温即服。曹氏认为,该病多发于山区农村的青少年,乌梅丸因其酸苦甘辛具备,对于体质较弱的儿童来说刺激较大,容易出现呕吐,影响治疗效果。甘草粉蜜汤以甘味为主,可安蛔以缓解疼痛。其中甘草抗炎,蜂蜜润肠解毒,米粉和胃养阴[15]。在广西三江县中医院收治的15例患者经治疗后胆道蛔虫症临床症状消失,剧烈腹痛消失,饮食起居恢复正常。

2 自拟方剂

李劲等[16]自制蛔净汤。组成:苦楝皮、乌梅、木香、使君子、白芍、枳实、槟榔、柴胡、延胡索、大黄(后下)。加水,煎服,1剂/d。患者有畏寒症状的加黄芩,金银花;患者有患黄疸或者是出现的,加郁金,茵陈,栀子。李氏将酸苦辛等不同性味的中药加以配伍应用,利用乌梅、苦楝皮、槟榔的苦涩之味麻痹虫体,而大黄寒凉泻下作用极强可使蛔虫从消化道中排除。现代药理学认为大黄、枳实能够使胆总管括约肌松弛,并增加十二指肠括约肌的协调性,既利胆,又有助于蛔虫随粪便进行排泄。而蛔虫在肠道的寄生和钻孔带来一些炎症和引发痉挛可由黄芩、柴胡、白芍缓解。李氏主要是利用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全面地考虑蛔虫带来的一些病发症的原因的基础上,利用中药的四气五味来安蛔、解痉、利胆、消炎使蛔虫排出胆道。既能够使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又能够从根本上杀死蛔虫。李氏曾将自制的蛔净汤用于临床治疗32例蛔虫病患者,32例患者全部痊愈。平均的康复时间5 d。可见自制的蛔净汤不仅效果好,治疗的效率也很高。可以在临床逐渐地推广运用。

孙克良[17]自制胆道祛蛔定痛汤:青皮、使君子、川椒、川楝子、乌梅、元胡、雷丸、槟榔、生白芍、枳壳、甘草。若患者大便干结而患者素体状实,加大黄;如果患者体质素来虚弱可以加火麻仁;如果患者体质偏于寒可加干姜;如果患者体质偏热,选加苦参、银花、连翘、无花粉、黄芩、栀子、茵陈;若服用完此汤药后有呕吐者加生赭石、半夏、生姜等。孙氏利用蛔虫得甘则动,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安之习性用甘草引诱蛔虫,用乌梅、槟榔、元胡、川椒使其麻痹和安伏从而减少蛔虫游走时的造成内脏的机械性损伤和疼痛,用枳实、白芍、川楝子、使君子清除蛔虫并通过缓泻使蛔虫排除。这一方法和李氏自制蛔净汤思想大致相似,但是孙氏在自拟胆道祛蛔定痛汤中加之一枳壳来行气开胸,宽畅肠胃。元胡、青皮、疏肝利胆,理气散结。使上下皆通利,味气并重来治疗胆道蛔虫病此汤遵张仲景乌梅丸之意,灵活变通,酸、甘、苦、辛并用,取汤以荡之,收效尤捷。徐明弛[18]以通降驱蛔汤(川楝子、枳实、山楂、乌梅、花椒、槟榔、胡黄连)治之。将以上诸味药以水煎至100mL,加入100 mL醋,1剂/d分4次服完。

周正端等[19]采用自拟处方安蛔汤(黄连、藿香、槟榔各一钱、川椒二钱、乌梅三钱、白矾五分。共3剂,1剂/d,分3次服用。)驱蛔汤(槟榔一两、使君子肉、苦楝皮各四钱。共3剂,1剂/d,分2次服用。)胆蛔汤(槟榔一两、使君子肉、苦楝皮各四钱,枳壳、大黄、木香各三钱,共三剂,1剂/d,分2次服用。)周氏曾把这3种汤运用于临床,发现这3种汤效果都很好,但是效果最为突出的是安蛔汤。而安蛔汤主含乌梅丸,其次是川椒、黄连等。利用乌梅之味酸使其麻痹和川椒之味苦使其安伏这是治疗胆道蛔虫病最为常见的中医思维,但是大多中医在治疗胆道蛔虫病时要么选用单方或是自拟的一个方要么选用成方,很少多方并用。周氏在自拟驱蛔汤、胆蛔汤时同时运用中医学五行相生相克等理论知识,自拟方中除了有直接麻痹和清除蛔虫的药物以外,尚有健脾、和胃药物,利用虚则补其母的办法,增强肝的疏泄功能和脾胃的运化功能,这样在治疗蛔虫病的同时,使人体的正气得到补充更加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而且周氏在患者疾病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方,辨证施治。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患者能更早地康复,这比以往的在胆道蛔虫病自始至终只使用一种方有所创新。可为以后治疗胆道蛔虫病所借鉴。

李栩堂等[20]采用自拟胆囊1号煮散剂:茵陈、郁金、龙胆草、生没药、皂角刺、柴胡、生大黄、黄芩、天花粉、生乳香、七叶一枝花、银花、青皮、青木香。以上各味药混合后研磨成粗粉末,每次取粉末400 g,第1次煎加水2 500 mL,煎至1 500 mL,第二次煎再加水2 000 mL,煎至药液剩1 500 mL,用250 mL玻璃瓶罐装以备用。直肠点滴:每次取出250 mL药液进行直肠点滴,2~3次/d,急性症状得到改善缓解之后改用口服药液,坚持服用直至痊愈出院。李氏认为,采用中药煮剂直肠给药操作简单易行,避免了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节省药材,而且生药含量较浓,疗效好等优点,易于推广。中药煮散剂直肠点滴方法为临床治疗胆道蛔虫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李氏在运用中药煮散剂直肠点滴法治疗80例的胆道蛔虫病中有一部分在改为口服之后会出现便秘的情况,如果长期腑气不通可能会是病情加重。李氏选择加入大黄粉3 g,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临床具体应用时可以稍加一些通利泻下药物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秦亮[21]采用梅椒二黄汤(黄连 2 g、花椒 5 g、乌梅、使君肉、鹤虱、生大黄各10 g)若便溏者减大黄,体质虚弱可加党参,如果患者在服用此汤药之后皮肤发黄加茵陈、焦山栀,如果患者素体阳虚可加肉桂、附子。一剂药用水煎两次,每次煎成200~300 mL药液,分次频服,每日服用1剂,疼痛剧烈者,每日服用2剂。秦亮自拟的梅椒二黄汤也是利用乌梅之酸性制蛔,花椒之辛驱蛔,黄连之苦下蛔,大黄泻蛔。只是秦氏自拟的梅椒二黄汤主治小儿胆道蛔虫病。所以在用法用量上应该视情况而定。

由浙江省中医院等组成的胆道冲剂临床验证协作组[22],以川椒、使君子、黄芩、乌梅、槟榔、木香等中药混合并制剂。疼痛缓解时间平均为1.4 h,亦取得较好的疗效。张丽珍[23]采用上述冲剂治疗胆道蛔虫,治疗患者23例,治愈20例,有效2例,无效1例,疼痛缓解时间平均为1.4 h,亦取得较好的疗效。

3 单方

近20年间采用单方治疗胆道蛔虫病的医家较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周凤仙[24]用乌梅醋进行治疗。周氏用干乌梅500 g,放入1 000 mL曲醋中浸泡24 h后让患者服用,每次服用10~20 mL,3次/d,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差别对适药量进行适当调整。待患者疼痛缓解后口服驱虫药。疗效:共收治50例患者,治愈者48例,无效者2例。醋味酸,苦,甘,无毒,性温,具有解毒、止血、散瘀、杀虫等功效[25]。另有王斌等[26],杜良湖[27]采用食醋治疗胆道蛔虫的报道,均取得较好的驱虫效果。

4 总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环境卫生与饮食卫生条件都有很大提升,我国蛔虫病的感染率已有很大的降低[28-30]。但由于西药驱虫所用的广谱驱虫药,使虫体产生耐药性,不易于长时间使用。由以上所述文献可知,中医药治疗胆道蛔虫病是一种疗效高且风险小的非手术疗法。分析文献可得近20年中各位中医大家治疗胆道蛔虫病大多根据蛔虫“喜温恶寒,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的特性,采用安虫与驱虫的方法进行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对同一种病的不同人群采用方剂加减进行治疗,与西药的广谱驱虫相比,针对性强,不易使虫体产生耐药性,副作用小,长期效益优于西药。因此,使用中药方剂治疗胆道蛔虫病是一个效益良好的治疗方案,医家可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辩证分析,选择适用的方剂,使用正确的服用方法与合适的药量,在临床中进一步实践。

[1]罗晶,郝钰.免疫学基础与病原微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320-321.

[2]谢仁古丽·奥斯曼.维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病28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0):99.

[3]沈雪辉,徐美东,姚礼庆,等.内镜治疗胆道蛔虫病的临床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04,10(3):17-19.

[4]王统明,时恒强.中药治疗胆道蛔虫症40例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3,19(9):132-133.

[5]傅兆义,徐静.我国胆道蛔虫病近年来治疗综述[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8(3):220-222.

[6]徐丹慧,李文,刘豫东.胆道蛔虫病治疗近况[J].河南中医, 1992,12(1):46-48.

[7]李保安,师志月.十二年来胆道蛔虫症中医治疗概况[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3,15(3):52-54.

[8]石小玲,解公林.中医治疗蛔虫病近况[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2,15(3):33-35.

[9]赵静.乌梅丸加减治疗肠道蛔虫体会[J].河南中医,2013,33 (11):1853-1854.

[10]于洪波,曲夷,吴琰,等.姜建国用乌梅丸加减辨治疑难病验案3则[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10):1348-1350,1364.

[11]岳发元.大柴胡汤治疗胆道蛔虫病32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5,16(2):7-9.

[12]李金声,芦体君,张希平,等.逍遥散加减治疗胆道蛔虫病264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1994,9(5):28-29.

[13]封德源.四逆散合金铃子散加减治疗胆道蛔虫症40例[J].广西中医药,1985,8(1):14-15.

[14]余信树.小承气汤治疗小儿胆道蛔虫症[J].湖北中医杂志,1981(6):45.

[15]曹照华.甘草粉蜜汤治疗胆道蛔虫症和蛔虫性肠梗阻15例[J].中国乡村医生杂志,1998(5):24-25.

[16]李劲,李荣祥,李金龙,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病32例报告[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7,13(2):179-180.

[17]孙克良.中医治疗胆道蛔虫病100例[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5,1(12):22.

[18]徐明驰.通降驱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症[J].陕西中医,1987(5):226.

[19]周正端,赵连璧,萧奕成.胆道蛔虫病的中医疗法[J].人民军医,1960(2):1-4.

[20]李栩堂,徐金禄,谭学锋,等.胆囊Ⅰ号煮散剂直肠点滴治疗急性胆囊炎80例[J].中国医学导报,1987,2(4):37-38.

[21]秦亮.梅椒二黄汤治疗小儿胆道蛔虫症65例[J].湖北中医杂会,1990(2):15.

[22]李德英,齐激扬.胆蛔冲剂治疗胆道蛔虫症216例疗效分析[J].中成药研究,1986(12):20.

[23]张丽珍.胆蛔冲剂治疗胆道蛔虫症23例[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7(5):23.

[24]周凤仙.乌梅醋为主治疗胆道蛔虫[J].福建医药杂志,1982(2):54.

[25]张婷婷,彭倩,何昭璇,等.浅谈中医醋疗法之临床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16,24(10):7-8.

[26]王斌,崔贵文,魏荫瑭.食醋治疗猪胆道蛔虫病的效果观察[J].黑龙江畜牧兽医,1980(5):46-47.

[27]杜良湖.用食醋治疗胆道蛔虫[J].黑龙江医药,1976(1):34.

[28]孙凤华,沈明学,徐祥珍,等.全国人群蛔虫感染现状调查[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8,3(12):936-939.

[29]诸延俊,陈颖丹,许隆祺.我国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蛔虫病3年防治效果[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1,23(5):490-494.

[30]许隆祺,陈颖丹,孙凤华,等.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10(23): 332-340.

Summar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of Biliary Ascariasis in Recent Twenty Years

GENG Shao-hui,BAO Yu,WANG Shu-yue,YU Yu-dong,YANG Han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Henan Province,450008 China

Roundworm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ll over the world with the high infection rate due to the simple living history,large egg laying amount and strong insect resistance,and the biliary ascariasis is a common disease of roundworm infection,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the roundworms infection rate was controlled,but the broad spectrum of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makes the polypide drug resistant,the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ccording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s targeted with obvious curative effect,which can better adjust the internal organs and improve the human immunity,now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ommon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of biliary ascariasis in recent twenty years.

Biliary ascariasis;Ascaris lumbricoide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ummarization

R4

A doi 10.11966/j.issn.2095-994X.2017.03.01.31

2017-01-06;

2017-01-24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10471013)。

耿少辉(1997.12-),男,河南安阳人,本科,E-mail:1970942001@qq.com。

猜你喜欢

蛔虫病蛔虫乌梅
Efficacy of Wumei Baijiang prescription (乌梅败酱方) on regulatory T cells/ helper T cells Immune balance in mice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犊牛新蛔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措施
鸡蛔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治
彭涛妙用乌梅丸加减验案
从“欲解时”论乌梅丸治厥阴病
猪蛔虫病继发链球菌病的诊断和防治
秋季养猪谨防猪蛔虫病
望梅止渴话乌梅
磨牙就是肚子里有蛔虫吗?
胆石症术后T管引流蛔虫堵塞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