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心理学的责任与未来—中国文化心理学与精神性研究的角度

2017-04-02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精神性心理学思维能力

郭 斯 萍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理论心理学的责任与未来—中国文化心理学与精神性研究的角度

郭 斯 萍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一、理论心理学在心理学专业学习与研究中的作用

“意识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的意识活动或心理世界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以研究的对象。俗话说得好:“比陆地更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我们的心灵。”人的心理世界不是像自然界那样客观呈现于我们面前,因此要研究这个无比复杂和主观的心理世界就要求我们依托所有学科的力量,竭尽最先进的研究工具与手段,这其中尤其要求研究者具备高水平的理论思维能力。理论思维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在科学心理学出现之前,帮助我们了解、发现并总结了不少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可以说,无论是宗教心理领域还是哲学心理领域,甚至是在临床领域,过去,我们大多是采用思辨的方法去研究它们。

科学心理学独立发展后,采用了很多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手段,比如生理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实验研究法、认知神经研究方法等,极大地促进了心理学的科学化进程。但是,前面已说到,由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极端复杂性,这就要求既要有理论研究,又要有实证研究,还要有应用研究。这三条研究途径并不是相互分离与对立的,它们应该也可以被综合应用。因此,心理学者必须具有这三方面的专业素养与训练,这其中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理论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常常看到学生报考研究生时,在心理学的二级学科中,首选应用心理学,其次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最后没得选了才选基础心理学。他们误以为应用心理学才是做应用的,才好找工作。在基础心理学中,又几乎很少人会选择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方向。在学习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相关的课程时,很多学生也是态度消极,应付考试了事。他们不了解这些课程在其心理学专业知识与能力发展中的重要性,不理解这些课程在心理学应用与研究中的基础性作用。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心理学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研究中,正是研究者的理论思维能力决定着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最终价值。在心理学史上,很多著名的心理学家都有极其深厚的哲学与理论造诣。心理学之父冯特本人就是著名的哲学家,列宁在其名著《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曾称其为“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跳来跳去的一只老麻雀”,以批评其哲学立场的两面性。其实这不难理解,越是复杂与困难的研究现象,越需要我们运用强大的思辨能力,去发现真正的问题,去提出有价值的假设,去概括、抽象、分析所有的数据与结果,形成有创造性的结论。可以说,在心理学的科学研究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不能忽视或丢掉理论思维这个强大的武器。

二、在心理学专业学习中如何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水平?

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水平主要依靠理论的学习。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要想提高你的理论思维,唯一的捷径就是学哲学史。”所以我们无论是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研究,还是想依赖理论思维能力来研究心理学问题,我们都必须努力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呢?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就是要学好哲学史。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学史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对心理学专业来说掌握有关的知识与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一方面它们帮助我们从历史的源头上借鉴一些智慧和成果;另一方面它们能提升我们的理论思维水平,使我们在面对复杂的心理现象与问题时,可以运用理论思维能力去解决。

在心理学的课程中,心理学史是中外心理学专业必开的基础课。这种安排是其他专业少见的,为什么?一方面,心理学专业很年轻,很多问题没有最终解决,因此历史上的结论还有学习与参考的价值,所以心理学史能对我们现在的心理学研究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启发。另一方面,因为心理学史是和哲学史联系最紧密的学科,通过学习心理学史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学习哲学史与哲学理论,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所以说,心理学史等心理学理论课程是心理学专业不可缺少的最能促进我们理论思维水平的课程。为了承担并完成未来更艰巨的心理学应用与研究的任务,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并学好心理学史的课程。总之,因为我们现在研究的心理学问题大多都没有彻底地解决,而前人所做出的研究和结论对我们依然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另一原因是由于心理学研究的复杂性与困难性,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心理学史来提高我们理论思辨与研究能力。

三、理论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

人类心理具有文化属性,这已经成为心理学界的共识。文化心理学的兴起就是研究文化心理差异的要求。西方心理学家认识到他们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并不一定具有普适性,所以心理学研究者在进行心理学研究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生活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国家的人的文化背景。西方实验心理学其实就是建立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其研究成果之所以能够迅速转化为其应用领域,是因为其理论本身没有文化排斥问题。更何况心理学建立之初,冯特就提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以解决那些用实验研究法不便研究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并提倡向人类学学习,以田园研究为主,强调理论思辨的作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辐射,几乎成为东方尤其是东亚文化与文明的代表。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考虑到文化排斥问题,如果不做跨文化检验,很多西方的研究结果就不能直接应用到中国文化的情境,这就要求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提出回应。在分析研究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时,可以从中国古代的典籍文献中获得有价值的文化心理学理论与命题。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思想已通过传统社会制度、语言文字、风俗文化等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生活。如果我们不重视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及有关理论,那我们怎么能对现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进行研究呢?又怎么利用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成果为当代的中国人服务呢?所以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的研究任务重要且艰巨。

但是,有关的研究现状如何呢?一句话,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特点鲜明丰富,但有关的研究与成果奇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心理学家对于中国文化了解不深不透,尤其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既不能通过与西方文化的比较发现中国文化的操作性概念与理论,也无法提出有价值的研究假设。研究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就必须先从理论上研究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然后研究假设以及实证研究手段才能接上去,其研究成果也才有应用价值。所以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发展首先有待于大量的相关理论研究的成果。

四、理论心理学在中国人精神性研究中的重要性

西方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历史经历了一个从研究意识到排斥意识、从忽视精神性到重视精神性的过程。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进行研究,精神分析学派把人当作一种由欲望控制的病态的生物。后来心理学又经历了认知革命、人本革命最后是文化革命,到20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出现了对精神性的重视。在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前,精神性一直是哲学心理学、宗教心理学乃至民俗心理学关注的主题。科学心理学出现之后随着意识的被否定,精神性也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在对中国人的精神性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中国人存在精神性缺失的危机。传统精神文化资源的断裂,还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当代的中国人更多的是依赖物质化的心理世界,精神性心理世界的建设几近空白。那么我们如何来重建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如何来帮助物质化的中国人获得精神的健康和幸福呢?

精神性重新成为西方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后,对于中国的心理学者来说,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考虑到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背景,我们无法直接借用国外的概念、方法与工具。所以我们必须去挖掘整理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富有精神性价值的那些资源,把它们整理出来,并且和西方精神性的文化资源做比较。西方的宗教文化背景下的精神性和中国的人文背景下的精神性,虽然表现形式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心理功能应该是等值的,否则就很难解释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人生的意义。所以近年来我们重点研究中国传统尤其是儒家的精神性资源,从中提炼出与我们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自我超越等相关联的精神性理论素材和命题,再用心理学的方法去验证。然后再开发出适合中国文化特点的研究工具和理论,这其中理论心理学和中国心理学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可见,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学史在中国心理学未来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猜你喜欢

精神性心理学思维能力
上下级工作场所精神性匹配与下级主动行为的关系*
多元视角下的职场精神性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
培养思维能力
张灿 以“谦逊”的设计,赋予空间感染力和精神性
培养思维能力
西方精神性研究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