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勿忘在莒”的传承与发展

2017-04-02

关键词:管仲典故

张 艳 丽

(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山东淄博255000)

“勿忘在莒”的传承与发展

张 艳 丽

(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山东淄博255000)

作为一个典故,“勿忘在莒”在古代典籍中有详细记载,《管子》把它看做管仲人生经历的故事,《吕氏春秋》把它当成国君一统天下的品德,《新序》把它归为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均表达出居安思危的情感诉求。汉唐以前,“勿忘在莒”重在臣下向帝王规劝不要忘过去窘迫,不可忘本。宋代之后,“勿忘在莒”也包含有普通民众之间的提醒或告诫,行文简化为“在莒”二字,多指往昔之受厄遭困。而“在莒”的另一种含义,指战国时期齐襄王复国,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复国大业。“勿忘在莒”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最终转化为地域文化的宣传魅力,是古代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勿忘在莒;典故;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中俗语典故因通俗易懂为民众所津津乐道,是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一个典故的背后,大多具有慷慨悲壮的传说,或扣人心弦的故事,承载着民族历史的原汁原味和起伏跌宕,展现出文化多样性的迷人魅力,值得抚今追昔。典故“勿忘在莒”传承千年,本文试从文献记载的角度,勾勒“勿忘在莒”典故的原初记载,辅以正史、奏折、诗词、逸闻等各种材料,全方位梳理“勿忘在莒”的流传和变通,以史为鉴,指导现实。

一、“勿忘在莒”的早期文献记载

考校先秦诸子及汉唐时期的相关典籍,“勿忘在莒”典故记载于《管子》《尸子》《吕氏春秋》《新序》中,并被《后汉书》《新唐书》等正史明确引述。

《管子》一书,成书时间尚无定论,学者们多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除介绍管仲学派的学术思想外,还列述了管子的言行和生平事迹。《管子·小称》篇记载: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饮,饮酣,桓公谓鲍叔牙曰:“阖不起为寡人寿乎?”鲍叔牙奉杯而起曰:“使公毋忘出如莒时也,使管子毋忘束缚在鲁也,使宁戚毋忘饭牛车下也。”桓公辟席再拜曰:“寡人与二大夫能无忘夫子之言,则国之社稷必不危矣。”[1]433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统治无道,其弟公子纠、公子小白分别去鲁国、莒国避难。公子小白在莒国逃难的日子,过得胆战心惊,惶恐不可终日。后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快速回齐国即位,是为齐桓公。在鲍叔牙、管仲等贤臣的辅佐下,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首霸功业。当齐桓公有骄横忘旧的心态时,鲍叔牙以“勿忘在莒”之言警诫之,意即居安思危,千万不要忘记过去的艰难时刻。

《小称》位列《管子》第三十二篇,唐尹知章注释:“故称身之过者,强也”,“有过而反之身,则身惧”。“小称”的意思为,小举其过,令人主儆惧也[2]243。在此故事中,鲍叔牙给功成名就的齐桓公敲警钟,告诫他不要忘本,不要忘记过去担惊受怕的苦日子,这样国君才可以更好地治理国家。这可看做“勿忘在莒”最早的出处。

战国时期与商鞅同时代的思想家尸佼,在论著《尸子》中,也曾提及此事:鲍叔为桓公祝曰:“使臣无忘在莒时,管子无忘在鲁时,宁戚无忘车下时。”[3]36话中劝诫的意味颇为浓厚。而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吕氏春秋》,把“勿忘在莒”的进谏故事收录在《贵直论·直谏》中:齐桓公、管仲、鲍叔、宁戚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于鲁也,使宁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随后,著者评价说:“当此时也,桓公可与言极言矣。可与言极言,故可与为霸。”[4]625齐桓公之所以取得天下霸业,与他虚心接受臣下的直谏有莫大的关系。

《吕氏春秋》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为大一统后的社会思想意识形态造势,当然也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方略。国君若想成为明君,把国家治理强盛,需要具备一系列的品德,比如“贵直”等,包括虚心接受臣下的逆耳谏言。做到直谏这一点非常之难,因为“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4]624假设国君听不进去谏言,奸佞小人当道,国家就会陷于危难之中。若要使国家存续,国君安享国祚,接受直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秦汉大一统之后,“勿忘在莒”的典故再被提及。《新序》是西汉学者刘向编撰的一部以讽谏为政治目的的历史故事类编,书中通过一系列的范例,借以说明贤明国君的基本要素。《新序》的思想基础是儒家学说,强调统治者必须为人正直,多听民众意见,留心贤能和有德之士的建议。反之来说,这些贤能之士也不应动摇自己告诫和谴责残暴或愚蠢的国君的职责。君臣通力合作,才能使得国家长治久安。

《新序》中大多数历史故事集中在春秋时期,前五卷冠以“杂事”之名,实际上它们是统一的整体,申明作者的劝引意图。在《杂事第四》篇中,“勿忘在莒”的故事被重新转述: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饮酒,桓公谓鲍叔:“姑为寡人祝乎?”鲍叔奉酒而起曰:“祝吾君无忘其出而在莒也!使管仲无忘其束缚而从鲁也!使宁子无忘其饭牛于车下也!”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二大夫,皆无忘夫子之言。齐之社稷,必不废矣。”而后著者发出感慨:“此言常思困隘之时,必不骄矣。”[5]126勉励人们不应忘记过去的艰难困苦,历戒骄傲,以恢弘志气,自强不懈。

《后汉书·冯异传》记载,建武六年(30年),大将冯异进京朝见光武帝,光武帝对大臣们说,这是自己起兵时的主簿,为平定关中立下汗马功劳,然后感慨当时没能很好地报答冯异。冯异叩首谢恩:“臣闻管仲谓桓公曰:‘愿君无忘射钩,臣无忘槛车。’齐国赖之。臣今亦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6]649冯异以齐桓公和管仲的君臣关系为例,劝告光武帝不要忘记河北的艰难日子,自己也不敢忘记在巾车之地蒙赦受到的恩遇。“无忘”之劝谏方式,与“勿忘在莒”的内涵大致相同,都是提醒君主要谨慎行事,不要忘本。

作为劝谏国君的佼佼者唐代宰相魏征,更是借助“勿忘在莒”的意思和要求,来劝谏唐太宗。《新唐书·魏征传》云: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平定高昌,对大臣反思感叹道:“高昌若不失德,岂至于亡!然朕亦当自戒,不以小人之言而议君子,庶几获安也。”魏征随即迎合:“昔齐桓公与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者饮,桓公请叔牙曰:‘盍起为寡人寿?’叔牙奉觞而起曰:‘愿公无忘在莒时,使管仲无忘束缚于鲁时,使宁戚无忘饭牛车下时。’桓公避席而谢曰:‘寡人与二大夫能无忘夫子之言,则社稷不危矣。’”唐太宗赞同魏征的说法,君臣互相劝勉曰:“朕不敢忘布衣时,公不得忘叔牙之为人也。”[7]3679当然,这个故事在《贞观政要》和《魏郑公谏录》中有更详细的记载,主旨也在于突出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在治思乱,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

典故“勿忘在莒”更广泛地流传,还赖于后世类书的摘录或转述。后世比较有影响力的类书,如《类说》《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古今事文类聚前集》《记纂渊海》《经济类编》《御定渊鉴类函》等,都把这个故事收录其中。在划归类别方面,大部分类书把其归于“鉴戒”“规讽”类,当然,若从种类来分,也有的归之于“杯”类、“酒”类、“激励”类、“祝寿”类等。

可见,“勿忘在莒”在西汉之前是颇有知名度的典故,诸子学者反复引用,来为自己的逻辑立论印证。《管子》把它看做管仲人生经历的一个故事,《吕氏春秋》把它当成国君一统天下的必备品德,《新序》则把它归为治国安邦的重要经验教训。这些典籍记载,为“勿忘在莒”典故的后世流传奠定厚实的认知基础。人们为了让讲述的道理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纷纷转引这种说法,从而无形中扩展了“勿忘在莒”典故的文化内涵和意蕴。

二、“勿忘在莒”的延用与后世传承

汉唐以前,“勿忘在莒”重在臣下向帝王规劝居安思危,不可忘本。宋代之后,此典故得以更多地应用,使用范围方面,除君臣关系外,也包括普通民众之间的提醒或告诫,行文方式简化为“在莒”二字,多指往昔之受厄遭困。

“勿忘在莒”典故用以臣下向国君上奏或言事时常有见。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山河萧条破败,大臣陆贽向唐德宗上书,建议皇帝向齐桓公学习,奋发图强,振兴国家:“齐桓将图霸功,管仲戒之以无忘在莒,惧其情志之易变也。今臣亦愿陛下企思危固国如不及,惩忘乱丧国如探汤,以在莒为书绅之规,以衰卫为覆车之鉴,则徳为帝范。”[8]505宋代文人苏辙则藉评价历史之机,重申陆贽的良苦用心:“齐桓公自莒入齐,伯业既成,而管仲以不忘在莒为戒。卫献公自齐还卫,诸大夫逆诸境者,执其手而与之言,逆于门者,颔之而已。戒心之易忘,而骄心之易生。齐、卫之君,陛下之蓍龟也。”[9]224

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在列强各国的压制下日渐窘迫,封疆大吏刘坤一、张之洞屡向皇帝建言献策,在《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中指明:“朝廷实有卧薪尝胆之志者,必自三事始,一曰俭,二曰勤,三曰破格。三事之中,惟俭最为显著而易行,化臣民而阜财用,其效亦最速。必朝廷时时有不忘在莒之心,则国势有转否为泰之望矣。”[10]585意指只要朝廷不忘记往昔所遭受的困厄,君臣合力奋进,国势定会转危为安。戊戌变法之前,康有为力劝光绪变法,在《上清帝第三书》中分析道:“窃谓经此创钜痛深之祸,必当为卧薪尝胆之谋,朝野上下震动感愤,齐桓不忘在莒,句践不忘会稽,庶励人心以祈天命。”[11]157指出若光绪帝以齐桓公、勾践等古代君王不忘困厄为榜样,变法维新,终能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

1936年蒋介石遭遇西安事变被张学良、杨虎城扣押,后被释放,政客曾琦发《贺蒋委员长西安脱险电》文曰:“所冀广开门户,延四海之英豪;永保兴图,杜九夷之窥伺。庶幾勿忘在莒,桓公之霸业已成;矢志沼吴,勾践之雄图可遂。”[12]756

“勿忘在莒”或“在莒”的典故在古代诗歌中被广泛运用。诗歌以简洁明快为特点,直抒胸臆,兼以用典,更能体现作者的心意。宋代与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期间遭受“靖康之难”,皇帝被北掳,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提及“在莒”,宋代文人感慨颇深。宋代诗人陈与义作《开壁置窗命曰远轩·又赋》云:“我昨在衡山,伤心衢路侧。岂知得此地,一坐数千息。易安生痛定,过美出饥迫。誓言如齐侯,常戒在莒厄。”[13]405陈师道《送曹秀才》云:“甲第衣冠后,东迁岁月侵。情亲期一诺,急病阙千金。孰并还家乐,毋忘在莒心。时能记衰疾,声迹到云林。”[14]278南宋大臣李纲《建炎行》也云:“尝胆思报吴,枕荐惩在莒。齐侯何足称,勾践不须数。”[15]255

而历史的经验教训人们不会轻易忘记,凭借机缘巧合也会加以适时提醒。元代文人姚枢鉴于唐代“安史之乱”由女色引发,作《题虢国夫人夜游图》曰:“女宠祸何酷,百悔不一偿。在莒岂足拟,于兹不可忘。”[16]536告诫后人不可忘记战乱的悲苦,以史为鉴。

普通人过日子有困顿或顺成之区别,人生百味,理应忆苦思甜,珍惜眼前。清初诗人钱谦益《送何士龙南归》云:“人生如嗜味,患难宜饱尝。阨陈良亦乐,在莒安可忘。”[17]90林则徐在被流放前夕,给儿子做诗《舟儿送过数程,犹不忍别,诗以示之》曰:“我其归首邱,汝勿忘在莒。虽有今日离,犹期他日聚。”[18]97曾国藩在咸丰五年(1855年)作诗《会合诗一首赠刘孟容郭伯琛》云:“恬然矜爪觜,谓言多难时。从来福所倚,在莒义不忘。”[19]5929成多禄《题吕村锄园图》(五首之一):“今日重兴驷马门,好将佳画付儿孙。勿忘在莒艰难意,半亩荒原说吕村。”[20]550

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战乱带给百姓极大苦痛,战后民生凋敝,文人常有“勿忘在莒”之痛感。陈康祺笔记记载《人肉价值》曰:“同治三、四年,皖南到处食人,人肉始买三十文一斤,后增至一百二十文一斤,句容、二溧,八十文一斤,惨矣。今兵事大定,年谷屡丰,愿有位者无忘在莒也。”[21]570陈其元笔记也有同感,其作《浙江乱后乐府》云:“然当贼氛甫息之时,凋弊之情形,流亡之困厄,铁人见之亦不免下泪。当时某君有《闻见篇》四章,古音古节,不减杜老之《哀江头》诸作。因备录之,俾吾浙人无忘在莒时也。”[22]1844战争破坏民生经济,民人深恶痛绝,“勿忘在莒”,应当珍惜眼前生活。

作为一个历史典故,“勿忘在莒”包含有严肃的谆谆教导、情真意切的劝谏和对苦难生活的沉痛反思,当然也不乏戏谑调侃之能事。民国文人王闿运的一则趣事是为明证,李岳瑞《悔逸斋笔乘》记载:壬甫有戚串纳姬,或规之曰:“志士枕戈之秋,不宜惑溺于女色。”王曰:“此大易事,即名之曰‘戈儿’,以示不忘在莒之义可也。”[23]138-139话说王闿运的亲戚在国危之时纳妾,有人认为此时不应沉迷于女色。王闿运为之开脱说,正是为了时刻铭记国之艰难,不忘在莒,所以把妾室的名字改为“戈儿”以示提醒自身。

还有官吏对慈禧太后的讽刺。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光绪母子出逃,生性鲠直的汉阳人密昌墀负责接待工作,竟在行宫门上特意贴对联曰:“此去朝天,愿抗疏陈言勿忘在莒;这回过境,论下官不职合便烹阿。”[24]321随驾的官吏曾春煊知晓后大为恼火,立即把密昌墀弹劾去职,在当时引起哗然。

另有似乎是对袁世凯的嘲弄。1913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就任大总统之职,在先农坛开共和纪念会时,里面悬挂许多联对,其中一幅写的是:“画虎仅成皮,愿诸公毋忘在莒;坠驴还失笑,喜今日得见重华。”[25]220这本是嘲讽封建帝制的,而时隔不久的1916年,袁世凯悍然宣布复辟,称帝登位,仅83天之后被迫退位,如同跳梁小丑一般定格在历史舞台上。

三、“勿忘在莒”的内涵衍变

“勿忘在莒”的典故,比喻不忘往昔困厄,居安思危。但“在莒”还有另一说法,也与齐国和莒国的历史有关,指的是战国时期齐襄王复国的故事。据《史记》等史料记载,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攻占齐国都城临淄等七十余城,最后只剩莒与即墨二城没被攻占。齐缗王出逃莒城被臣下杀害,其子法章在莒被拥立为襄王,率众保莒以拒乐毅。后来燕军被田单的火牛阵所破,齐国夺回了七十余城,襄王守莒而最终复国。关于“在莒”原文,《史记》载曰:“于是莒人共立法章,是为襄王,以保莒城而布告齐国中:‘王已立在莒矣。’”[26]1901这里的“在莒”,就是告诫“不要忘记复国”。

关于“在莒”的此种文化含义,古代诗歌里也有运用,只是数量要少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宋代诗人洪适《田单》:“齐主轻忘在莒时,解裘淄水遽相疑。”[27] 23420宋代文学家李洪《淮上乱后寄子都兄五诗》(其一)云:“御敌孤城存即墨,还家聚首似羌村。见几在莒思深戒,只恐黄金注自昏。”[28] 27168南明儒将张煌言作《读史二首》(其一):“清秋萧瑟井梧寒,在莒齐襄泪未干。七十二城犹在望,却无举火是田单。”[29]113

“在莒”典故,文坛上还有一段公认的误解。1944年燕京大学在成都复校,时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的顾颉刚挥毫撰写一联:“话旧他年,毋忘在莒。誓心此日,必事沼吴。”[30]126“在莒”应是齐桓公曾在莒县蒙难,顾颉刚以此借指抗日时期北大师生避难昆明。“沼吴”,《左传·哀公元年》记载:“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31]208“沼吴”意把吴国的都城夷为平地,到处变为荒废的池沼。顾颉刚借此号召广大师生不要忘国耻,努力奋斗从事抗战大业。在2008年出版的《成都百年百人》一书中,著者提及顾颉刚的这副对联,分析说:“联语所用二典,正合其时,提醒人们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古代莒国和吴国灭亡的覆辙。这是1944年12月7日的事情。”[32]120这里明显存在误解,因为“勿忘在莒”“必事沼吴”肯定不是指“不要重蹈古代莒国和吴国灭亡的覆辙”,而是不忘国耻、奋力对敌之意。学人积多撰文《误解“在莒”》,指明这种错误,若“在莒”指齐桓公事,则“犹言勿忘艰苦危难之际”;若指齐襄王事,则“使人联想到冯玉祥将军在青城山写的对联: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33]16。

四、余论

中国共产党人对“勿忘在莒”典故的运用,让其葆有蓬勃生机。1945年陈毅作《杨家岭集团祝寿》曰:“秦陇万山雪,延水坚冰长。诸兄寿五十,瑞气放光芒。我以后来者,举酒祝康强。劳动与革命,模范四海扬。鹏程自今始,在莒永勿忘。”前有序文介绍说:“一九四五年一月,延安集体祝寿,五十者登台。诗以祝之,为说安不忘危之意。”[34]174诗中依旧延用居安思危的含义。

或许因为文化断层的缘故,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于“勿忘在莒”或简称为“在莒”的文化内涵,多有不了解或误解。20世纪80年代编订《辞源》时,编者就举例指出:“勿忘在莒”一语,有一个时期经常出现于报刊。这是什么意思,许多读者不懂。新旧辞书除《佩文韵府》外,包括《骈文类编》《辞源》《辞海》和台湾的《中文大辞典》、日本的《汉和大词典》等,都没收录“在莒”这一词目。修订版本的《辞源》依据《佩文韵府》所引刘向《新序》记载,增收“在莒”一条,指不要忘掉流亡在外之事,乃“居安思危”的意思[35]111-112。

进入21世纪,“勿忘在莒”的文化魅力以各种版本和方式继续流传。莒县籍人士时任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杨新华主编《勿忘在莒》,介绍宣扬莒文化;日照市艺术剧院2010年将大型历史吕剧《勿忘在莒》搬上央视戏曲频道,提高莒文化的影响力;莒县城内有名为“勿忘在莒”的商务酒店,等等。

抛开政治立场的纷争,纵观“勿忘在莒”之典故,有比较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因古代文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勿忘在莒”在典籍中也被写作“毋忘在莒”,简略称为“在莒”,含义是不忘过去窘迫,奋力前行。“勿忘在莒”揭示了先秦时期莒国与齐国之间的邦交关系,勉励人们不忘本,不骄横,居安思危,是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1]赵守正.管子通解[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钟肇鹏,孙开泰,陈升.管子简释[M]//《齐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齐文化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

[3]尸佼.尸子[M].孙星衍辑.北京:中华书局,1991.

[4]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刘向.新序详注[M].赵仲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

[6]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陆贽.陆贽集: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4.

[9]苏辙.苏辙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10]丁守和,陈有进,张跃铭,等.中国历代奏议大典:第4册[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4.

[11]刘琅编.精读康有为[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7.

[12]陈黄梅,正欣渐,茂周浓编.曾琦先生文集[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13]陈与义.陈与义集[M].金德厚,吴书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

[14]陈师道.后山诗注补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5]李纲.李纲全集:上[M].长沙:岳麓书社,2004.

[16]陈邦彦.历代题画诗:上[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

[17]钱谦益.钱谦益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18]周轩.林则徐诗选注[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6.

[19]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6卷[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

[20]李澎田主编.成多禄集[M].翟立伟,成其昌编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21]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2]辜鸿铭,孟森.清代野史:第4卷[M].成都:巴蜀书社,1998.

[23]易宗夔.新世说[M].陈丽莉,尹波点校.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24]吴恭亨.对联话[M].喻岳衡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4.

[25]黄远声.游民政治[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

[26]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7]傅璇琮.全宋诗:第37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8]傅璇琮.全宋诗:第43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9]张煌言.张苍水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0]戴本恒.对联艺术探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1]左丘明.左传[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

[32]王跃,马骥,雷文景.成都百年百人[M].成都:四川人民版社,2008.

[33]积多.误解“在莒”[J].文史杂志,2010,(3).

[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毅诗词集: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35]吴泽炎,刘叶秋.辞源——修订本与其前后[J].读书,1984,(4).

(责任编辑 李逢超)

2016-05-3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子学史”(12BZX037);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重点项目“管子通论”。

张艳丽,女,山东金乡人,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历史学硕士。

K204

A

1672-0040(2017)01-0050-05

猜你喜欢

管仲典故
Calibration of quantitative rescattering model for simulating vortex high-order harmonic generation driven by Laguerre-Gaussian beam with nonzero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修德箴言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管仲买鹿
读成语典故偶得六首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闻鸡起舞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