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质量改进在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
2017-04-02程迪,郭潇
程 迪,郭 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持续质量改进在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
程 迪,郭 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湖北 武汉 430000)
目的 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有效减低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方法 针对2016年5月~10月在我院住院的甲状腺癌患者138名的疼痛管理情况进行分析,于2016年5月成立质量控制小组,针对对患者疼痛管理有影响的因素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对患者术后的疼痛管理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甲状腺癌术后患者在术后24 h、48 h、72 h平均静息疼痛评分分别为2.8分、2.2分及1.6分,平均活动性疼痛评分分别为3.6分、3.0分及1.9分,静息疼痛平均持续时间为2.8 h、1.6 h及0.8 h,均低于实施持续质量改进之前。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的疼痛管理方法可以使患者的疼痛程度很明显的降低,患者对疼痛护理的满意度也可以显著提高。
甲状腺癌;疼痛;围手术期护理;持续质量改进
持续质量改进(CQI)是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强调持续的、全程的质量管理并且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的,是在注重终末质量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控制的一种质量管理理论[1]。我科于2016年5月起针对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的疼痛管理启动持续质量改进,着重改善疼痛评估流程、疼痛控制方法以及疼痛护理反馈,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启动阶段
1.1 收集资料,确定存在的问题
我科设有开放床位52张,收治各个年龄段甲状腺疾病患者,其中甲状腺癌患者约占75%。患者入院至术后3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其进行疼痛评估,当疼痛评分0~3分时每日评估一次,4~6分每日评估4次,7~10分每日评估6次,并根据患者的评分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我科2016年5月~10月入院治疗的138名甲状腺癌患者,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疼痛管理分析,并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如下:
①患者及家属对疼痛知识的认知不够,导致患者的疼痛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②护理人员对疼痛评估不够准确、全面。③医生对疼痛的治疗措施不及时。
1.2 准备阶段
1.2.1 建立疼痛管理小组
组件一个由科主任、医师、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组成的团队,其中护士长成立疼痛护理小组,组员包括全体责任护士。护士长在疼痛护理管理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负责疼痛护理模式的构建、疼痛护理流程的制订和落实,强化护理人员的疼痛管理理念,组织学习各种疼痛相关知识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测,在疼痛护理管理中及时对组员的工作进行督导、及时将疼痛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与组员及医生进行协调、沟通,不断完善疼痛管理的流程。组员在疼痛干预措施这块需要具体落实,评价疼痛护理效果。
1.2.2 深化护理人员疼痛管理理念,加强疼痛相关知识培训。
1.2.3 制定疼痛评估工具,细化疼痛评估流程。制作疼痛相关知识宣传手册,制作视觉模拟评分表图标,设计疼痛评估记录单。
2 持续质量改进的具体实施
2.1 计划阶段
制定目标:①护理人员需要准确、全面、动态的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为医生计划性、预防性镇痛的治疗提供依据;②手术后患者的平均疼痛评分≤4分,患者的功能锻炼不受影响,患者的睡眠状况良好,出现急性疼痛时能够及时的到处理。
2.2 实施阶段
2.2.1 落实疼痛健康宣教: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带领患者熟悉病房环境,讲解疼痛相关知识并发放疼痛健康教育手册,对患者进行术前宣教时再次强调疼痛评估的重要性。
2.2.2 疼痛评估方法:①术前疼痛评估:患者的首次疼痛评估是在入院4 h之内完成,评分0~3分时,从入院次日起每日评估一次,评估时间为14时;分值4~6分时,从入院当日起每日评估4次,评估时间为每天6时、14时、18时及22时,直至患者连续三天疼痛评分<4分,改为每日14时评估一次;分值7~10分时,从入院当天起每日评估6次,评估时间为每4 h评估一次,直至患者连续三天疼痛评分<4分,改为每日14时评估一次。体温单上记录疼痛评估结果,护理记录单上记录采取的护理措施。②术后疼痛评估:手术当天患者全麻清醒后返回普通病房时即进行术后首次评估,此后分别于患者首次饮水及首次进食固体食物时进行疼痛评估;术后第一天和第二天均于每日8时和14时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在此过程中,若患者出现急性疼痛,及时评估与记录。
2.2.3 疼痛干预措施
护理干预措施:创造舒适的休息环境,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给予颈肩部按摩,遵医嘱用药并观察用药效果,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采取疼痛干预措施后0.5h后再次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并记录。
2.3 效果评定
①随机抽查的38例病例中,均有疼痛症状,所有病例均有填写完整、准确的疼痛评估记录 ②患者术后24 h、48 h、72 h平均静息疼痛评分分别为2.8分、2.2分及1.6分,平均活动性疼痛评分分别为3.6分、3.0分及1.9分,静息疼痛平均持续时间为2.8 h、1.6 h及0.8 h,达到预期目标。
2.4 处理阶段
根据每周总结、反馈的结果,我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并给予了相应的措施:①在对患者进行疼痛宣教时,缺乏相应的文字材料,对疼痛知识仅仅用语言描述显得单一、刻板。科室将疼痛相关知识做成宣传栏张贴于病区醒目位置,同时制作疼痛知识小手册在患者入院时进行发放;②疼痛护理评估单填写较为复杂,护理人员每天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文字书写。护士长收集护理管理小组成员意见,将文字描述部分进行简化,只需填写相对应的序号即可。
3 讨 论
本次研究相对于传统护理干预方法更加系统化,医生、护理人员、患者、家属共同组成参与质量持续改进的人员,使疼痛管理向医生-护士-病患模式转变[2]。护士不仅是疼痛的评估者,更是疼痛管理的实施者,护士的观察能力、基础知识和技术水平对患者的镇痛效果都有着直接的影响[3]。对全科护士进行疼痛知识的培训,采用科学的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全面、动态的评估,基于评估结果给予患者多模式的干预措施,根据评价结果不断地改进疼痛护理管理流程。全面分析了甲状腺癌患者在术后出现疼痛的部位、性质,而不是仅仅对患者的手术切口疼痛进行评估。在整个质量持续改进的实践中,我们简化了护理记录流程、提高了护理人员进行健康宣教的效率,更加全面的评估了患者的疼痛情况,患者术后的疼痛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推广持续质量改进的管理方法,切实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1] 王辉娥.持续质量改进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运用[J].护理研究,2005,19(10C):2248.
[2] 沈 曲,李 峥.休斯顿疼痛情况调查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1):1049-1051.
[3] 宋莉娟,赵继军.国外疼痛临床护理专家角色职能的介绍及其启示[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8A):56-57.
本文编辑:刘欣悦
R473.73
A
ISSN.2096-2479.2017.20.1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