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集束化的护理措施研究策略
2017-04-02雷培培
雷培培
(上海市长征医院,上海 200003)
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集束化的护理措施研究策略
雷培培
(上海市长征医院,上海 200003)
目的 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集束化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PICC置管患者66例,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3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集束化护理。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穿刺点感染、静脉血栓、导管脱出、导管堵塞是PICC置管患者常见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护理人员操作不当以及患者未密切配合相关。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2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6%,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ICC置管患者在置管过程中容易穿刺点感染、静脉血栓、导管脱出、导管堵塞等并发症,PICC置管患者给予集束化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推广应用。
PICC置管;并发症;原因;集束化护理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是一种经外周静脉、沿血管走向直至腔静脉的插管方式,通过PICC可对患者进行输血、补液、给予营养物质等[1]。患者行PICC置管的过程中需严格防范并发症的发生,一旦患者发生并发症会导致非计划性拔管增加,对患者的治疗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对PICC置管患者需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集束化护理策略是一种以提高护理质量为目的的护理方案,以护理问题为出发点寻找循证策略,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2]。本次研究对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集束化的护理措施应用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PICC置管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具有PICC置管指征,均能配合本次研究。所选患者中已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严重交流障碍患者、严重血管畸形患者。患者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将其按照所施予的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31~74岁,平均年龄(56.37±2.57)岁,单腔导管16例,双腔导管17例,疾病类型:肺部感染患者11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0例,多器官功能综合症患者7例,肾功能衰竭患者5例。观察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7.37±2.55)岁,单腔导管15例,双腔导管18例,疾病类型:肺部感染患者1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0例,多器官功能综合症患者7例,肾功能衰竭患者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施予不同的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患者穿刺点的皮肤,经常使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皮肤消毒液对穿刺点进行消毒。为防止穿刺处发生感染,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不同的敷料,使其起到抗感染的作用。
观察组患者给予集束化护理。①成立PICC置管的集束化护理小组。集束化护理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若干护理人员为小组成员。集束化护理小组成立后对护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小组成员进行规范化操作。集束化护理小组对实施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②制定导管头端定位。PICC置管位置必须正确,中心静脉导管位置错误会引发血栓及心律失常等症状。PICC置管尖端应置于上腔静脉下1/3段至上腔静脉及右心房连接处,通过做常规胸片检查判断导管位置是否正确。护理人员对患者插管位置密切监测,预防异位或脱位发生。③改进导管固定方式。导管固定方式的改进可有效避免导管脱出。导管的固定不应对血液循环和用药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可在穿刺点外侧及穿刺方向进行U型摆放,为加强固定可使用透明敷料,以此来控制导管张力,避免导管发生移位。导管摆放过程中需避免与锁骨成角,预防导管发生打折情况。④健康宣教。PICC置管的配合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可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向患者介绍PICC置管的相关知识,也可采用护理人员和患者一对一示范的方式向患者介绍自我防护知识。指导患者尽量减少大幅度移动,协助患者活动健侧肢体,避免静脉血栓形成。除此之外,患者出院后,还要加强患者的随访工作,可通过电话随访、上门随访、微信/QQ随访等,掌握患者出院后的机体康复情况,并加强患者健康指导工作,帮助患者解决相关疑问,帮助其提高自我护理管理能力,叮嘱患者一旦出现异常现象,及时来院进行复查,以免耽误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有2例患者发生穿刺点感染,3例发生导管脱出,2例发生静脉血栓,1例发生导管堵塞,并发症发生率为24.24%;观察组有1例发生穿刺点感染,1例发生导管脱出,并发症发生率为6.06%,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原因分析
穿刺点感染发生原因:导致穿刺点发生感染的原因主要为敷料更换不及时,预防感染措施不彻底;导管脱出原因:导管脱出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导管固定不牢,另一方面是患者过度活动;静脉血栓发生原因:静脉血栓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患者肢体活动少,血液循环不畅所致;导管堵塞发生原因: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以及导管打折是造成导管堵塞发生的主要原因。
3 讨 论
PICC置管患者从事一般性日常工作、家务劳动等不会受到显著影响,但置管过程中因多种因素的影响仍会发生并发症[3]。常见的并发症类型有导管堵塞、感染、静脉血栓等。为避免PICC置管过程中患者发生并发症,PICC带管患者维护期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密切进行出血观察,穿刺后24 h内如有少量出血则属于正常情况,患者如有大量出血则应及时告知医生,置管后患者应尽量减少手臂活动。另外,置管过程中患者应控制好活动量。置管过程中患者应进行适当运动,可选择握拳、松拳等活动,适当抬高肢体等,适量的活动在避免血栓形成方面具有显著效果[4]。
PICC置管患者置管过程中需给予患者一定的护理干预。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给予集束化护理。集束化护理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集束化护理时标准的质量管理模式,包含的护理内容主要有病房环境、导管维护材料等。通过集束化护理可有效控制导管感染发生,导管脱落、堵塞、血栓等发生几率也会显著降低。本次研究给予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措施主要有成立PICC置管的集束化护理小组、制定导管头端定位、改进导管固定方式、健康宣教等[5]。PICC置管的集束化护理小组的成立可使集束化护理的各项护理内容顺利实施;制定导管头端定位则可确保导管位置的准确,避免出现置管位置不当的问题;改进导管固定方式可有效避免导管脱落问题发生;健康宣教则可增进患者对PICC置管的了解。
本次研究中接受集束化护理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集束化护理在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有效性,值得推广应用。
[1] 周 瑾,周 莹,钱韦韦.集束化干预策略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4):558-559.
[2] 邹文静,汪 浩.对使用PICC的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8):45-46.
[3] 贾爱玲,李蕊,杜美春.PICC带管患者维护期间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集束化护理措施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1):258-259.
[4] 张 琼.护理干预对PICC置管化疗肿瘤患者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6):49-50.
[5] 谌红英.集束化护理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感染预防中的效果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30(1):126-127.
本文编辑:刘欣悦
R472
B
ISSN.2096-2479.2017.20.1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