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教育策略的有效实施
——徐斌老师《倍的认识》一课教学感悟
2017-04-02朱红
朱 红
徐斌老师倡导的是“教育的无痕境界”,即把教育的意图和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的其他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教育、学到新的知识和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让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去研究更新的知识。下面以徐斌老师《倍的认识》一课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对无痕教育策略如何有效实施的几点感悟与思考。
一、在不知不觉中引入新知
要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学习新知,教师就必须先熟悉教材,并把握好前期的知识结构和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为学生选准合适的认知起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学习新的知识。
【片断一】新知引入
师:老师先考考大家原来学过的知识,有信心回答好吗?
生:有!
师:6里面有几个3?
生:6里面有2个3。
师:10里面有几个2?
生:10里面有5个2。
师:15里面有几个5?
生:15里面有3个5。
师:怎样列式计算出来?
生:15÷3=5。
师: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除法。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徐老师在课前给学生们复习了“一个数的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的旧知,它和“倍的认识”新知识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为后面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作铺垫,也为随后“倍的认识”的教具板演奠定基础。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的学习,教学的效果会很好。如我在教学《认识众数》时,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点击名人图片来引入“众数”:用翻转名人图片的动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学生的猜想;通过点击名人图片,引导学生复习数对知识;在学生统计图片数量时,强调刘翔图片出现的次数最多,让学生明白“众数”是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图片,而不是这张图片出现的次数,从而在认识众数和找众数时不会出现判断失误。这样导入,达到三个方面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复习以前的知识;让学生初步感受众数的本质——出现次数最多。实践证明,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教师自己要研读教材,真正掌握教材。
二、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新知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新知,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问问自己:这样设计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吗?此外,还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借助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由简到繁,搭起新旧知识的桥梁。
【片断二】新知学习
首先出示情境图:学校花坛里有蓝花2朵,黄花6朵,红花8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1.一共有多少朵?2.红花比蓝花多几朵?再介绍还有一种“比”的方法叫“倍”。
接着在黑板上摆出蓝花教具,在下面画出黄花的朵数,两个两个的画,两个圈在一起介绍“倍”的含义。
然后带领学生在教材上圈一圈,填一填。进一步提问:红花有8朵,8里面有几个2?用什么方法计算?
最后进行变式训练,1.如果蓝花2朵,红花有10朵,红花是蓝花的几倍?怎样用除法计算?2.如果蓝花2朵,红花有4朵,红花是蓝花的几倍?怎样计算?3.黄花6朵,现在蓝花增加1朵成3朵,如果依旧要让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可以怎么办?4.如果蓝花变成4朵,依旧要使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可以怎么办?
徐老师在教授新知的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从学生的思维出发,用学具、画图这样简单直接的教学方法将新知逐渐渗透,由简入繁,让学生逐渐理解新知。新课开始,徐老师请学生自己提问题,在介绍新的知识“倍”时,运用了新旧知识的对比,让学生知道还有一种“比”的方法叫“倍”;学生观察教师的教具,自己板演画出黄花的朵数,这是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开始,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可能认识倍的本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感知越丰富,建立的表象越清晰,就越能发现事物的规律,获得知识。徐老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能揭示“倍”的感性材料,并能一步步引导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动眼看,使学生在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倍”的表象,搭建起知识结构物化与内化的桥梁,促使学生形成了初步的“倍”的认识;在学生大量感知“倍”的问题后,徐老师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观察思考简单的“倍”的问题、再用增加蓝花的朵数加深学生对“倍”的问题的认识,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计算。这样增强学生主动探索和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让学生从简单的两种花的朵数来研究倍的问题,课件出示“黄花6朵,现在蓝花增加1朵成3朵,如果依旧要让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可以怎么办?”徐老师的教学方法渗透的自然、有效。我认为“举例”和“由简到繁”的教学方法在我们数学的课堂上是运用最广泛的,不仅在课堂上运用,平时小学数学的考试中也有许多题目能用到这两种方法,而且这两种方法往往是相辅相成的,联合起来运用效果会更好。如课堂中,我在教授乘法分配律的时候,课始先问:“同学们还记得加法交换律吗?”让学生通过举例的方法复习加法交换律,再推出新的课题——乘法交换律。授新课中,让学生根据例题列式子:4×25=100(人)25×4=100(人)2×25=50(人)25×2=50(人)5×25=125(棵)25×5=125(棵)通过观察发现: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规律。再让学生任意举例验证猜想和发现,学生通过举例充分体会了交换律的规律。
三、在循序渐进中掌握新知
课堂中的练习对学生掌握新知起到巩固的作用,精心设计、组织好课堂上的练习不仅会使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更深刻,而且会对数学课堂充满学习兴趣。
【片断三】巩固练习
1.拍手游戏。
一个学生拍任意次数手,让另一位学生拍他拍手次数的倍数。如拍3下,要拍3倍,另一个学生就拍9下,并且是3下3下的拍。
2.操作小棒。
要使下面的小棒数是上面的小棒数的5倍,如何增加或减少小棒的数量。
(1)第一行摆3根小棒,第二行怎么摆是第一行的5倍?
(2)第一行摆4根小棒,第二行摆28根小棒,怎么满足题目的要求?
3.观察图形。
(2)提问:红方格有几个?蓝方格有几个?蓝方格的个数是红方格的几倍?(可移动右边三个蓝方格)
4.测量线段。
要使第二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一条线段长度的4倍,如何画?(出示一段2厘米的线段)
从上述巩固练习的教学片断可以看出,徐老师的巩固练习不仅形式多样,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起到了巩固的作用。我在教授《鸽巢问题》时,练习中就运用了游戏练习,如让学生抽扑克牌,至少抽几次能抽到同一花色?学生回答后,师生一起用游戏验证规律、总结规律。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巩固练习的方法,而且知识点也掌握的很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