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的驻足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支撑
——听罗鸣亮老师《分数乘整数》一课有感
2017-04-02李加汉
李加汉
对分数的认识和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是学习分数乘法的重要基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加减法,之后还要学习分数的除法以及分数应用题。由于分数自身的丰富性,所以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罗老师正是站在“分数”和“乘法”这两个大单元的背景下,从整体把握的角度,对“分数乘整数”这一内容进行了新思考、新尝试。
一、开门见山,激活经验
实录回顾1: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乘法,有问题吗?
生:没有。
师:一点问题也没有?(有学生开始举手)你有什么问题?
生:是整数乘法,还是小数乘法,还是分数乘法?
师:你觉得呢?
生:分数乘法,因为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我们都学过了。
师:对!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分数乘法。
(学生独立尝试。请三位“小老师”反馈)
师:如果说对的,掌声送给他们,觉得有问题的请举手。
(学生鼓掌)
(学生鼓掌)
师:为什么分母不要乘,分子要乘呢?
师:你把3号小老师的都说出来了。
出示第三位学生的图,并请他解读。
师:3号小老师厉害在哪里?
生:很直观,具体。
师:1号小老师想到了乘法的意义,2号小老师有没有跟1号小老师一样的地方呢?
生:同分母分数加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这里有3个2,也就是2×3=6。
至此,罗老师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主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借助经验重组、建构新知。学生从“乘法”这个大背景下学习了分数乘整数,对乘法的意义又一次得到了深入理解。用郑毓信教授的话说就是“数学教育主要应当促使学生更为积极地去进行思考,学会思维,学会想得更深、更合理、更清晰、更全面”。
二、融会贯通,启迪智慧
数学的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每一种方法的背后都蕴藏着智慧的光芒。挖掘这样的智慧需要一定的情境,更需要学生自主感悟并发现。
实录回顾2:
师:这个分数乘法,你们学过了吗?没有学过,怎么会呢?
生:根据以前学习的乘法知识来解决。
师: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的计算道理一样吗?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反馈:学生举例说明。(略)
师:我也来举一个例子:20×3,怎么算出来的?
生:2×3=6,添上一个 0。
师:20就是(生:2个十),2个十乘3,就有(生:6个十)。
师:谁来说说0.2×3。
生:2个0.1×3等于 6个0.1。
师:你有什么发现?
知识不在于多,而在于“联”。正像史宁中教授所说的:“四则计算用一句话说:就是单位与单位的运算”。这种数学学习的经历,是一种真正的数学意义的建构,追本溯源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感悟,看到的不仅是四则计算的本质,更是数学的本质,数学知识的论证过程就是在讲道理。用罗老师的话说:“关注本质,才能让学生会讲道理!”
三、顺势而行,自然生长
罗老师非常注重知识的自然生长。知识的生长应该如植物的生长一般,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顺势而行,自然生长。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该像流水一样自然,数学知识累积应该像生长一样自然,数学经验获得应该像玩耍一样自然。
实录回顾3:
学生交流汇报:(1)可以(2)不可以。(过程略)
师:第三个问题有人说可以,有人说不可以。谁来讲讲道理?
生:可以把3块蛋糕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7份,吃了其中的2份。
教师课件演示。
此时,笔者不禁惊叹罗老师挖掘教材的深厚功力,通过对一组题的比较思考,丰富对算式的理解,使学生初步建立分数乘整数的模型,从而加深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的理解。换一个视角再来重新看待学生的这些路径,可以发现,原来这些方法的背后,蕴藏着他们对分数本身丰富的认识,包括乘法的意义、单位1、分数单位、分数与除法以及分数与小数。这个载体,让学生能够站在一个更高地视角看待分数本身,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更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而如此丰富的学习,却又显得那样自然,水到渠成。信封中的长方形,立中有破。整个过程,真像罗老师所说的“深刻思维,让学生讲清道理”!
这节课,罗教师放慢了学生的脚步,没有总结归纳算法,没有追求算法多样化,而是引导学生关注每种算法与分数之间的联系,给每个学生架设了这样一个平台,在彼此借鉴、相互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对分数的认识。从知识上看,学生对于分数有了丰富的理解,对后续的学习就有了知识和方法上的支撑。所以,适时的驻足也是对成长的支撑。
让数学课走出“肤浅”和“浮华”,走向“深刻”和“生动”,罗老师本节课的“驻足”,让学生“静”心思考,致力于让学生讲道理,关注的是生命体的成长,正是广大数学教师追求的课堂的新目标和新境界的典范!